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求新求变的艺术大家,一方面在传统上繁衍发展,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打破自己的风格,在打破中重塑自己,拓宽自己的创作空间;他的作品,是他精神的一种外延,也是他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他把传统工艺美术雕刻结合现代审美风格,使其作品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就是福建玉石雕艺术大师王业。他创作的时候,却并不拘泥于过多“风格”的约束与拘谨,反而只是随心随性,率真坦诚,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每一块寿山石原石,这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更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领悟。
王氏圆雕灵心施砥砺业精应教顽石作玲珑
———记福建玉石雕艺术大师王业
1
天然雕饰中华瑰宝寿山石
初春的阳光明媚而不燥热,空气中充斥着清爽的气息。在这样一个悠闲自得的午后,笔者专程来到了位于福州鼓岭的石寿山石艺术馆王业大师工作室,近距离感受这位玉雕大师。王业的玉雕工作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在办公室旁的两间宽敞的工作间里,有许多精美的寿山石摆件,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
王业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文尔雅,不善言辞,但简洁的言语间却蕴含着自信和深沉。他边端详着手里的寿山石摆件边对笔者说:“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件粗糙的坯料,经过玉雕师的精雕细刻才能展现出它本有的菁华和价值,而雕刻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告诉笔者,一般来说,寿山石雕刻从坯料到成品会经过数次反复的设计与调整,每一次都是玉雕师对寿山石的进一步了解与体会,人与寿山石在这一刻深入互动、交流。
王业,年出生,福州人,福建玉石雕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师,现任福建文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福州三坊七巷寿山石艺术创作室总设计师,福州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寿山石艺术馆首席执行官,兼任中国轻工部高级考评员,中国轻工部职业能力评价督导员,中国轻工部国家级裁判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交流协会办公室副主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等诸多社会职务。
迄今为止,王业进入寿山石雕刻行业已经20余年。他自幼学习书法、国画、篆刻。7岁开始学国画、素描和书法,11岁便拿起了篆刻刀。年从艺石雕艺术,年创办点石工作室、年创办王業圆雕工作室、年创办福建文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任艺术总监,擅长印钮、圆雕、高浮雕等,擅长题材不限,人物、山水、古兽、动物样样精通,是位全能型人才。
作品在业界颇具影响力,深受行业内人士认可。并在国内外各大展会均获得奖项及好评,年寿山朱砂红芙蓉石作品“龙场悟道”荣获福建石协联合会精英赛金奖;年作品王阳明《龙场悟道》荣获福建省“闽都杯”金奖;年独立创作作品寿山五彩善伯石作品(太平有象)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性收藏。年出版个人艺术专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王业雕刻艺术集萃。
此外,王业一直非常重视并坚持参与各项慈善事业,例如,年作品(纵横天下)赠予福州市红十字会义拍作为教育事业基金并刊登于福州晚报;年创作艺术作品捐赠福建省群益慈善基金会参加义卖义卖并作为奖学助学基金。
2
巧夺天工口传心授不琢不器
自古以来,寿山石便有着“石中之王,国之瑰宝”的美称,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天然形成的俏色,有浑厚透亮的黄、晶莹剔透的白、艳丽妖娆的红、清新淡雅的绿......多种色彩映入眼帘,令人炫目。
寿山石还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因其“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明、清帝王将相更是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
在历史上,福州东门外的后屿村,是寿山石雕艺术的聚集地,这里诞生了寿山石雕刻派系之一的东门派,他们以擅长圆雕而闻名于世,因此东门派又称为圆雕流派。“东门流派”修光善用尖刀,精巧玲珑,矫健华丽。作品雕镂结合,追求装饰效果。“东门派”发源于福州。
