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

年,《孔子》青铜塑像正式“落户”巴西库里蒂巴市的“中国广场”;年,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揭幕;年,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于希腊雅典的古市集遗址,雕塑《隐元禅师像》在日本长崎兴福寺永久安放……

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在近30年间创作了多座雕像,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新加坡、日本、韩国、丹麦、比利时等国均立有他的作品。如何将雕塑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融会贯通,向世界讲述中华之“美”?听听吴为山怎么说。

05:33

▲吴为山:当齐白石“遇到”达·芬奇,中国写意雕塑如何出彩?(视频来源:中国新闻社《东西问》栏目)

记者:世界各地都有您的雕塑作品,从东西方文化交流角度来说,“达·芬奇与齐白石”“孔子与苏格拉底”最具代表性,这两组雕塑作品希望表达什么内涵?

吴为山: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灵感,来自于十多年前我在意大利威尼斯访问,于烟雨朦胧中乘船时突发奇想,产生了超越时空的东西方文化代表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共同泛舟的意象。这件作品塑造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相遇”。达·芬奇的写实,齐白石的写意,分别代表着西方与东方的审美追求,寓示意中两国跨越时空的文化艺术交流。

▲年1月,《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在意大利芬奇市隆重“落户”。(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雕塑达·芬奇长发如瀑、手指苍穹,表现对科学和理性的尊崇;齐白石面容清癯、手拄节杖,呈现谦和自然之态,但手杖却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在我眼中,手杖是一条线,上连天、下接地,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艺术观,也像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达·芬奇和齐白石生活的年代相距数百年,他们的“对话”是超越时空的交流。

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在希腊雅典的古市集。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肩而立,挺拔健硕,气宇轩昂,正侃侃而谈;其中孔子温文尔雅,如沐春光,作交手磬折礼。两尊雕像向世人展示了作为东西方文明发祥地的古老国家——中国和希腊之间伟大思想的对话似春风化雨,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融合进入新阶段、新模式。

▲年9月,吴为山创作的大型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古市集遗址落成。(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记者:您如何看待以秦兵马俑、敦煌石窟等为代表的中国雕塑和以大卫、维纳斯为代表的西方雕塑之间的异同?它们体现出何种文化艺术差异?

吴为山:原始时期,中国的红山、磁山文化等都体现出高度的写意性,这种写意是对生命自然状态的直觉表达;先秦三代时期,以商周青铜器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雕塑为代表的写意,充满东方式神秘主义色彩;而汉代的雕塑意象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中最强烈鲜明的艺术语言,是与西方写实雕塑体系相呼应的另一审美体系、创作体系和价值体系。

汉代之际,佛教传入中土,雕刻石像成为一门重要艺术。当时的佛教艺术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而犍陀罗艺术又受希腊艺术影响。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呈现出本土面貌。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龙门、云冈石窟中的菩萨、天王、力士造像等,无论形式、形象还是题材、表现手法,都充分体现文明的交融。

总体来讲,东方艺术是意象性、写意性的,它以“意”为出发点来塑造艺术形象。西方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艺术,则带有明显的理性特质和科学态度。例如大卫的雕塑,感觉米开朗基罗几乎要把大卫从石头中解放出来,强大的人文主义意识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年9月,吴为山创作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巴西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揭幕。(中新社记者莫成雄摄)

记者:写意是中国人的传统审美,雕塑一直以来以写实著称,二者如何共融并撞击出艺术的华彩?您的艺术创作如何吸纳中西文化精神并“为我所用”?

吴为山:我的家族文化氛围浓厚,耳濡目染深受影响。祖辈中有研究诗文、书法的杰出学者,我从小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长大后总不知不觉将书法与雕塑进行类比,找到共同点。书法以文字为基础,本身就是抽象的绘画,文字发展从具象走向抽象,正如雕塑一样,外有形象,内有结构。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美术家要找到支点,才能在世界艺术史图景中立定文化坐标。我在对中华美学精神、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多年来一直创作、传播、倡导写意雕塑。写意雕塑的“意”,是中华文化之“意”,通过形来写“神”,达到形神兼备。写意雕塑也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精华,借鉴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艺术革命中建立的艺术新样式。它意在融汇古今中外,打通艺术类型隔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概念,不仅走向世界,也在与世界对话。

▲吴为山作品展《行走的人——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吴为山》。(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记者:您致力于“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的探索,从孔子、老子、李白到费孝通、季羡林、杨振宁等,刻刀下的历史文化名人创作如何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吴为山:年我为费孝通先生塑了一尊头像,费先生给我题了一幅字,“得其神胜于得其貌”。他告诉我:“塑像,要抓住神。”这给了我莫大启示,也让我坚定一个理想:用可视的形象把那些不可视、写在书本里、口口相传的民族历史展示出来,让每一个雕塑都能反映时代精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内,由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创作的费孝通先生塑像矗立在孝通广场。(中新社发严帅摄)

事实上,孔子、老子长什么样,至今没有发现真实的图像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画像也是后人的想象。为这些圣哲塑像,最好的方法是从“神”入手。

所谓“神”,是指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孔子、苏东坡、鲁迅都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着不同特征,这是时代精神在具体个人上的反映。从文化传统中找到他们的“神”,既是捷径,也是必经之路。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通过艺术的具体形式和文化载体进行传播,探索出一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只限于传统文化,要坚持与时代同步,有文化上的创新。要做好经典的评定工作,选出能够真正代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经典之作。

▲年,“特色·融汇——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特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记者:您如何从传播“美”的角度,看待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吴为山:情感的融汇,思想的互动,价值的共鸣,皆需要文化交流。要用“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在相互尊重中以对话方式把中国文化“走出去”变成中国文化被“请过去”,使其独特价值为世界共享,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生成中国文化影响力。

文明对话,还要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是价值的双向交换过程,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认为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

受访者简介:

▲吴为山。(中新社记者盛佳鹏摄)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文科二级教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写意雕塑论”的首创者,出版十多部专著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创作近件作品,陈列于世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广场。他的雕塑个展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总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英国皇家美术院、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巡展。南京博物院设立“吴为山雕塑馆”,韩国建立“吴为山雕塑公园”。

原标题:《吴为山:当齐白石“遇到”达·芬奇,中国写意雕塑如何出彩?

东西问》(记者:应妮)

来源

中国新闻社《东西问》栏目

监制

杨新华

统筹

刘佳胡俊

编辑

刘娴

制作

胡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