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恐高严重,身材不高的他从不敢爬高山,却站在升降机上来来回回完成了多幅大画。
在艺术创作中,他更是要求自己屡屡跳出传统禁锢,攀登现代审美的高山。
白雪石(-年)他笔下的祖国河山透着清秀的美,至今仍然悬挂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他的作品亦是桂林漓江最好的名片。
艺术声望享誉海外,但他却朴素一生。
为人胆小谨慎的他,常年身着一件普通的蓝布褂,手拎一个破旧的小书包,虽不善交际,但见人总是面带微笑。
他就是自成一派的白雪石。
谁都找不到他画中的“漓江”
“桂林山水甲天下,白家山水甲桂林”。白雪石和漓江的缘分从他们相遇的第一眼便纠缠不清了。
《烟雨漓江》,,纸本水墨设色,68cm×cm,白雪石艺术馆藏
如何能够在传统基础上更加贴近现代审美,这是白雪石此前对自己画作不太满意的地方,纵然当时的他已经桃李满天下了。正是58岁这一年的首次漓江之行,让白雪石在艺术创作上取得巨大的飞跃。
“先生在年参加了布置首都宾馆的创作活动,远赴广西桂林,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白雪石学生回忆到,从广西兴安到阳朔近里的桂林山水迷住了他。
梁树年(-5年)白雪石早年师从赵梦朱画花鸟,后随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他善于临摹,宋元明家真迹都是他学习的对象。建国后他深入生活,多次去庐山、黄山等写生创作,但直到这次漓江之行,他终于找到了能直抒胸臆的题材。
第一次去桂林,时年58岁的他兴冲冲地背上画具,游走在桂林的山水之间,满眼的翠绿扑面而来。他走走停停,有喜爱的景致就驻足写生,饿了就吃口自带的干粮。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汉子的心瞬间融化于这青青碧波之中。
他的艺术朴素本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值得被一一刻画。桂林山水成就了他的艺术创作,而他的作品也为桂林山水打上了国际化的标签。
年,白雪石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到桂林写生
年,他带学生去写生,深入地研究漓江山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与漓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无数次描绘漓江的同时,不知不觉“白派山水”已经开创。
此后他曾经十几次去桂林写生,每次的归来都收获百余幅写生画作。对于桂林的山水,每一次的相遇都是新的体验,都值得细细描画,那里是他魂牵梦绕的仙境。
20世纪80年代,白雪石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授课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写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于白雪石而言,他曾坦言自己有恐高症。因此,这也是他爱画桂林的山水原因之一。桂林的山相对比较矮,站在山脚下就可以写生。多次桂林之行让他画了上万张写生稿,多幅画作。
白雪石《雨后漓江》他爱漓江,漓江的清澈朴实与他的气质相符。但他从不原搬照抄那里的景致,很多人曾经专程去寻找他笔下的风景,却一无所获。因为,白雪石笔下的桂林山水很特别,融合了心中的景与现实中的景。
现在看来,白雪石笔下的横幅漓江,采用的是传统的透视方法,这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随着看画人的视线移动换景,一步一景,真正做到了“人在画中游”。
这就是白雪石和漓江的故事,也逐步形成了白派山水。
为何他能自成一派?
白雪石做到了,在中国山水绘画中能够自成一派的很少,但白雪石却开创了白派山水。
这种底蕴首先来自于学画时的临摹,白雪石山水画师宗北派,早年间他多次去故宫临摹古画,感受宋画的严谨和元画的轻快,融会贯通各家精华之后,朴素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20岁的白雪石省吃俭用,只为省下一块大洋买故宫的门票可以去临摹学习。
大量写生更是白派山水形成的重要因素。
《长江三峡》,,纸本水墨设色,cm×68cm,白雪石艺术馆藏
当时为了更好地创作,白雪石走遍了黄山、泰山、三峡、太行山等名山大川。尤其是他从年开始赴广西桂林十几次,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搜集了大量素材。白雪石将传统技法和现代章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白派山水画。
在桂林的写生经历,激发了他创作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风格。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朴素,才创作出有别于古人也有别于今人的独特个人风貌,被称为“白派山水”。
展览海报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白雪石中国画作品展,从件白雪石绘画作品中可一窥究竟。
展览现场展览分为“传神写照”、“奇山秀水”、“漓江烟雨”、“艺术人生”四个板块,这些展品呈现出白雪石艺术生涯的卓绝风采与非凡造诣,从早期入道时的花鸟,到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人物,再到年逾花甲之后广为人知的“桂林山水”系列。
《生涩老辣写山川》,年份不详,纸本水墨设色,53cm×cm,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近距离观展,能让观者感受到白雪石的温暖和沉稳静谧,例如白雪石的《生涩老辣写山川》,一座座山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云雾缭绕,石壁上点染的密林,为山峦增添了绿色的生机。探寻作品更深处,仿佛风吹拂着树叶在山间沙沙作响,鸟叫声清脆的鸣叫回荡在山谷之中。
这就是白派山水的魅力。
为了这些大画,他拼了老命!
