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西画东进,秉承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正日渐萎缩。放眼现今时代,西方绘画正逐渐取代中国画成为绘画主流。而传统的中国画在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宗师巨擎的艺术时代之后便很少有人再出其右,再没有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了。黄宾虹等大师那时也接触西方绘画,但却一直都在传统中国绘画上坚守和深挖以及追溯求源,也收获了中国绘画的新的巅峰高度。
而如今当下的中国,仿佛已经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中国画的“断流”。放眼望去,大人孩子十之八九都在兴致勃勃地学习西方绘画。中国画有待重新振兴。
中国画病了吗?它病在哪儿?如何才能祛除它的病症和病根?
著名鉴赏家、画家吴悦石先生明察秋毫当头棒喝,一针见血写了《快意斋论画》一文。
快意斋论画
文贵虚静,画亦贵虚静。然时事漂移,质妍更替,喧闹与繁华皆一时之现象。古来如此,虚静之品格士人尤贵之。物象万变,理法纷纭,为文之术首在治心。治心之法惟以养心为宜,养心之法惟以静默得之。故黄季刚有“执璇玑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唯虚与静之故也。”今日画坛去之甚远,无虚无静何来大象与天倪。
凡画家皆知专而其一,独步天下。论者谓板桥画竹、白石画虾、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可染画牛,皆一时天下无二,然其成也皆在其博。今日画坛侈言专一,所谓专才者,皆病其不博。故其所作空疏浮薄,不成图画。前人所谓博而能一,或曰由博返约,即言治学宜先博学之,学问之道,切不可胸次狭窄。
吴悦石,年生,北京市人。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五六十年代曾得到画坛耆宿的亲授,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现为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美中收藏家协会顾问,中美文物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画坛领军人物。
吴悦石近照当今中国画真的“病”了,它萎靡不振,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吴悦石说它的病根在:
第一“心无虚静”。第二“专而不博”。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病根:心无虚静。
什么是“虚静”?
虚静,百度百科有两种解释,如下:
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我在这里解释吴悦石先生文中的“虚静”应该是两种释义兼而有之,就是心无旁念同时无欲无求的一种平静的心的状态。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画得出最好的画,才能像黄季刚说的“执璇玑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而测得自然天机,画出神品逸品之绝画。
然而,当今画坛能做到“虚静”者,有几人?!
心不在“虚静”,而在浮躁,而在追名逐利上,也就画不出好画了。
吴先生说除了“心无虚静”之外,中国画画不出好画的病根还有第二条就是“专而不博”。其实这也是许多人放弃学习中国画的最大的一个原因。
中国画对于创作者有极高的学识修养要求。要想成为中国画大家,画出好画,你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才行,你必须要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敏过人,学习力领悟力超群卓越才行。
要做到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活,需要一个人长期的功夫和修为。甚至需要一个人一生的不断学习的滋养。
黄宾虹为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代宗师,就源于他的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然而,现代人空前地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去下这种长期的功夫。更等不了。
所以吴悦石先生说:今日画坛,皆病其不博。故其所作空疏浮薄,不成图画。
中国画的“专”,一定是建立在学问的“博”之上的。
那么,怎么才能画好中国画。很好办,就是反过来去“对症下药”。
吴悦石先生的观点就是:
第一,你要做到“心虚静”。要做到学习绘画时和画画时心无旁骛,无欲无求,心态平静。
第二,多读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即言治学宜先博学之,学问之道,切不可胸次狭窄。”
中国画本来是书画同源,是写意画,是写出来的。学习中国画,书法不能不练。然而现在有好多人为求快捷,上来直接就学中国画,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所以首先,学习中国画,书法一定要练习。
其次,中国画画义精髓最后归于“道”,归于“太极图”,因此,要想画好中国画,就不要但但只去专注画中国画,最好还要在闲暇时读一读老庄和《易经》。
黄宾虹大师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博学多才,并从书法笔墨中体悟山水绘画之提笔转折,从《易经》《道德经》中体悟出人间“画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籍浩渺烟海,如果学习绘画者做不到博览群书,那么最起码也要做到在学习绘画的时候,书法同步。再就是闲暇时一定要读一读老庄和《易经》。
很敬佩吴悦石先生对于当下中国画坛绘画弊端与缺陷的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也与吴先生有同样的对于传统中国画未来方向发展的担忧。好在现在国家领导人和许多文人志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全国上下开始再一次掀起深入学习国学的浪潮,中国画作为国学中的一支,也正如雨后春笋般再次兴起。我们中国画的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