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唱着歌儿,走在老城的路上,一股澎湃油然而生,道路上播放着本届世杯热曲,哇卡哇卡又火了起来,这就是合肥的红星路。

红星路是一条老路,也是一条极具现代感的新路,时间晃晃悠悠,红星路喊了一声action,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忆开始上演。

历史中走来的红星路

自从建起了长江中路,合肥就开始扬眉吐气,城市道路修好了,下一步,就是发展城市配套搞经济。

合肥左思右想,搞点小生意的话,活一辈子都是“臭老九”,我大表哥南京搞生意的往事历历在目。这一次,合肥拍了拍大腿一定要吸取经验,绝不能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毕竟咱也没老大哥的实力。

合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想要走得长远,就必须要干点实事儿。于是,一大堆配套开始围绕着长江中路开始诞生了,大名鼎鼎的长江路和红星路就开始长达几十年的携手相伴。

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星路的诞生。

2.九十年代,平房改建为楼房,楼下陆续出现店家。

3.年,成为网红街区。

那个年代的合肥,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没有拥挤的车水马龙,最多的是平方,红星路80号的文史馆大院,家家户户的煤球炉灶都放在过道里,因院落狭窄,总显得拥挤。

平时家家户户都把门开着,邻里关系非常好,谁家中午做什么菜,闻得一清二楚,经常有人端个饭碗串门。

正午时分,“小痞子们”在这条瘦长的老街上穿梭,医院急诊中心西侧“便民美发室”搞搞发型,老板学手艺的时候就在这儿,做街坊邻居的生意,所以价格亲民。

傍晚,红星路小学的下课铃声响起,家门口的xia们手牵着手结伴回家,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孩子去爱知书店、天峰书店逛一逛的,都会惹来同龄人投来羡慕的眼光。

红星路最有名的应该要数街边颇具艺术风情的涂鸦了,那些挥墨作画的“小痞子们”和城管斗智斗勇,在他们的努力下,保留了红星路最早的涂鸦文化,如今珍贵无比。

合肥当年的夜市文化就属小酒吧了,红星路曾是有名的酒吧一条街,留下了合肥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曾创作《合肥的石头》石磊,就曾经在红星路62号的酒吧驻唱。

九中的后门就开在红星路上,斜对面还有一座叫做建国堂的建筑。再往西路边还有中苏友好馆。

知道中苏友谊馆和甜心园的应该是老合肥了吧,从小在大院生活,读书时每天经过商业厅旁边的煤球厂小巷,走走停停,很熟悉红星路的变化。

因为是老城区,街道边会有停放的汽车,树上也有缠绕的电线,些许凌乱,也许不完美,但是偷偷埋藏着,生活在这里的老合肥人永久的记忆。

旧时光与新记忆

红星路挽着合肥的胳膊散步,随后拍了拍自己的钱包说:太瘪了吧”。这架势摆明了要干嘛?要合肥把鼓着的钱包掏一点出来,合肥哪里看不懂!

只不过合肥出了一个难题,要红星路博古通今,这笔钱才能顺利拿到手。红星路拍了拍我的头说:真是个天才。

红星路身处合肥庐阳区的中心,东到省委大院西大门,西边紧挨着金寨路。短短两公里的单行道,藏尽了老合肥百年的韵味。

百年“同兴号”

在红星路号原外贸一生活区大院里,有几间写满了沧桑的老式平房。这组典型晚清江淮地区建筑风格是史料里记载的李鸿章的同兴号”当铺。

那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若要富,开当铺”。于是,在年的时候,李鸿章家族在合肥城南的小马场巷与官盐巷之间开设了一家“同兴号”当铺,当时合肥人称其为“新当铺”。也是当时合肥典当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有多大呢?据史料记载,老屋原有七进开间,坐西朝东,东侧还有一座小四合院。经营范围包括珠宝玉器、文物古董、名人字画、古籍图书、金银首饰等,以至于连门前的那条巷道也被称为当铺巷。

据说,“同兴号”除了接收合肥城乡居民的典当外,周边巢县、无为、庐江、舒城、六安等地的一些小当铺也都将收当的价格较高的贵重物品送到这里来转当,利息则由两家当铺分成提取。

抗战胜利后,安徽省公路局随省府迁驻合肥,办公地点设在早已停业多年的新当铺旧址。解放初期,安徽省军区后勤部曾入驻办公。

历经一百年多风雨,此处建筑已经老旧残破,如今保存有三进及四合院,夹于省外贸第一生活区两栋居民楼之间,向世人展示着“当铺巷”昔日的风华。

丁家巷

丁家巷位于合肥老城区,西起桐城路,南至红星路,全长米。合肥著名的“张氏四姐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今的安徽省卫生厅机关宿舍所在地。巷子不长,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大族,张氏四姊妹的曾祖张树声是李鸿章的淮军老人,丁家巷则是“张氏”家族聚居地。张氏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姊妹曾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名门闺秀”。