白派山水下的漓江山水,让白雪石家喻户晓的则是来自于国家重要政治场所的大幅画作。
白雪石年为中南海瀛台接见厅绘制的《千峰竞秀万树争春》
年代以后,白雪石创作了百余件大型山水作品,藏于北京和多个城市大型公共场所。他为钓鱼台国宾馆创作了《太行春晓》《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画《千峰竞秀》,为国务院紫光阁作巨幅山水《云壑松声》和《千峰竞秀》。
白雪石在年为中南海瀛台接见厅绘制的《千峰竞秀万树争春》,更是让他名声大噪。
白雪石晚年这对身材不高的白雪石来说,创作过程极其困难。先是带着学生去写生搜集素材,白雪石曾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山上写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经常在半路拦了拉煤的车去写生地点,女生们坐在驾驶室里,他和男生们就坐在煤堆上。风刮起来,扬起灰土,众人脸上黑乎乎的,相视而笑:为了艺术追求,值了。
这些大尺幅画作,也实际创作中,也是压力巨大,白雪石坚持亲力完成作品,顶着天生恐高的压力,站在起升降机上进行整体的修改和完善。据他的学生回忆:白雪石先生胆子小,长时间地站在升降机上进行绘制,在绘画过程中,很辛苦。用他自己的话说:“拼了老命了!”
白雪石为中南海接见厅创作的巨幅山水《古塞春晖》
年,他在耄耋之年仍然积极创作。中南海接见厅的巨幅山水《古塞春晖》,长城内外青山环绕,绿树繁茂,一派雄伟的春光。作品通高五米,长九米,是中国山水画界个人创作中罕见的巨制。在当时绘制这件作品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需要创作的山水画尺幅巨大,白雪石把纸张裁剪成小尺幅,一张张绘制完成后,再整体粘贴在一起。
《沙洲坝毛主席故居》,,纸本水墨设色,52cm×56cm,中国美术馆藏
就连画作的印章也特别大,是一块大石头,当时找了师傅用凿子凿出来,然后运到中南海。再用吊车把印章吊起来,工人们找准位置盖下去。后来,印章就留在了那幅画的旁边。
尽管创作出了这么多的重要作品,白雪石从不张扬,正如他最爱的何须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这或许就是白雪石一生最好的写照,知足者常乐。
早年间,白雪石一家六口住在鼓楼后大石桥胡同的一个小平房里,环境很差。年,他搬到位于和平门的新居,条件稍有改善,但画室兼居室也只有14平方米,董寿平先生专门为他题写匾额——何须斋。
他对“何须斋”的解释是:“知足者常乐,我的画室兼会客室虽然小,但俗话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因此取名何须斋。”然而,新的居住环境也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楼前的小学里,孩子们的喧嚣打闹声不绝于耳,一幅幅巨作就是在这里诞生了。
从不气馁也是白雪石重要的人生信条。
民国时期的北京琉璃厂白雪石画曾经在北京的琉璃厂书画店挂笔单,同一时期在琉璃厂书画店挂笔单的张大千、齐白石已经在画坛声望很高,当时白雪石的名气小,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售卖作品。这并没有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绊脚石,反而化压力为动力。宣纸价格高,那就买来价格低廉的毛边纸、高丽纸进行画画,普通墨汁贵,那就选相对便宜的学生用墨。
对于白雪石来说,只要能画一辈子画,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白雪石与画友创作交流艺术的道路漫长曲折,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特殊年代,白雪石也曾被下放至河北省石家庄的李村劳动,他的绘画创作从未停歇过。为了不让自己的画笔停下来,他躲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偷画画。
但很难相信,白雪石只有初中学历,最终却成为了中央工艺美院的教授,白雪石做到了。
白雪石(右二)、周之林(右一)在燕京书画社与日本书道代表团交流
白雪石的努力和天赋,让他终成一家。
他的朴实来自于内心的温暖平静,与桂林的相遇是注定的缘分;
他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严谨治学;
他的画如漓江的水,内秀清澈,师古人,更师造化。
这才成就了中国画大家白雪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史上绕不开的重要画家。
(本文来源于雅昌艺术网,地址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