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的方士英。方士英供图

“当、当、当……”随着铜錾的轻重起落,细密的声音如音符跳跃,石板着痕或清浅疏落,或密集浓深,轻柔的水波、随风飘动的杨柳被錾刻在黑色花岗岩上,生机勃勃的大运河风光呈现在人们面前……

面貌清秀、身量纤纤,一袭盘扣复古衣裙,作为运河边上的手艺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方士英,当下正加紧创作石影雕作品《千里运河图》,为今年在家乡沧州举办的河北省第六届园博会献礼。“这件作品共分8部分,除了錾刻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外,大运河沿线部分城市文化古迹都会涉及,充分表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方士英说。

《千里运河图》只是方士英众多石影雕作品中的一幅。石上一幅画,锥上千般功。三十年来,方士英以石板为布,以铜錾为针,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用来传承、坚守技艺,完成了一件件人物、花卉、风景等锥功与自然之美融合的石影雕作品,冰冷的石头在她的手下有了温度。

“石影雕,顾名思义就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方士英介绍,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无数次雕锥的敲击,锥点的深浅粗细需要用腕力来调节,锥点的位置与疏密程度对眼力的要求十分严苛,一个锥点的瑕疵,就会给整幅作品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所以,落笔的刹那就是永恒。

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精益求精的背后,是手工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至今,方士英仍记得入门第一天学习后的沮丧,那时因为不知道怎么用力,练了整整一天后手腕几乎抬不起来,手指又疼又肿,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她先尝试从小动物和风景做起,在心底默默记住敲击时的手感和力道,很快便有了不错的成品。

后来,方士英尝试做人物作品,她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停地敲击,不停地琢磨,“做完人物额头就想知道鼻子是什么样,做完鼻子又想知道嘴巴是什么样,好奇推着我往前走,感觉雕刻的人物也在期待着我能早点揭开其面纱。”低头弯腰,日出日落,由于长年累月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方士英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和颈椎病,“这没什么,手中的铜锥已经握了30多年,石影雕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一刻都离不了。”

作品《相思》中那娴静的女子让人感受到了一份儿宁静,作品《齐白石》上那一把花白而飘逸的胡须成为齐白石气质的象征,大理石板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则展现了中国影雕艺术与世界名画相得益彰的魅力……方士英是个追求艺术完美的人,在进行难度较大的人物作品创作时,对人物脸部肌肉、神态等都精益求精,“在做人物眼睛时,为了把细节刻画到位,我每次都屏住呼吸,以免影响手上的力度。”方士英说。

在这个机器轰鸣的年代,手工技艺越来越少,但方士英坚信,古老的技艺永不退场,真正的艺术创作不是靠“赶工”赶出来的,也不能用时间来限制。匠人匠心,守正创新,在融汇各家石影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她将摄影光学效果与绘画笔触技法相结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与立体感,同时将艺术灵魂植入作品,力求传神而非摹形,遂自成一家。

“纯手工创作出来的作品让冰冷的石头有了灵魂,散发着神韵和灵气,是机器生产无法达到的。我愿意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来传承、坚守。”去年9月,方士英石影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正式成立,方士英高兴地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接触、学习石影雕,养成注重细节、严谨认真的好习惯,从而雕琢出完美人生。(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