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生命的灯塔 https://m.39.net/disease/a_6204335.html

我每一分钟都在搏斗。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死去,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有许多本子,我还要写东西;存了多年的宣纸,还没有画完……——石鲁遗言

狂狷石鲁

文/郑朝辉

年1月,20岁的四川青年冯亚珩孑然一身,骑自行车越巴山,穿秦岭,由川入陕,义无反顾赴延安。因慕石涛和鲁迅,他易名石鲁。此后的十几年间,在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石鲁用他的青春热血和画笔跟随那支红色的队伍发展壮大,走出山沟,取得全国的胜利。并在之后的岁月里,迅速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顶天立地的人物之一。在《石鲁传》中,作者张毅以诗《生命突围》来塑造石鲁的人格肖像。无论生活亦或是艺术生涯,“突围”似乎贯穿了石鲁的大部分生命。

从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聪颖顽皮的幼童,到追求自由进步的热血青年,经受种种艰辛而投奔革命,延安时期为革命文艺作了许多创造性贡献,后半生在苦难的处境中始终保持对社会主义的忠诚而进行着超拔的艺术探索。石鲁的艺术生涯里力争革新,艺术风格三、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不断地创新赋予了他每一幅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前一年:年冬,石鲁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个大逆转近乎毁了石鲁,却未能改变他的志向,而只是过早地结束了前一段写意艺术的历程,并使其后期艺术成为高度表现型、倾泄型的艺术,构成了在特殊时代里的“反叛”艺术。

石鲁是不幸的,石鲁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疯掉了,幸运的也是他疯掉了。觉醒和疯狂很相似,界限也很模糊。这个“疯人”是那个发疯的时代里最正常的一位艺术家。时代将一个正常的艺术家变成“疯子”的过程中,石鲁又让绘画艺术成为了本我救赎的途径。

石鲁的一生始终尊重传统的坚守精神,不拘泥成法的创造精神,行理并重的钻研精神,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忠于心灵的自由精神,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无论是画作,还是书法。石鲁都在当代艺术领域堪称大师,石鲁的绘画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高亢激昂。石鲁的书法不拘成法,凌厉峭拔,气势磅礴,摄魂动魄。

他是天才,也是怪才,奇才,大才,全才!这才是生命的本色,是立足人生的意志脊梁。“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石鲁先生的精神与作品与世长存!

撰文:陈长安编辑:张敏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慕石涛、鲁迅之品格,因以石鲁为号。先生生于一九一九年,冯氏初为邑里故族。辛亥鼎革,家世破落而余韵犹丰,科举废除而诗书尚存。先生聪颖好学,自幼熟读经书。余学三年,随兄赴锦城入东方美专学习中国画。旧科新学,良修杂芜,国运不兴,烽烟四起,杂言群出,触蛮相竟,重技轻文,宣法抑道。于先生之正气布下了无名火,亦为先生之画道植下了谬误根。学成归执教乡里。先生弱冠,感国乱,伤时事,愤污吏,怜子民,于是孑然一身,登自行车越巴山,穿秦岭,由川入陕,辗转至晋而赴延安。于旧作中曾有“足踏日月促双轮,投笔从戎万里征”之句,即谓先生此举也。

石鲁《宝塔山下毛驴队》64.5×46cm

:“五四运动”的同龄人

年12月13日,石鲁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松林湾冯姓大家族。石鲁原名冯亚珩,字永康,在祖父当家时的大家族里,石鲁在同辈中排行老九。

石鲁的祖籍在江西景德镇。清朝晚期封建统治日渐没落,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愈来愈重,兵灾战祸,苛捐杂税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石鲁的高祖冯家驹从原籍江西省景德镇到四川经商,定居仁寿县,传至石鲁曾祖冯敬德、祖父冯鹿荪,收买田产雇公务农,有土地千顷,庞大的庄园和万卷藏书的藏书楼,是真正的当地大地主家族。

冯家可谓是家世发达,人丁兴旺。冯鹿荪娶妻廖氏,共生下八男三女,唯有五子早亡,子女们个个读书,志趣各不相同。长子冯子融读书不少,不但善于吟诗作赋,还能写字作画,但他少理家事,沉迷于盘花养鸟,尤其喜欢骑马。

