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说文化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提高书法艺术修养和书法欣赏能力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书法艺术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强化人格力量诸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第一,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书法是我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少学者称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
因此,学习和继承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使它发扬光大,是莘莘学子肩负的责任之一,作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书法发展史的演进、变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书法欣赏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帮助广大大学生了解书法史和审美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从文化背景的深层理解书法,对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第二,当代大学生书法艺术知识匮乏,书法艺术欣赏能力偏低,这种情况不符合大学生文化修养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书法方面的学习应当加强。第三,书法欣赏是大学生最好的美育手段之一。美感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书法艺术是对生活中的美、客观事物之美高度的概括,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智慧、修养以及情感的抒发。书法创作中运用最简单的点画形式表现最高的美学原则,不仅包含意趣和神韵,而且将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风气、哲学风尚、文学旨向都整合在一起,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能取代和比肩的。
书法艺术第四,书法欣赏的教学兼具美德教育的作用。明末书法家傅山曾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书法历来就有“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自然引入了做人的教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会越来越深入,这一切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学识才能、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严格说来,碑、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碑一般是先由书法家用毛笔书写在石面上,然后由刻工用刀刻成,所以也称碑刻。学习碑刻的书法一般以碑刻的拓片为学习对象,碑拓是用白纸在石碑上拓印下来的,而碑刻大多数是阴刻的,字的笔画在碑面上是凹下去的,所以碑刻的拓片为黑底白字(少数阳刻的碑刻例外);帖一般指墨迹,白纸黑字。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帖当中有一种叫刻帖,是把墨迹翻刻到石头或其他材料上,然后又做拓片,形成黑底白字的拓片仍然称“帖”,而不属于碑的范畴。
碑、帖书法碑刻品种很多,最常见的有:刻石、碑碣、墓志、摩崖、造像和石经。刻石:先秦时期,人们把想要流传久远的文字刻在石块上,叫做“刻石”。现存最着名的先秦刻石是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着名的秦代刻石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碑碣:由于刻石对整体外形没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对刻石加以规整、美化,由此发展而来的“碑”因为形制美观,为人们所青睐。东汉碑刻兴盛,有为死者所立的墓碑,如《衡方碑》;有为表彰活人的功德所立的碑,如《张迁碑》入《曹全碑》有重大祭祀典礼的记事碑,如《礼器碑》:还有刻碑传文的《史晨碑》等。“碣”是圆首碑的名称。据说古代有五品官以上用碑、五品以下用碣的等级限制,但实际并未实行,碑、碣名称亦混用了。
曹全碑墓志:是指埋在墓中的石刻。三国时期,曹操为戒除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下令禁碑,人们对于死者的纪念刻石只好转入地下,以一块正方的石板刻志文,随葬于墓中。至隋唐时期,“碑禁不复存在,但墓志已成葬俗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近代。摩崖:是刻在天然山崖、石壁上的文字。刻摩崖,多与工程项目或风景名胜有关。如“开通褒斜道摩崖就是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六年汉中郡太守奉诏修治褒斜栈道的工程竣工而刻制的。后来的石门颂入《杨淮表记》等着名摩崖都与修治这段栈道有关,统称“石门十三品。
中国摩崖之最是山东泰山上由北齐人所书刻的《经石峪金刚经》,字径半米,刻满了一面平方米的大石坪,蔚为壮观。造像:是“造像记的简称,是雕制佛像时附刻的题记。洛阳龙门山是我国佛教石窟集中的地方,也是造像记书法的宝库,龙门二十品”是其中最着名的作品。
经石峪金刚经石经: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经书。儒家和佛家都有刻经的传统。儒家刻经是为了给读书人提供标准的经书版本。最早的儒家刻经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年)刻的《熹平石经》,以后陆续出现曹魏的《三体石经入唐代的《开成石经)》,等等。佛家刻经主要是为了躲避“法劫,保存佛家典籍,如北京的《房山石经》五代时期刻成后长期秘藏于山洞,到现代才被发现。帖的古义,本是文书的帛制标签,后来演化成标签所标题的墨迹本身。当代由于照相印刷术发达,很多墨迹都可做成字帖,所以,现在把供书法学习用的墨迹作品及其复制品均称为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墨迹范本,是河南殷墟出土的“写而未刻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其他较为古老的墨迹范本有简帛书等,都是学习书法极好的范本。
房山石经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宋代的《淳化阁帖》,一部刻帖收入多件墨迹,称“丛帖”、“集帖”或“汇帖”。其中所收作品为两个朝代以上的,称“历代丛帖”:所收限于-个朝代作品者,称“断代丛帖”;所收作品属一位书法家(含一家父子),为“个人丛帖”;如果只是一件墨迹刻帖,则称“单刻帖”。《淳化阁帖》共十卷,前五卷收历代君臣的作品,后五卷专收二王法书,总共件作品,故《淳化阁帖》属历代丛帖。其他较着名的历代丛帖有宋代的《潭帖》、《绛帖》、《大观帖入》、《汝帖》;明代的《真赏斋帖》、《停云馆帖入》、《戏鸿堂法书》;清代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等。
三书法临习范本的选择一般说来,墨迹无疑是最佳范本,现在照相印刷术的精良,使我们能近乎逼真地看到古人原作,所以能找到印刷精良的影印本,就不需寻求刻帖。对于碑的拓片,一般要寻求真本、善本,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不是毁损、剥蚀严重的碑石,原石的清晰照相版一般也是学习的最佳范本。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