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传统乐器,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古琴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高峰,一个出现在唐宋时期,另一个出现在明代。明代早期的历代帝王都很喜欢古琴,比如永乐皇帝朱棣就是一位古琴好手,具有职业琴师的演奏水平。由于帝王的喜好,文人士大夫也加入到演奏古琴的群体中,鼓琴也成了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才华的标准之一。画家群体创作了大量和古琴有关的作品,借此来标榜高雅的品味,比如明四家都画过和古琴有关的题材。

沈周蕉阴弄琴图

这幅《蕉阴弄琴图》是沈周的作品,从作品风格来看应该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判定一幅画作的创作年代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了解这位画家的创作经历,了解他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还要找到同期作品进行对比。之所以推测这幅画是沈周中年以后的作品,还是因为有一幅标准对比作品《庐山高图》。《庐山高图》是沈周创作历程中的分水岭,是他41岁时的作品,由这幅作品开始沈周可以游刃有余地创作全景式山水画。沈周是个很随和的人,他没有什么功利思想,书画创作对他来讲就是排遣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所以在他中年之前几乎不画立轴山水。恰好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生中每一个创作阶段都有精品存世,他总是创作他能掌控的题材。

沈周蕉阴弄琴图局部

沈周画《蕉阴弄琴图》并不完全因为世人推崇琴学,他也要附庸一下,他画这幅作品还是有真情实感的。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最怕技法累积,看到不到画家的灵魂。在沈周的作品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琴学的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是艺术交流的理想境界,如果遇不到知音,那么艺术家又该如何是好,沈周在画作中给出了答案。《蕉阴弄琴图》中只有琴师、小童,并没有知音出现,他描绘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天籁,泛指自然界一切美妙的声音,沈周画出来的就是天籁之音。这样高水平的创作,得益于沈周的文学素养。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出人头地者拼的都是文化底蕴。

沈周蕉阴弄琴图局部

画中草庐旁边除了芭蕉还有其它乔木,单独把芭蕉提取出来命名作品也有深意。芭蕉叶宽厚肥大,在国画作品中常与湖石、书斋搭配入画。尤其到了明代,芭蕉成了柔美抒情的象征。沈周画了半棵芭蕉,还是在继续强调作品主题,琴音悠扬,还有芭蕉为伴,将作品由构图美感提升到诗意美感。随时在创作中体现文人情怀也是沈周的一个特点,技法可以临仿但情怀需要慢慢培养。常说一幅绘画作品有意境,其实就是在说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文化气质。

沈周蕉阴弄琴图局部

沈周在这幅作品中连续运用多种皴法,又配合浓墨苔点,再加上淡墨渲染让作品看上去十分润泽。沈周运用元代名家技法,画出来冲和恬淡的味道,丝毫没有元代画家那种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愤懑。这再次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中,技法是基础必不可少,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还要靠画家的学养,画出自己的风格。

拓展阅读

描绘太平乐土,寄托人生梦想,明末画家项圣谟画《桃源图》

有了相通的情怀,才能临仿好名家作品,邹之麟绘《仿黄公望山水》

技法很强大,观点不可取,明代画家董其昌绘《赤日清凉图》

古雅稚拙,将写生融入创作,石涛亲传弟子高翔绘《弹指阁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