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华夏画韵:中国画写意技法》作者:画韵工坊。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一章修身养性的国画与书法

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后,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会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干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胭脂:是用红蓝花、茜草和紫梗这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以胭脂作画,时间长后会出现褪色的现象,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这种颜色。

1.2书法基础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其特点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古云:“书画同源”。在还未出现文字时,人类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现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同样,中国书法艺术形成也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

中国的书与画的创作形式非常的相似。工具材料都是笔、纸、墨。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笔法皆有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变化,所创作出的作品也都气韵生动。但书法以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

书法与绘画既互为影响,又互为补充。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只有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与书法创作不同,其余的都与书法相通。清代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明代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宋代苏东坡以竹法作书。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清代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许多老画家都主张学绘画前先练习书法,可见书与画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1.3国画绘制基础

国画的绘制讲究用笔、用墨与用色。在国画的学习中,这些也是最为基本的绘制技法与基础,打好基础对于以后临摹和创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3.1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追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与水的关系,不蘸水、不蘸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这里只是为了讲述方便,才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原则,所以,国画的笔法主要体现在线的运用上。国画常常利用毛笔线条的粗细、长短、干湿、浓淡、刚柔、疏密等变化,表现物象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分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顺锋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或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做顺锋用笔。

逆锋

逆锋则与顺锋的行笔方向相反,笔锋也呈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在笔锋推进中,笔头会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及行笔的快慢不同,画出的效果也将不同。

中锋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绘画时,若提、按用力比较均匀,则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线条则会有粗细变化。

藏锋

藏锋运笔是指笔锋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于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和树干的双勾。

露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