王业自幼爱好并学习书法、国画和篆刻,这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天生嗜好难自弃”,他的岁月经历就是这样,常常独自沉浸在石雕的构思与创作之中,赏石、相石、读石、解石、刻石成为生活常态。“业精于勤荒于嬉”,他还在不断的修养与长进之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王业回忆,父亲是他学习寿山石雕刻的启蒙老师。相比于技艺,王业认为,父亲教导他们的除了雕刻技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在学了基础技艺之后,王业的爱好之一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在一旁看着当地石雕匠人雕刻,看着看着就是一整天——他的心里攒着一股劲,就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
不同的成长环境产生的审美必定是不同的,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深爱的审美元素。这些审美元素伴随着成长,长在身体里,流淌在血液中。王业有很高的悟性和美学鉴赏能力,在对石材进行详慎的观赏、相察、品读、诠解后,运用书法(篆刻)、绘画(国画)、雕刻的功力,在这方寸之呈现文字之美,讲究排兵布阵,让印面文字疏密有致有章法,用刀如运笔,讲究刀感,刀刀要透出笔意,成就寿山石篆刻艺术。
相较于西方的写实艺术,王业更喜欢东方写意的审美,他所擅长的人物雕刻中,轻透视与解剖,重传神写照,延续着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造型理念。他常常以佛教中观音、弥勒为题材进行雕刻,刻划气韵古朴厚重,他雕刻的观音脸颊丰腴,眉目清秀,既端庄又秀娟,纤手赤足,发髻高拢,宽衣大袖,衣节飘逸顺畅,风度温柔娴雅,于庄严中蕴婀娜之态。
在笔者看来,天赋是与努力相伴而生的,没有天赋就是努力不够,努力到没有成功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3
多元融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八闽匠人匠心的寿山石篆刻艺术正是有“巧夺天工”之能力,能将这人世间自在的无情物变成美妙的珍宝。王业的作品具有有福之州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穿行于青山绿水坊巷雅道之间,有天地精华与人文美学结合之画韵,让人难以忘怀。
寿山石雕刻创作不仅要用心,还应放下以往那种曲高和寡的高姿态,更多地、真一切地“触及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触及生活底层的真实,以一种稀松平常之心、“油烟味十足”之态,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可看、可触、可想、可爱、可说的亲切之感。而这,即为我们所说的“世俗之情”。作品只有感情饱满、哲理深厚、情景交融,才能打动观众、引起共鸣。这就要求作者要贴近生活。充分挖掘世俗生活当中的“情”。同时,为了拓展作品的题材,刻画“世俗之情”,雕刻创作者还应把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诱人的内涵和寓意表现出来。
王业说:雕刻一件作品其实需要预备七八套方案。因为石头的色泽、肌理毕竟已经早已成型,在雕刻过程中,遇到不同色泽、纹理的出现,就需要凭借经验、技法去更好地处理。
打个比方说,你的预备方案是“双手合十”,但雕琢过程中如遇石质杂色或是裂纹,成品就有可能变成“手托净瓶”或“结痂打坐”。
在人物雕刻中,人物面部“开相”尤为重要,既要与其它部分区别,色彩又不能过多过杂,必须恰到好处。王业所塑的观音鹅蛋脸、七头身,比例结构十分讲究;其刻刀下的须发也与他人不同,以错节盘根的方式表现。他追求更直观的立体感。
《龙场悟道》是王业创新人物题材中一件很喜欢的作品。这件作品雕刻的是中国心学大师王阳明,王业通过明朝服饰和消瘦的脸型等这些细微的特征变化来表现人物特点。
王业说,寿山石毕竟不是一张白纸,细节、线条、雕刻的深浅都关系到一件艺术品的节奏和意境。王阳明心学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发端,“龙场悟道”讲述的是王阳明在龙场戍边三年,环境极其艰难,但他却从中悟道而生的故事。
可以说,大雅在心不在物,理解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要将创作者的格调及所处社会时代特征“暴露无遗”,令观赏者如“隔岸观花”,“透过薄薄的雾霭”与创作者遥相呼应,在心灵上产生难以言表的审美情趣和绵长回味的共鸣,让观者读懂你的内心而不止是欣赏你的作品。
据王业介绍,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同审美眼观的提高,寿山石摆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也越来越频繁,从精雕细琢的翡翠山子到巧夺天工的寿山石摆件,摆件的出现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内室自然而然的带来了一种文化气息。可以说,所有的寿山石增值的空间都相当大。寿山石作为最佳投资对象,其魅力还在于价值的稳定性。近年来寿山石品种越来越少,更使价位越来越高,国内外收藏家都意识到,投资寿山石,乃最佳之选。
“以石悟道,以石陶情”。业余时间,王业也会广泛涉猎不同的书籍,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不少帮助。他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一直奉行着“眼高手低”的法则,眼界始终高于技法一阶,如此才是稳健的自我提升之道。
王业认为,艺术之路无止境,在雕刻的过程中雕琢的不仅仅是玉石本身,更是自己的本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业字里行间都是对寿山石雕刻事业的虔诚、热爱与一颗赤子之心,这样孜孜不倦的他令人感动,相信未来他会有更好的作品奉献给我们!
来源
闽商文化馆,作者:文荣文赞刘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