“当年,他们被揪着辫子强迫劳动,默默承受种族歧视的屈辱。”
说这话的人叫麦德森。
当地时间10月25日,一个介绍美国华人多年来艰苦奋斗经历的大型展览——“美国华人奋斗史图片实物展”,开始一连七天在纽约举行,麦德森是展览主办方的负责人。
这一展览以真实史料,图文并茂的型式向美国社会重现,华人当时在建设美洲新大陆和对政治、经济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自18世纪后期开始,成千上万的华人被以“卖猪仔”的方式来到美国,参与了许多后来奠定美国繁荣的艰苦工程。
而当时,美国人采取的手段,就是今天他们用来抹黑中国的“强迫劳动”。
其实,在这个被用来攻击中国的词语背后,还藏着一段美国不愿提及“黑历史”。而且,这段黑历史深刻反映的不只是强迫劳动,还有当时美国白人及政治精英远比这更黑暗、更罪恶的无耻行为。
01
谈到美国的崛起,很多人都知道,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而南北战争结束之后逐渐步入成熟阶段。而在从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升级为一个具有工业体系的城市化国家。
那么,是谁为美国这50年的“快速发展期”奠定了基础呢?
在美国的历史书里,当然是那些代表美国政治精英的“先贤”,和以白人群体为主的“自由、勇敢开拓者”。但是,那些失去自由、拿着低廉报酬(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拿到报酬)为美国挖金矿、修铁路的劳工,做出的巨大贡献却几乎没有人提。
甚至在当时,那些劳工数次想凭借自己的本分、勤劳、能吃苦来改变命运,却一次次被“黑手”掐灭希望。
19世纪中期,美国发现金矿,包括华人在内的全世界工人涌入美国淘金。
根据已故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华人》一书所述:年初,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州刚刚发现巨大的金矿。当年2月,第一艘载着由广州驶往加州的海轮“美国鹰”号抵达旧金山。
随着“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在中国越传越广,再加上招募人员编织出天花乱坠的“淘金成功”故事,越来越多渴望通过到海外发展来改变人生或家族的华人前往美国。年,来加州的华工增加到了人。
旅美历史学者王元崇在《年,排华法案之前世今生》一文中称,到年底,抵达加州SanFrancisco的华工直线上涨至名,到年已有人。当时,华工圈里把SanFrancisco叫做“金山”,而在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现金矿成为“新的金山”之后,SanFrancisco在华工圈里被改称为“旧金山”。后来这个名字延续至今。
为什么那时候美国人愿意在遥远的东方招募华人劳工?
一方面,是因为那些白人资本家觉得黑人和来自欧洲的游民越来越难以听从他们的控制,而看到中国人能吃苦、工资要求低,又十分顺从,所以开始大量招收华人。
另一方面,从乾隆初期(年代)到后期(年代),仅户部统计的内地各省的人丁总额已经由1亿快速递增至3亿,到道光朝初期的年代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理论上已经达到了4亿。
在短短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增加了3亿,而同期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所以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发现中国有大量的年轻且没有固定工作的劳动力,这成为美国人眼里的“金矿”。
今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对于接踵而至的华人,当时美国政界最初是鼓励的,甚至对招募公司在中国用各种“遍地是黄金、生活比种地更舒适”的话术骗来更多华人劳工,美国政治精英也是默许的,因为那个扩张中的美国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例如,年旧金山市长约翰·吉瑞(JohnGeary)特别为华工举办了欢迎仪式。年左右,加州的第二任州长约翰·麦德谷(JohnMcDougal)鼓励华人去整理开垦沙加缅度河三角洲,很快,这片面积万英亩的百无一用的沼泽地,就成了肥沃丰腴的农田。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历史镜头是,年6月23日,纽约市为欢迎来自清朝的钦差蒲安臣举行晚宴。在这个晚宴上,纽约州众议员爱德华·皮庞德对蒲安臣高谈阔论的是美国如何保护中国劳工,避免美国历史上曾发生的仇视外国劳工的现象。
皮庞德说,“美国最需要的是工人,而中国最需要的恰是输出这些劳力,这是多么互惠互利啊!”