虽然冯子融少理家事,但其妻子王氏却以长媳的身份在家庭中颇有地位。他们生下了长子冯伯麟、次子冯建吴、三子冯伯琴、女儿冯湘蘅。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王氏又为冯子融生下了他们最后一个儿子,取名冯亚珩,乳名永康。

冯子融与王氏不可能想到的是,这最后一个儿子冯亚珩,几十年后成了中国画坛的巨匠,无产阶级的文艺战士,他,就是石鲁。

:“冯门九子”的第一次反叛

大概是因为冯家两代人读书,也可算是书香门第了,因此他们对孩子们读书识字都十分重视。石鲁从小便与冯家的兄弟姊妹一起在家读私塾。这时他读了《说文》《尔雅》《左传》《诗经》《四书》等私塾里通常要读的古书。他对先生讲的那些论理的东西感到索然无味,可是讲到书里的古典故事,他却听得入神。

到十一岁时,家里给孩子们请了一位“洋”先生,一位“旧”先生,洋先生教英文、算术、地理、历史、美术等新的课程,旧先生教国文,讲的是《古文观止》。

昔日松林湾冯家大院一角

石鲁的美术启蒙也由此开始。他在这一时期对于美术十分着迷,他经常自己练习,还将家里所藏的画拿出来临摹。冯家有一个藏书楼,藏有许多古书字画,经常请修书裱画的匠人常年修补整理。他便常常钻在藏书楼里入神地阅读那些他觉得有趣的书籍,欣赏那些精美的字画。在一群孩子中间,论起绘画他可是佼佼者,他的画作才能还受到大人们的称赞。

石鲁的二哥冯建吴也是自小喜欢诗画,祖父便将他送到成都四川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中国画,毕业后回家结了婚,又去上海美专向王一亭先生继续学习中国画,在上海毕业之后,和几个同学在成都合办了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他自己担任教务主任兼国画系主任。

石鲁《秋收》

二哥冯建吴是位忠厚老成的人,对一般事他从不过问,专心绘画研究,嗜画如命,同时,他还极其热心于古书画的收藏。一直喜欢绘画的石鲁自然和二哥比较亲近,他向二哥说了想去成都上学的事,还将自己的画作拿出来向二哥请教。这位国画造诣颇深的兄长惊疑地发现,自己的弟弟竟然有极高的绘画天资,虽然他并没有专门学习过绘画,但居然能临摹六尺整张宣纸那样大的中堂,而且那幅画还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幼稚却可贵的灵气。就这样,虽然母亲极力反对石鲁去成都学画,但在石鲁的坚持下,最终他还是随二哥去了成都,进入“东方美专”学习绘画。

:“东方美专”

年夏,石鲁进入“东方美专”中国画系学习,成为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石鲁学画总有一股子痴劲,一着迷便忘掉一切,半天半天伏在桌子上全神贯注地画,如痴如醉地临摹着宋元明清诸家,特别是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等大师的精品。就在石鲁一头扎进画室里专心作画时,他发现同学们眼里的钦佩感逐渐消失,甚至听到有人背地里议论他,大约说是这位冯亚珩整天只知道埋头画画,虽然手上有些功夫,也读过一些古书,但平时不爱接触新知识,新书也读得太少,仅仅如此用功,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

图注:年冯建吴邀请黄宾虹(前排右五)、吴一峰入川讲学

石鲁猛然惊醒。家中虽然藏有万卷书,但只限于经史子集。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新知识、新思想正在不断传播。比起石鲁的家乡,成都有着无比新鲜和神奇的魅力,但与五四运动发祥地和拥有北大、清华的北平比较起来,与汇聚着一大批文化名人的上海比较起来,它就显得有些闭塞和守旧了。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新知识和新思潮的涌入,只不过迟缓些、淡薄些。一些像《申报》《大公报》以及北平和上海一批有影响的进步书刊,在成都的书肆里还是可以买到的。

此后,石鲁除了学画之外,开始读鲁迅的《呐喊》《彷徨》和其他杂文集,读周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鲁迅、茅盾和黄源主编的《译文》杂志。他还读了在青年中风行一时的郭沫若的《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其他诸如巴金《家》等一批新文学作品。

