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门户五虎山一带山明水秀、人才辈出,南宋朱熹讲学途经此处就曾赞“怡山良石神仙所居”。这里是革命先驱林祥谦、林白水的故乡,也是今天要谈的这位爱国艺术家陈则周的故乡。
知名艺术家陈则周擅诗、书、画、印、曲,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等协会会员和《福建日报》记者(高级)、《检察日报》等报刊特约记者,他年入选《世界名人录》。在年11月7日《中国青年报》、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年6月14日《解放军报》及年7月16日《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就分别有“诗书画印贯通奇才”“格调高雅、颇见艺术功力”等评语。年,陈则周的作品被中国邮政选用印作邮票发行。年,作品《宛自天开》被选入“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陈则周曾是侦察兵和战地记者,创作初期很多文艺作品受到军旅生活的影响,以反映当时部队生活为主,如《新兵登岛》《哨所》等,为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他创作了《钢铁长城》。回到福建成为记者的陈则周创作形式及内容渐渐变得多元起来,比如,后期他不喜拘泥材料,多用水墨兼油画融合的表现手法表达情绪。
陈则周对艺术的研究涉及书法、绘画、篆刻、摄影、曲艺、剪纸等诸多方面,还发表过不少文艺论文。样样精通,但不样样稀松。就书法领域而言,他最善篆、行、草,国画方向则主攻水墨。他坚持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的理念,深耕水黑作品时亦注重书法运笔,勤习书法从而提高篆刻审美,这也许就是他从艺道路上能够做到多艺并重的原因。
艺术天赋是陈则周走好通才艺术探索之路的另一重要因素。众所周知,雕刻,由于材质不同,需要创作者根据每一块石材的特质精巧构思,如遇到钉子、变色、裂纹等突发状况就十分考验其灵活应变的能力。陈则周回忆,自接触石雕之初废石率就一直不高,他能较快找准每方璞石的特色,加以细琢。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陈则周常说精湛的技艺除了天赋,更需要后天大量练习和持之以恒。了解篆刻的朋友都清楚,许多篆刻家构思、下刀需要以安静平稳的心境和笔墨俱全的创作环境为前提,而陈则周创作时不打底稿、不用支架,其印作或工、或放、或巧、或拙,使刀如笔、分朱布白、排比允当、精湛隽秀,这是由于陈则周少时常常坐在颠簸的军车中雕刻而练就的。
陈则周曾因其突出的写作、创作能力,作为专长生被福州师专中文系破格录取并免修写作课程,他深知系统学习对今后文学创作之路的长远影响,遂在就读的3年时光里从不懈怠。这段经历也极大地提升了其文学素养。
自入行伊始,不论是当兵、求学、工作,陈则周笔、本、刀、石不离身,见缝插针、刻苦钻研。而立后,不论如何忙碌,他每晚都坚持创作,渐渐养成凌晨2点入睡的习惯并常常忘食。陈则周常说,艺术具有吸引他的魔力,让他在创作的过程精神亢奋、乐此不疲。对创作的痴迷、韧劲使得陈则周记不得自己到底产出过多少作品,他只记得草稿经常成堆处理,打磨石头的砂纸和练手用的青田石成捆成筐地运到家里。
陈则周习艺酷爱临摹古人、致敬先贤,却很少拘泥以往的创作形式。受自身经历影响,做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艺术是陈则周一贯的创作原则,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把采风和写生放在重要位置,并积累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为此,他曾多次深入山区,走遍全国各地,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年俗文化,陈则周曾多次放弃回家过年。
无心插柳,对艺术的热忱给陈则周带来意外丰厚的收入,但由于幼时困顿、历经艰辛,至今保持简朴生活作风,并数次捐款,累计百万余元。“不论身处何方,居何职,我都愿竭力为国家利益奉献,以报祖国之万一。”艺海无涯,守诚非易。陈则周对自己未来要走的艺术之路越来越清晰而坚定!
作品欣赏
(图片均由陈则周提供)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