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甜田陈玥君
不拘着色、用笔、形式……痛快挥笔,荒石呈现,画面所呈现的力量足以动人心魄。当代著名画家、首都师范大学党震教授80余幅“空山”系列精品画作,目前正在山东省滨州市美术馆展出。其中一幅“荒石”画作更是颠覆传统水墨形式,描绘的正是嵩山玉皇沟狼虎鬼道。
“当走到玉皇沟时,万籁俱寂、壁立千仞、荒石累累,突然在内心深处听到来自远古的声音,古代文化的沉淀仿佛在此刻、在这里找到一种共鸣。”站在画前,党震这样诠释:当升起各种共鸣的时候,心里已经不去想用什么颜色、用什么线条,这些荒石天然传达出了一种“构成的力量”,自然的精神已经不需要画家主动去做什么了,只需要去感受它,原原本本地把它呈现出来。
党震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嵩山是他近年来经常去的地方,平时去往玉皇沟的游客并不多,于是这里就变得非常安静。画面上这条路的两边是悬崖峭壁,亿万年前的巨石凸现在眼前,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巨大的自然与人相融合的力量。山的力量在那里,如果没有人去感知,这种力量是无法被知道的。山有力量,是因为人去感知它,但是不同的人去感知,得到的判断是不同的。
“当我四十五岁之后,我越来越觉得,画山的时候,不是在画山,而是在画中年的一个我,画我前半生的体会以及对生命的认识。”党震回忆说,画这幅画的时候,他其实画得很痛快,这个过程让自己强大,这幅画让他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方向,也让他对人与自然的感悟变得更深刻了。说起这些,党震激情满满,他说这幅耗时两月有余的巨作,更是一个中年人对生命的体悟,它带给自己的幸福,不是因为画作美观带来的视觉享受,它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画作承载着他的生命价值。
滨州市美术馆馆长张向军看到党震的这幅画后感触颇深:“从前的艺术家用水墨画情怀,而党震用水墨表达了完全不同的当代情怀,这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水墨的无限可能性。从党震早期以及当前作品所表达的情怀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以党震的“荒石”画作为例,它看起来已经和传统的水墨画完全不同了,甚至都省去了落款。这不是党震的疏忽,而是他最新的画面呈现方式。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
著名评论家、诗人王长征在看过党震的荒石画作后非常震撼。他评价说,党震的荒石系列,将“石”的物象推向了一个无人的去处。因为荒极而绚烂,大荒之境已无杂芜。这时于无声处的石头上才会响起悠扬的足音,这时重新起步的姿势又回到了最初的呼唤。物理与机理,存在与荒诞,西方表现主义的介入,又使他与太初之流接通,从古法中挣脱出来,焕然自新。墨气涣漫,气韵辽远,体重神缈,任运自成。其荒石累累,若岀洪荒,孤立无援,又有生生不息之舞,似有容貌,有体温与呼吸,有老翁垂垂,有睡婴鼾态,或峥嵘如鬼工,或圆润如珠玉,这些石头从来没有如此赤裸如此迫近的面对着我们,它们从山的存有,云水的存有,草木的存有中抽身自现,以单独的又整体的,以不群的而成群的,和而不同的态度构造了石头的世界。当我们去造访这些石头的时候,出现了对话的交流之声,它的色彩展露容颜,它的形状展示体态,它的纹路成为脉络,此时这个它已焕出人性,成为他或她或牠的有生之年。
王长征进一步评论说,中国画里的文人,必然是显山露水的人格,夫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早已成为山水与人的汩汩源头,是人生接近本质的画面,是求道之声,是文人、士和逸民们面向真理的不屈的姿态。党震以个人的身份完成了对古典的心仪,尤其是向宋画的致敬,他宗中化西气象丰茂,汲及百家之技,终成一家之法,因此而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有力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