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辖区内武陵山脉横贯其中,长江、乌江、嘉陵江穿流而过,境内多民族聚居,多年来曾经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石刻文献研究有待系统化
重庆石刻文化是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石刻文化:如白鹤梁题刻、龙脊石刻、莲花石题刻等八大枯水题刻记录了重庆历史上重要年份长江水文的变化情况;重庆境内,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在石刻文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形成了以汉族、土家族、藏族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石刻文化;以大足石刻、潼南石刻为代表的佛教、道教石刻艺术蜚声中外,是我国石刻艺术之林中的瑰宝。
重庆石刻文献具有记录水文变化的古代科技属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佛道文化融合的宗教属性等特点,这几方面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石刻文献的典型特征。重庆石刻文献历史悠久,最早的石刻文献为西汉地节二年(前68)的《杨量买山刻石》,内容丰富且多珍稀之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但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尚显薄弱。
受行政区划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历代金石著作鲜有专书著录重庆石刻文献。重庆石刻文献散见于金石学家对四川石刻的著录,如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清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南宋王象之《蜀碑记》、清李调元《蜀碑记补》、清刘喜海《三巴金石苑》专录四川石刻,重庆石刻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刘喜海对重庆石刻文献搜集较勤,数量较多。
年,高文、高成刚编辑出版的《四川历代石刻》,收录自两汉至近现代尚存的四川著名石刻块,但重庆地区石刻所录不足10%。重庆博物馆编著的《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第一、二册也著录了部分重庆石刻文献资料。
截至目前,关于重庆石刻文献的专著、论文多集中于大足石刻、白鹤梁石刻。大足石刻研究以造像为主,据统计,有关大足石刻研究各种文献计余篇目,画册、研究论著、科普读物合计近40种。8年,由重庆出版社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合作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11卷),全书万字,不仅包含考古文献,还整理了拓片、线描图、测绘图、航拍图等内容。《大足石刻全集》运用现代学术成果与科技手段,对大足区境的世界遗产范围内的所有石窟、石刻群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较之年出版的《大足石刻铭文录》更为系统、全面,是迄今为止关于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权威的考古研究报告。
关于白鹤梁石刻文献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陈曦震主编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陈曦震和陈之涵《中国长江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黄海《白鹤梁题刻辑录》(4)、李世权《石刻涪州》(5)、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5)等。其他论著如王玉《重庆三峡库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调查报告》()、彭福荣《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石刻选辑》()等,因着眼点不同,对重庆石刻所录不多。
除大足石刻、白鹤梁石刻外,关于重庆石刻文献的相关研究论文不多,比较零散。新世纪以来,重庆石刻文献的价值渐为学界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