看看,那时候的美国政府对引入中国劳工多么殷切,多么热情。王元崇在文章中写道: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华盛顿与蒲安臣代表的清政府缔结了《天津条约附属条约》,而其中第五条是规定“不得禁阻两国自由移民”,从法律上保证大量华人劳工可以方便地进入美国。
蒲安臣条约第五条鼓励两国自由移民
年代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估计,在美西地区有7万到10万中国劳工。
但是,从真正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那一天,“劳工”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苦力”。
在当时抵达金山前,华工们要在海上漂泊3个月,就像之前一些影视剧中所描述的,绝大部分人乘坐的是类似奴隶贸易时期的货船,蜷缩在甲板下层狭小的空间之内,非常容易感染疾病或因为意外死亡。
而现实中的一幕幕,远比这些更加残酷、更令人悲愤。
比如,年一艘叫做“蒙塔古夫人”号(LadyMontague)的船运载了名华工,抵达美洲时候已经有人染病死亡;年“多罗瑞斯·乌加特”号(DoloresUgarte)突发火灾,船员把华工锁在甲板下的船舱之后弃船而去,导致华人遇难的惨剧。
在那些北美商人的眼中,华工和茶叶、瓷器等货品没有多大区别,极少给予人道主义的考虑。在他们眼里,华工就是机器劳作的替代品,而且成本更低廉,“强迫劳动”成为他们标准操作
当时,华人劳工被招募到美国,主要干两种工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挖金矿,另一种工作就是帮美国修铁路。
年,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加州招募修建跨洲铁路的工人,白人应聘者屈指可数。公司老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招了50名华工。最初白人管理者对这些身材瘦弱的华工能否担起修铁路的重体力活,心里持怀疑态度。
然而,在他们的“残酷高压管理”之下,华工的不愿闹事和吃苦耐劳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据历史记载,约有1.5万名华工参与修建了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占该铁路劳动力的90%。在白人监工的皮鞭下,他们只用了7年,就修建了原计划14年才能完工的铁路。
《美国华人》一书中还记录了一个,可以印证“被揪着辫子强迫劳动”的故事:
年4月,一位雇用了华人劳工的老板说,他的工人每天可以铺设10英里铁轨。另一个雇用爱尔兰劳工的老板不服气。前者就表示愿以1万美元来赌个输赢。结果,华人劳工在12小时45分钟的时间内铺完了10英里多的铁轨。
02
根据史料的不完全统计,到19世纪60年代末,先后有数十万华工参加了美国铁路的修筑。
年5月10日,对美国来说,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通车。曾经要耗时数月的危险旅程,可以在一周内完成。这令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对那些华人劳工来说,也意味着他们中一些人可以摆脱白人监工,寻找新的工作。
在那个时候,不只是加州,华人已经占爱德荷州和蒙大拿州的人口的三分之一,虽然大部分仍从事与矿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其他一些华人还经营洗衣店、饭馆和小杂货铺及其他工作,希望能在美国过上有自由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19世纪70年代美国大多数铁路竣工,正赶上南北战争结束时期经济萧条,很多白人士兵成为失业大军中的成员,此时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华人劳工却被视为白人失业的“替罪羊”,反华排华情绪在白人世界蔓延开来。
这些白人新移民一方面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又自由散漫,所以在当时的加州找工作很难。但他们不对自身找问题,反而产生了一个很无耻、很邪恶的念头,那就是把华人赶出去他们就自然有工作了。
于是,他们很快将矛头指向了刚刚熬出头的华工,认为华工既抢了他们的工作,也压低了工资。例如,年6月30日,《纽约论坛报》刊发仇视性言论,称“中国人和黑人一样愚蠢”,不配在民主社会中生活,而“现在要紧的不是讨论和做决定,而是付诸行动”。
自此开始,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出现,惨剧接连不断,排华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美国特拉华大学东亚研究及妇女研究教授琼·菲尔泽撰写的《驱逐:被遗忘的排华战争》一书,详尽描绘了19世纪中后期圣何塞华人的悲惨境遇。
在“梦断金山”后,很多华人劳工回到温暖而肥沃的山谷,靠着自己和家庭的努力开垦土地,种植水果,华人社区在圣何塞的牧场和农场兴起,到年华人就占到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然而,美国白人难以容忍任何“族群上的整合”。早在年,《圣何塞信使报》就侮辱性地宣称:“华人这个族群天生罕有任何符合美国公民的素质,就像南非野蛮的布须曼人一样。”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圣何塞先后建成了6个唐人街,都位于市中心或者河滨区,但总是被人纵火焚毁。此间,圣何塞还通过若干条令限制华人洗衣店、禁止华人挑担做小生意。
年3月,针对华人的敌意升至顶峰。圣何塞市长与市议会发布政令,宣布唐人街是建设新市政厅计划的“公害”。
3月4日,唐人街被蓄意纵火焚毁,多华人流离失所。《圣何塞新闻报》当天甚至发文称,“在一天的烧烤与毁灭之后,正好可以享受露天里的新鲜空气”。两个月后,《圣何塞先驱报》宣称:“唐人街死了,永远死了。”
用《驱逐:被遗忘的排华战争》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圣何塞大清洗”仅仅是“美国种族清洗和屠杀漫长历史的一部分”。
在马克·吐温年出版的《苦行记》里也描述了旧金山附近华人社群的生存状态。
年10月24日,余名白人男子冲进洛杉矶唐人街抢劫杀人,18名华人遇害。马克·吐温说:“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又看到新闻说在光天化日的旧金山的大街上,一些男孩子用石头把一个无辜的中国人打死了,尽管许多人目睹了如此无耻的行径,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干预”。
可见华人社群所受到的歧视与不公,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华人劳工并不曾从修建美国跨洲铁路的苦劳中收获什么,相反,他们很多人却在当地白人暴徒的残忍行为下丢掉了性命。
