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树,江苏铜山人,就读于南艺美术系,先后师从李慕唐,马奉信,李海陆,朱葵等先生。

在南京学习期间还得到著名画家贺成老师,董伯老师的悉心指导。

擅山水,花卉,兼写艺术评论。

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彭城画派美术作品展。

出版有《周忠树画集》,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专业刊物,并被文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铜山美协副主席。

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悟画理

文/周忠树

品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细心人会从书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和学问,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平常人只是看书中的故事情节,高人确能从书中领略治世良策。

《易经》是六经之首,被称为是无字天书,它是人类探索研究宇宙奥秘,自然科学的一把神秘的钥匙,如果你仅仅从书中学到一点卜卦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浅薄的。

当我们读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学医的能从书中学到药方,写诗的能从书中学到诗词。

学园林设计的,能从书中大观园的描写中获得灵感。学者能从书中感悟到历史的兴衰,世事的无常,有盛极而衰,也有否泰来的自然法则。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第一回,书中有章节描写山川风貌的地理特征,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论所描绘景观手法是一致的,与古代画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完全符合绘画理论的原理,也适宜山水画的创作借鉴。

原文如下;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谷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极平谓之顶。

头圆下壮谓之峦,藏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

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

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儠如平。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籐萝倒掛。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篇章节文字,恰当好处的描写了山川地貌的特征,形象非常生动,使山水画的学习者能从古典文学中感悟画理,并从书中得到很多有宜的启发。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所呈现的是可游,可居,可行。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幽人山阁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中国山水画基本功练习时,要求学画山水者要知道什么叫山?什么叫岭?什么叫峦?什么叫顶?什么叫岫?把这些特征掌握好,有利于表现山水画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

《水浒传》第六回有一章节文字描写一片松树林,原文是;

"虬枝错落,盘千条赤脚老龙,怪影参差,立几万道红鳞巨蟒。远观却似判官须,近看宛如魔鬼发,谁将鲜血洒树梢,疑是朱砂铺树顶。"

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的把松树林化身为赤脚老龙,真是活龙活现。

我们的绘画艺术不能总是拘泥于象与不象,要超以象外,追求象外之意。把松树的形象,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松树画活,画神,才能把绘画艺术推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作者把自然山川,人文历史经验的总结,能起到对人类的教育启发作用,读者从书中有取之不尽的知识学养。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从书中学到有用的东西,我们要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感悟画理画论,把书中的知识为我所用。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不光是写历史故事,书中还有很多用兵如神的兵法战策。能从书中学到为我所用的知识,这才是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

年6月24日周忠树于古彭城听雨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