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621/5478879.html

.2.21徐州日报《汉风周刊》总第73期

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

一个五彩斑斓的汉代生活

穿越千年的汉画告诉我们

2月19日上午,由徐州青年漫画师周凡舒登坛云龙书院,走进汉代人的内心,为现代人讲述汉文化的智慧。

《汉风周刊》曾于年11月8日以《从冰冷石头上还原汉代繁华》为题介绍了周凡舒的漫画绘本《汉画像石里的生活》。(点击可回看:从冰冷石头上还原汉代繁华|乘心而飞,她为汉画赋予色彩)

此次登坛书院,周凡舒在绘本的基础上,对汉画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讲座一如她的漫画,生动、俏皮又知识丰富。

本期专题一起来欣赏她的精彩讲述,了解那些被我们熟视无睹又言之不详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凡舒,插画师,工艺美术师,河南美术出版社签约作家。绘画作品《复萌系列一》入展第二届江苏省美术奖;绘画作品《闹社火》入选全国第五届架上连环画;文创设计《骰·绸》入选全国大运河文创奖,并荣获江苏省紫金奖优秀奖;出版《国宝有话说》系列丛书《汉画像石里的生活》《汉画像石里的神话世界》。

1

“汉画像石”到底是什么?两千多年前,从战火纷争的上古时代进入到欣欣向荣的汉王朝。那时的汉民族就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少年,率真热情,她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横空出世,呈现出一种对生命无限的好奇和自信心。也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其中一种便是汉代画像石刻,简称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在中国绘画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也标志了中国绘画的成熟。我国许多艺术界的大师都对汉画像石有着极高的评价。如:既然我们的艺术大师们都这么喜欢汉画像石,那么汉画像石到底是什么呢?汉画像石是镌刻在巨大的石板上的图画,多以线条为主,多刻在汉代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等建筑上,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它随着汉代社会的兴盛而产生,又随着汉代的灭亡而消失。汉画像石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当时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全部,被史学家称作是汉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通常所说的“汉画”,不仅代指汉画像石,还包括汉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所以当有人提到汉画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局限在汉画像石上,它涵盖的范围很广。2走近汉阙,了解汉代的世界阙即门观,就是入口的标志,是一种高大壮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阙建在宫殿、祠庙、陵墓前,左右对称。认识汉画,我们也从阙开始。在一块汉画像石上,阙下有两个手持兵器的门吏守护着。门吏,就是守门的人,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门卫,他们通常负责通报等工作。画像石中刻绘的各类侍者特别多,门吏只是其中一种,他们手里拿的物品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比如这个拥彗者,意思就是手拿扫帚的人,代表了我把道路打扫干净,等候着贵宾的到来,表达了一种尊敬。

