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生于闽中,丽质天成,自清代以来便受到文人雅士所爱。
几百年来,在文人们青眼有加的追捧中,质温栗,利镌刻,五色相映的寿山石,已成为文人雅士、社会俊杰、各界名流和寿山石爱好者院落、厅堂、案几上不可或缺的雅物。
王业作品清朝时期,杨仲愈就对寿山石颇有感怀,从他的所写的诗句中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他对寿山石的钟情:“寿山有美石,贵并玉连钰;光芒脂润泽,文理花斑驳”。
他更言“物玩当珍饰”“豪家争购取”“百金不盈握”等等形容寿山石的常态,光芒脂润泽与文理花斑驳,或是寿山石珍贵又臻贵的关键所在。
杜海中作品我们常说宋人风雅,宋代大量器具中,常常以植物花卉作为装饰点缀。今日寿山石雅玩中,时而以山水为材,时而以花卉为景,更有一些精致古兽、人物等彰显品位与格局。
众多的文人墨客,皆以石为摆件,装饰书房,而寿山石作为石之瑰宝,这样的雅玩,置于书房之中,玩的是一种心境,是一种雅趣,更是一种闲情雅致的追求。
郑书喜作品今天,来看看几种不同风格的寿山石,又有怎样的美感呢?
寿山石在早期多用于人物造像的雕刻。宋朝时期,就有众多寿山石俑像被雕刻出来。寿山石的人物造像雕刻,往往服饰简约,五官细腻,注重传达人物神态。
其中,佛教人物雕刻又是寿山石经久不衰的题材,以罗汉、观音、弥勒等等最为常见。因寿山石温润如玉,柔而易攻的特性,寿山石成为了人们心中用于佛教造像最为精致的载体,也更多的以文房陈设,把玩件的身份出现。
王业:人物圆雕,“做人”最难
王业王业年生于福建福州,进入寿山石雕刻行业已经20余年。
王业延续了“东门派”技法特点,擅长印钮,专攻人物雕刻,以观音、弥勒等佛教类题材尤为突出。
王业的作品人物面部雕刻每一处都恰到好处,色彩没有过多过杂。他所塑的观音鹅蛋脸、七头身,比例结构十分讲究;其刻刀下的须发也与他人不同,以错节盘根的方式表现。他追求更直观的立体感。
《龙场悟道》王业的《龙场悟道》这件作品雕刻的是中国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讲述的是王阳明在龙场戍边三年,环境极其艰难,但他却从中悟道而生的故事。
王业通过明朝服饰和消瘦的脸型等这些细微的特征变化来表现人物特点。
郑书喜:传统“治愈风”
郑书喜的作品虽然多以传统的题材为主,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郑书喜郑书喜,年福州出生,师从舅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中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寿山石雕刻非遗传承人。
他刻刀下的弥勒常含宽容、和善、常含笑容,童子则朝气蓬勃,他的这些题材能使人心境平和、情绪放松、节奏舒缓,使雕刻者开心,观看者开心,把玩者开心。
他的作品多以简洁的布局、精炼的线条,提炼物体的表层形态,也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高层次创作境界。这种创作风格大概和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点类似,寥寥数笔,勾画流动浮云,摇曳光影。
《雨巷》就如郑书喜创作的《雨巷》,看到它不禁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秋怨的姑娘。
杜海中:寿山石的另一种可能
杜海中的人物雕刻作品与以往传统的作品不同,一件件充满想象力,脑洞大开的寿山石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寿山石的好玩、充满个性化的一面。
杜海中他的《吴带当风》系列的灵感来自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他用月尾紫石雕琢出来的人物,身形飘渺俊秀,神情自然,有种古拙的味道,十分契合高士的形象。
《吴带当风》系列后来他更是把人物的五官、衣饰简化,直接提取线条,既体现了高士的飘逸又增加了趣味性,反而突出了自己的的创作语言。
《吴带当风》系列古兽题材作品在寿山石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兽纹装饰取材相当广泛,从传说中的神灵类动物,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生灵无所不包。虽然很多古兽中都是凶恶的形象,如龙、狮、虎、螭等,但这些古兽通常又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祛除灾难、吉祥如意的象征。
江强:古兽印钮里的“乾坤”
江强,年,福建闽侯人。在圆雕、古兽印钮、手把件、花卉、文玩等方面造诣颇深。
江强的古兽印钮的整体雕刻形态上更加注重性格与情绪的表达,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