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降

——陈少珊

唐宋以降,水墨兴盛,色彩失去在中国画的中心位置,笔墨涵养、精神内在等成为中国画的核心,画家并不将中国画形成的视觉感受作为主要追求,而“游”“戏”笔墨之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艺术思潮的融入,在渴望追寻新的艺术效果的驱动下,中国画家借鉴西方绘画,从色彩到技法制作等等,以“视觉”为第一感官的形式美感等审美方向成为新的追求。直到当下,从视觉感官出发,追求新的绘画形式仍然是讨论思考的一个热门话题。为此在题材选取、材料技法、艺术样式等方面上,成为当下多数年轻画家的主要研究内容。

但新的视觉感观要快速获得认同,并不容易做到。寻找民族文化归属,可能是确保新样式作品不被拒绝,且能快速产生共性,共鸣的一个途径。想要做到这一点,画家就需要有扎实的宋元花鸟基础,临摹并吃透一定量的经典作品,且能灵活运用到创作中,才有可能支撑起新的绘画面貌。黄银燕同学具备这样的素质。

研究生学习过程,她对赵孟坚《水仙长卷》和宋人《枯树鸲鹆》《竹鸠图》等都进行了认真的临摹,取得了一定成效,攒下了心得。而后又对具有装饰意味的明代陈老莲《花鸟精品册》下功夫。这使得她在继承传统和寻求创新过程中,能够将经典样式与装饰趣味灵活结合,而不陷入一般的猎奇情境。

在云南写生时,大多数同学被奇花异卉吸引,她却独自抱着速写本,对传统常见的竹子题材进行多角度的写生,之后再进行改造、加工、迁想。《四月的雨》《夜隐》系列都是以最传统的竹子题材为主要支撑。但经过迁想妙得后的画面,喜鹊、竹子、湖石,以新的视觉感官出现。自然又新奇的画面,追求静谧又神秘的意境。画面中蛇的出现,如一“隐者”有几分“诡异”,色彩厚重、沉着、技法均恰到好处,作品获得一致赞许,并在院校获奖。

要呈现这样一种具备传统气息又能获得肯定的新视觉效果,并非易事,除却基本的锤炼,需要画家自身长期的思考探索、掌握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