春去秋来,两年的时光飞快过去,转瞬间就临近毕业了。正在这时,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到峨眉山旅行写生的消息出来,石鲁万分激动。然而由于母亲反对石鲁学画,并用“卡死经济”的方式进行阻止,这次自费写生活动使得囊中羞涩的石鲁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同之前一样,他依然想方设法克服经济上的窘迫处境,二哥给了五块,同学借了三块,当衣物换了五块,就这样,石鲁和同学们背着画板出发了。从报国寺到清音阁,经洪椿坪到洗像池。他们画不完林木清幽、古刹深藏、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登上金顶,站在舍身崖边极目远眺,天地廖廓、江河如带。特别是清晨,茫茫云海中红日喷薄而出,一派宏阔壮丽气象。在峨眉山迷人的风光中,石鲁第一次有了江山如画的真切感受。

到峨眉山旅行写生,石鲁一共画了二十多幅写生画稿,引起了老师的格外注目,他采用了西画和国画相结合的方法,画面上透出一股新颖别致的新意来。二哥看后,心里也十分高兴。

峨眉山秀美的景色在一位艺术追求者的心头,产生了首次撞击,使他从此与祖国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构成了一段瑰丽的“山水人生”。

:文公镇上的小教师

当石鲁刚刚结束他在东方美专第四个学期的生活时,教育部改编东方美专为东方美术职业学校,不少同学纷纷离校,二哥冯建吴也去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母亲又逼着回家,而石鲁自己也不愿留在职业学校,他怀着懊恼和痛苦的心情,返回了家乡。

返回仁寿县文公镇家中的石鲁无所事事,感到十分空虚、惆怅。他已经是十七岁的青年了,不能不考虑自己将来的前途。他还是想继续学习他所热爱的美术,他和东方美专共同学习过的一位同乡相约,一起去驻重庆的西南美专或者去杭州美专。但母亲坚决反对,并不给他一分钱的费用。后来母亲和二叔商量,介绍他去文公镇县立小学教书。外出闯荡,争得自己的独立,这对当时的石鲁来说,是一个选择。

就在石鲁来到县立小学的第二个学期,抗日战争爆发了。前线战事不利,国土节节沦丧的消息不断传来,四川各地和全国一样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正是热血青年的石鲁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组织同学们上街宣传,高唱毕业歌、大路歌、抗敌歌等救亡歌曲,那慷慨激越的歌声激动着群众,也激动着石鲁自己。

他还热心于演出宣传抗日的街头戏,有时集编、导、演于一身,办壁报他更是积极,又是写又是画,他还常常参加讲演。镇上成立抗敌救援会演戏为前方募捐,他也是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

石鲁素描及钢笔作品一组

然而,当新的学期开始时,校方以教学正规和保证教育质量为名,不准在学校开展救亡活动,这使石鲁非常气愤。他认为国难当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理所应当,他也喜爱这种热烈的生活,然而,他毕竟不能左右学校的形势。正在这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石鲁便以此为由,离开了他工作一年多的县立文公小学。

:失望的大学生活

在国难深重之时,石鲁一心一意想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一次,在听三哥闲聊时,得知陕北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实行抗战教育,石鲁便看到了一丝希望。他想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去干一番热烈豪壮的大事业。

石鲁《春播图》70×50cm年

然而,怎么去呢?母亲自然是不能同意他去延安的。三哥替他想了一个暂时的办法:答应帮他找一张北平华北学院的借读证,可以到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读书。石鲁同意了。

华西大学是一所有名的教会学校,校址在成都新南门外华西镇,学校的建筑外观是中国古典式样,内部装修却是西式,校园也很漂亮。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战,节节败退,迁都重庆,四川成了大后方,不少学校也迁到重庆、成都等地。金陵大学、金陵女大、齐鲁大学就和华西大学联合在一起。

一九三八年暑假一过,石鲁就和三哥到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读书,他在一年级,三哥在三年级。石鲁所学的课程有国文、人类生物、社会学原理、逻辑、历史、英文,他还选读了诗文、战时经济和社会思想发展史等课程。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石鲁渐渐感到失望了,他原打算学习抗日救亡的知识,可是这里的课程都与抗日救亡无关。他失去了兴趣,对功课也不那么认真了。

失望与不安的情绪影响着他,他觉得这个学不能再上了,那么前面的路到底怎么走呢?