在当时美国报纸和一些画册,也极力扭曲和丑化华人形象。其中,代表高智商反派的“傅满洲”(Dr.FuManchu),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在20世纪前半期的欧美文学、影视和动漫作品中常见,意图强调华人经常为人邪恶、奸诈,暗中操纵犯罪组织,意图颠覆西方世界。
而对华人女性,当时美国媒体丑化描述说“以卖淫为生,造成道德和社会危害,故应予明文禁止”。当时的美国医学协会甚至提供所谓“科学证明”,污蔑华人携带其自身免疫但白人感染后必死无疑的病毒,而华人女性是传播病毒的媒介。
美国西北部华裔研究中心网站年8月的数据显示,仅仅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西北部就有上百起暴力驱赶或残害华人的事件。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年3月底,美国国会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排华法案》就此成为第一部限制特定族群移民并禁止其成员入籍的美国法律。
再对比之前《天津条约附属条约》中,宣扬“保护华人自由进入美国”,短短12年,美国政府对华人态度上的变化反映出了其政治精英的虚伪。
年《排华法案》
直到年,美国国会才废除了《排华法案》。但是长期以来,华人没有获得道歉,美国政府和政治精英对此也持“遗忘态度”。
年5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登《铁路华工几乎被历史抹去》一文。文章称,年前,华人劳工为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的贡献长期以来几乎被遗忘。
03
从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出,美国近年来大谈特谈“强迫劳动”问题,但长期以来是美国自己在搞“强迫劳动”,也是包庇、纵容甚至靠“强迫劳动”实现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国家。历史上,美国的“强迫劳动”主要表现除了奴役华工之外,还大肆贩卖黑人奴隶及欺压印第安人。
年,第一批有记录的非洲黑人被运抵北美詹姆斯敦,开启了黑人在这片“新大陆”惨遭奴役的血泪史。据“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数据库”统计,在奴隶贸易史上,年至年间至少有3.6万个“贩奴远征队”,累计有超过万非洲人被贩运到“新大陆”,这还不包括旅途中死去的许多人。
德国斯塔蒂斯塔调查公司数据显示,年,美国有近70万名黑人奴隶。年,美国有超过万名黑人奴隶,而全美自由的非洲裔美国人仅有不到49万人。
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看到美国保留这部分痕迹及历史,而且政治精英也很少提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贾春阳告诉“补壹刀”,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首先,“强迫劳动”严重违反国际法,属于国际社会公认的不人道行径。美国动辄给别国扣上“强迫劳动”的帽子,但其很清楚自身“强迫劳动”的恶劣性。因此,美国的精英,即便了解本国的“强迫劳动”历史,也会进行选择性遗忘,不愿将自己的罪行公之于众。
其次,美国历史上有诸多精英出身于“奴隶主”,承认自己的历史罪行无异于否定美国的“开国元勋”。
《纽约时报》非裔专栏作家查尔斯·布洛撰文指出,美国历史上的前10位总统中,有8位是奴隶主,“从历史上看,毫无疑问,这个国家是由种族主义者和白人至上主义者建立的,这个国家早期的大部分财富是建立在被奴役的非洲人身上的,早期的大部分扩张是以屠杀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和破坏与他们的条约为代价的。”
第三,美国迄今仍存在严重的“强迫劳动”问题,同时仍未真正反省自身的历史罪过。
根据美国一所大学的数据,目前在美至少有50万人生活在现代奴隶制下并被强迫劳动。美国国土安全部也承认强迫劳动在美广泛存在,受害者既有本国公民,也可以是来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地区的外国公民,甚至包括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美国的政治精英对自身存在的“强迫劳动”问题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更不愿提及自己的黑历史,这是必然的。
实际上,直到今天,“强迫劳动”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共有多家私营监狱,替政府关押的犯人近12万,监狱当权者将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进行使用。
除了囚犯,外来移民也成为了遭受“强迫劳动”的主要对象。据统计,仅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人口贩运案件宗,比年多出多宗;每年从境外贩卖至全美从事强迫劳动的人口多达10万,其中一半被贩运到“血汗工厂”或遭受家庭奴役。
美国之所以动辄以“强迫劳动”为由指责他国,贾春阳对“补壹刀”表示,这背后还有政治考虑。
一是掩盖自己在应对和反制“强迫劳动”方面的不作为。
美国虽然大谈特谈“强迫劳动”,但实际上并未签署与之相关的国际法规。迄今为止,美国仍未签署国际劳工组织于年通过的《强迫劳动公约》、年通过的《强迫劳动公约》补充议定书,及年通过、年生效的《关于废止强迫劳动的公约》等国际劳动权利保护文件。
二是给不服从美国号令的国家扣帽子、贴“黑标签”,使之处于道义上的不利地位。
三是有恶意打压他国产业发展、扶持本国相应产业发展之意。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先后给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国等多国的棉花产业扣上“强迫劳动”帽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打压相关国家的棉花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美国的棉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不正当帮助。
所以,今天我们就是要揭开美国最不愿提及那段“强迫劳动”的黑历史,让更多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美国。
参考资料:
张纯如:《美国华人》
琼·菲尔泽:《驱逐:被遗忘的排华战争》
王元崇:《年,排华法案之前世今生》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补刀客补壹刀
执笔/胡一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