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把酒问月》不仅道出了一代诗仙的旷达胸襟,更是成为咏月诗中的千古名句。
现场拍摄
中国文人喜欢咏月。自古以来,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中所留存的名书、名画、名曲、名篇,灿若星河,精彩纷呈。喜悦与感伤,离别与团聚、高洁与世俗……一轮明月,抛引出文人的欢喜忧愁,成就了他们的绝世才情。
在北京的园林中存有很多文人借“月”而题的亭台楼阁,问月楼便是其中之一。它位于紫竹院内,其过往的旧址式样,我未曾考究。今天的问月楼是一座传统而现代的建筑,里面常年展示当代名家的艺术作品。它临湖而建,周围被奇石、流水、草木所环绕。“问月楼”三字由已故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题写,以行书的笔意完成,字体骨力雄健,正侧相生。故人已去,书情长留。苦禅先生题写的“问月楼”为紫竹院增添了不俗的气韵,吸引了不少的艺术家前来办展、赏月、会友。
今年“五一”节前,“紫竹问月·郭怡孮、郭石夫、吴悦石、龚文桢、孙安民五人画展”在此开幕。展览由策展人刘伯郎策划推出,所展出的画作均为花鸟题材,作品40幅左右。这次展览的主题为“紫竹问月”,很有诗的意境,给人以可观、可想、可游的回味空间。
笔墨是中国写意画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是最为重要的创作技巧。这正如赏月,无论是古时月、今时月,还是满月、残月,月是主体,失去了对月的感受,任何形式的咏月作品,便丢掉了最本质的精神。这里所说的月,正如绘画中的笔墨一样,尽管创作者对笔墨的理解不同,技巧不同,但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清、厚、拙、雅、奇等不同的笔墨情趣,笔墨审美却是一致的。
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便有这样的特点,他们或源于家学,或名师亲授,或天赋秉异,画作中高雅的笔墨趣味恰如观赏春月、夏月、秋月、冬月一般,各具品味,各有美感。
郭怡孮是一位从山东潍坊走出的艺术家,长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职,从事艺术创作及美术教育工作。提到潍坊,这里曾经出现过几位重要的艺术家,北宋的李成、清代的郑板桥都曾在这一地区生活创作,还有一位是当代著名写意花鸟画家郭味蕖先生,他是郭怡孮的父亲。郭怡孮的绘画应是得益于家学的,但他的风格与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他的绘画主要以热带地区的花卉作为创作对象,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是他艺术灵感的来源。这次展出的《姜花入画》、《南岛熏风》、《珊瑚玉树交枝柯》等画作都是取材于南国风情的花卉作品。他的这些画作具有强烈的色彩表现力,作品以墨线勾勒,重彩填色的写意方式进行创作,画面冲击力十足,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因此,郭怡孮作品得月之明艳。
郭石夫在当代写意花鸟画领域影响很大,他继承了齐白石和吴昌硕等前辈大师的笔墨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的性情,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他的绘画最大特点是色与墨的结合。在用色、用墨上,他重视书写性,有些作品用水较多,呈现出水墨淋漓的质感。他的线条质量很高,一笔之中的浓淡干湿变化结合得很娴熟,这是他笔墨修养的体现。画面构成上,他的作品注重点、线、面穿插和物象疏密、前后、虚实关系的变化。此外,蜜蜂、蝴蝶、蜻蜓等物象的点缀,画面具有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他喜欢创作春天题材的作品,呈现春日的勃勃生机。这次展览中,《大好春光》、《春藤》、《南天竺》都属于此类型的作品,《梅花》、《玉蕊花》等几幅小尺寸的水墨作品,格调高雅,趣味十足。因此,郭石夫的作品得月之灿烂。
吴悦石是位具有文人气质和学者风范的大写意画家。他的绘画多数以水墨进行表现,品格高古,气势雄强。创作均以书法入画,画面具有很强的书写性。在画面构成上,他喜欢对角线取势,在确定好大势之后,使用大笔进行直抒性情的创作。有些作品中的枝干部分以焦墨、浓墨写出,略显古拙苍劲,墨叶部分则饱含水分,以次浓墨或淡墨进行大块面的落纸创作。因而,画面中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线与面的穿插交织对比,赋予作品丰富而有节奏的韵律。他所画的钟馗、墨荷、古松等题材极具个人面貌。这次展出的作品有葡萄、荷花、松树、秋菊、芭蕉等题材,体现了他的笔墨特点。因此,吴悦石的作品得月之高古。
龚文桢的工笔花鸟画享誉当代画坛,这次展出的是他兼工带写的作品,有几幅是在写生中创作完成的,这也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因为重视写生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的画作具有清雅、灵动的特点。他笔下的写生物象除了竹、笋、燕和雀,还喜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