经过反复考虑,他下定决心到延安去。他准备经受任何艰难困苦,去读抗日军政大学或者陕北公学,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这次,他不再像半年前那样畏难和犹豫,他已经感到很有把握,并且得知了可以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去延安的门路。

人说故土难离,当石鲁真正下定了离家出走的决心之后,他带着简单的画具,前往乐山作告别写生。石鲁登上东坡楼凭栏远望,远处是峨眉山淡淡的身影,对面是乐山县一片片黑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房屋,脚下是汹涌奔流的滔滔江水,此时,他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阵阵寒风吹过,他又不禁涌动起一股悲壮的心绪。是呀,日寇侵略,河山破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九三九年正月十二日,石鲁带了一百块钱来到成都,第二天便急忙去北门外打听去西安的车辆。为了防止未交学费被三哥怀疑,他决定立即出发,离开了这所令人失望的华西协合大学。

石鲁《击鼓夜战》×69cm年

此画取材于陕南山区群众夜战劳动场景。画中社员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正在一堆堆篝火边,挖的挖,担的担,说说笑笑,火光人影,锣鼓喧天。笔墨表现淋漓酣畅,人物形象高度概括而富有雕塑感,生动活泼,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投入革命

石鲁从四川去到陕西的路程着实艰辛,先从成都坐车到绵竹,绵竹不通路没法坐车后拿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骑着它开始翻山到达两省交界的勉县。车子坏了又修不好,身上剩下的钱也不多的他这时发现,进入陕西境内有长途汽车,于是买票坐车到了西安。从汉中向前,汽车驰入秦岭,三千年前川陕之间的通道,就是这条“难于上青天”的道路。汽车盘旋攀登,像老牛一样发出哼哼的声音,道路像条长蛇,弯弯曲曲行走在悬崖绝壁上,人们不时能看到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时刘邦修的栈道。这里常有汽车翻沟,只要翻进那万丈深渊,车上的人必死无疑,此时,乘客们个个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只盼着平安越过秦岭。

石鲁《小米加步枪》69×80cm年

而石鲁这时却被秦岭壮丽的景色震惊了。那雄伟的秦岭群峰直插天际,逶迤连绵,重重叠叠,山石峥嵘突兀,有的像国画中的“斧劈皴”,有的像“披麻皴”,有的像“鬼面皴”……山峰上白雪皑皑,山间处白云缥缈,真像李白诗中所写的那样“山从人面起,云傍马面生”,极目望去,远山浓淡相间,颇有墨画的韵致。石鲁从未见过这样气魄宏大,给人以豪情胆气的景色。他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到秦岭尽情地挥毫作画,画出这壮美的山河。

翻过秦岭,到宝鸡,改乘火车,当晚到达西安。石鲁终于到达八路军办事处,然而一位工作人员却告诉石鲁,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现在都不招生,无法报考。石鲁表达了自己历尽艰辛从川到陕,投奔抗日前线的决心,工作人员便将他介绍到三原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同年6月,到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工作,任戏剧宣传股长。12月,石鲁在剧团党组织安排下秘密前往延安。

石鲁离开家乡的过程非常曲折,并且从那以后,他便再也没回到过四川,一生都留在了陕西。

本文内容节选自:陈长安《石鲁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其余参考文章:陈立《少年石鲁在东方美专的日子里》(本文对原文有所删改)现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年12月刊《百年石鲁》专辑特别鸣谢

石鲁先生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与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等五位先生一同创立了“长安画派”。他一生笔耕不辍,开创性地以全新角度去理解生活,用极富传统文化精神却又独具创新手法的国画作品震惊画坛。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以《转战陕北》《延河饮马》《东渡》《山区修梯田》等为代表的诸多作品。

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至今依然是中国画创作的鲜明导向。年是石鲁先生诞辰周年。为此,《艺术品鉴》在本年度12月刊特编辑出版专辑《百年石鲁》,藉此来纪念这位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专辑《百年石鲁》在资料汇总、文献梳理、图片采集、编辑出版等过程中得到了石鲁家人石果先生、石丹女士、石迦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石鲁艺魂,永驻笔端。

愿中国美术事业走上一个新的辉煌,愿石鲁先生精神永驻!

艺术品鉴,年征订中...

每期定价:39元(邮费8元)

全年定价:元(包邮),立省96元

24期定价:仅需元(包邮+九折),立省元

36期定价:仅需元(包邮+八折),立省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