以前这条巷子很窄,也没有路灯,出门非常不方便。年丁家巷”古今融合”大改造,充分展示巷内历史文化、合肥记忆。

改造后的丁家巷一改原来的沧桑残破,原先的柏油路被石板路所替代,文化墙平添人文韵味,巷子变新了、变漂亮了,历史和文化也保留下来了。附近墙面上绘着一幅仙女图,介绍着老合肥“九曲水上升仙桥”的神话传说。

梨花巷

梨花巷位于长江中路青云楼斜对面,巷子不长南接红星路,北靠长江中路,两边分别是宿州路、无为路,西距四牌楼百米左右,《县志》称“坤生巷。

相传,梨花巷曾是大户人家的后院,后来家道中落,院子被拆,成了遍地梨树的居民区。虽是民间传说,但是听起来足够美好。解放后,政府还给梨花巷补栽了梨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种植梨树。只可惜,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梨花巷两边改成了沿街门面,梨树也被逐渐砍伐了,这些情景也只能留在巷子里老合肥人的记忆里,化作了梨花巷。

没有梨树的梨花巷,少了点香味,少了点情怀,但是属于梨花巷的烟火味道还在蔓延。

红星路小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星路2号的红星路小学还叫梨花巷小学,宽宽窄窄的路和巷子内外有机关、民居、粮站、影院、文史馆、小吃店、书摊。

在它这个地盘里面有很多机关和大院。比如,省委大院,省政府大院,林业厅,统战部,原信访局,统计局,审计局,冶金厅,机械厅,合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医院,园林局黄梅剧团,原合肥警备区。

红星路附近还有九中、四十六中、四十二中、南门小学。

如今,红星路小学是老城区的名校,也成为合肥十大小学之一。

红星路的美食

在老城,路不光是用来轧的,更是用来生活的。商之都、红府,是整条红星路烟火气最浓厚的地方,只要有红府在,一日三餐不出红星路照样可以吃得有滋有味。

红星路,穿插其中的庐江路、桐城路、舒城路,数不完的小吃店都藏在这几条老巷里。

在红星路开了20多年的老五鸡汤包子,是合肥肉包鸡汤宗的翘楚。8块钱一份的肉馅中融入了鸡汤的鲜香,现蒸好的包子,汤汁似乎要溢出外皮。附近一带嘴刁的老合肥都爱吃,不用我说了吧。

营业十四五年的甜嘟嘟面包坊,被无数人安利的烘焙店米开外就能闻到香味,硬是在红星路把自己开成了老字号。以前轧这条路,时常来打卡,就吃乳酪饼干。据说现在已经在女人街入口处开了二店。还是原来的配方,只是我已经吃不出往昔的味道。我们两者之间,总有一个变了。

丁姐鸭血粉丝,晚上吃过饭也忍不住想吃一碗,不足十平米的店坐满了人,18年只卖鸭血粉丝汤,因为味道地道正宗,门口天天坐满人。鸡蛋灌饼,麻辣串,鸭血粉丝绝对是这条街上的全套服务。

老牌煲仔饭吃得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味鲜煲仔饭在益民街上,卖了十七年的老味道,好吃到刮干碗底卤味拼的腊肠和牛柳真的好好吃,没办法3口炫完,主要是锅巴好吃。正宗广州煲仔饭吃了好几年,吃一吃这里的改良版也甚是美好。

太和陶家烧饼,是纯正的梅干菜烧饼,每次去必买,老板从小学习做烧饼,烧饼还是采用传统的手法,烤制出来的原味烧饼又香又脆,若是爱吃肉的食客,也可以在烧饼里面塞上满满的肉,脆香的外表包裹着嫩滑的肉,吸收着浓郁的肉汁,这味道,绝了!

知道小朱麻辣串的一定知道隔壁的千里香混沌,店里主打小混沌,三种分量可选,皮薄肉馅多,适合一遍遍撸串一边吃混沌。

结语

日历翻得飞快,曾经红星路是合肥文青聚集地,大家谈论绘画音乐写作,现在酒吧没了,老文青们散了,城管不抓涂鸦青年们了,而涂鸦墙也再没有更新过。红星路还是那条红星路,那些属于过去的故事看不见了。

尽管现在不常住那边了,但每每路过庐阳老城的街巷,总会涌起一股亲切感。庐阳老城作为合肥发展的起点,有许多新区不可复刻的属性,把老城打造好,对每个合肥人来说,任重道远。

(尊重原创,维权必究,不要直接搬运,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另外,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权联络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