还有手拿笏的。笏堪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备忘本,它可以追溯到夏朝,开始是用竹木制成,通常系在腰带上,需要记的事情随时写上,以免遗忘。手拿戟和盾的,都属于防卫兵器。戟是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被刻在汉画像石上的侍者、门阙等,其实就是墓主人用来证明自己过着一种比较优越的生活状态。两汉时期的徐州,经济繁荣,虽然说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等同于精神文明的提升,但却是重要的基础。人们由尚武转而重文,从汉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出,不论男女,他们都是温文尔雅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一块汉画像石,石头两面分别刻着一男一女,左边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男生,他头戴进贤冠,身穿深衣,腰间挂着玉佩,双手抱在胸前,像是在行礼。右边是一位婀娜身姿的女性。这或许就是两千年前的徐州人吧。3跪坐着分餐,汉代人这样吃汉代,农耕社会逐渐完善,直到今天,我们的饮食结构与对待食物的态度,还有那些隐藏在宴饮背后的人伦关系,都能从两千年前的汉画像石上找到明显的印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土于徐州的一块汉画像石《迎宾待客图》的画面中,正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人们相互寒暄着,门阙高立的角落里有一个悄悄偷懒的拥彗者。远方的客人乘坐马车前来赴宴。阙下两人行拱手行礼打着招呼,可能是好久不见,或是巧遇,亦或是谈论着一件重要的事。这些一定是值得纪念的事情,否则也不会被刻在石头上。屋里参加宴饮的人,一个个都跪坐在“筵席”前,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咱现在的椅子,椅子到了唐代才出现在中国。长时间跪着,一是容易感到累,二是身体重心容易前倾,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这种身前倚靠的辅助性家具——凭几,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后来,随着人们坐姿的改变,高椅、靠背椅等新式家具的出现,这种几类家具便被替代了。人们在汉画像石、汉俑上发现汉代人都是跪在席子上,盘腿的不多。那么为什么他们都要跪着呢?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裤衩,外衣就是围了一圈。穿这种衣服,只有双腿并着跪着坐,才能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既然是参加宴饮,怎么能少得了吃呢?睢宁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厨师们正在准备着宴饮的食物,炉灶里煮着一锅香喷喷的肉,椒与桂,葱、蒜、海盐,早已调制入味。一旁刷碗的厨工卖力地洗着碗里的油渍,不时催着身后打水的小伙伴“要换新水喽……”。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被侍者小心地端入宴席中,热腾腾的香味使得旁边的随行人员直咽口水。男女主人公热络地聊着天,喝着餐前饮品,等待着美味的食物上桌。在当时筷子只是用来夹菜、分餐使用的,主食还属于手抓饭的形式。这些宴饮的画面,铭刻着汉代人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他们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活态度,希望死后也可以享受这些无尽的美食与美酒。   4后厨房的人间,离我们不远宴饮是汉画像石中的常见图景。在这幅汉画中,院子里的厨工正准备着当天要宰杀的猪、羊。之前还没有来得及吃完的肉类,被腌制后风干,挂在屋檐下,等待着下次食用,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腊肉。上方有一个厨房“计时器”,江西省海昏侯汉墓的厨具库里就曾出土过这样的青铜漏。它的用法是:在水壶里装满水,水流会从最下方的一个小嘴处流出,在水流出的同时上面的这个漏箭会随着水位下降,而这个箭上的刻度便是时间。我在画这幅画面的时候,把自己代入到了这个情景中。比如两个待宰的猪、羊,我想如果我是他俩,被宰前内心肯定是恐惧与不情愿的,所以便画了一只想要挣脱的羊与五花大绑泪流满面的猪。担任这项工作的厨工们并没有很开心,可能杀生并不是他们自己希望的,只是在做着一份需要糊口的工作罢了。在前面抬猪的这位貌似因为猪太重而闪到了腰。画风一转,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狗因为舔到了一口肉,幸福得笑开了花。可是,谁又知道命运等待它的又是什么呢?远处还有两个厨工,在热络地聊着天。可能是在交流菜谱,又或者是今天的火烧得很顺利,反正是很开心的样子。这些不就是我们每天身边发生的人间百态么。汉画中的后厨房厨具非常丰富。甗(yǎn)有上下两层,中间隔着的部位是有小孔的,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电蒸锅;汽柱甑[zèng]与小口釜搭配使用,有点像现在的高压锅。所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除了蒸煮,汉代还流行另外两种烹饪技艺脍和炙,也就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意思是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受到大家的称赞。案板上,厨工正在用刀将新鲜的鱼肉切成薄片,相信做过饭的朋友都知道,这是非常考验刀工的。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生鱼片口感鲜嫩,美味无比,而这份我们至今还可以吃到的美味生鱼片,在汉代叫做“鱼脍”。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肉。旁边的烧烤架上,另一个厨工正在烤着串好的肉串,另一只手拿着扇子不停地扇风。这种扇子在古代又被称作便面,不仅只用来煽火,有时也用来遮面,比如害羞时遮一遮。像这样的烧烤场景,直到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徐州更是家常便饭了。 5手舞足蹈的汉代人,玩嗨了 在汉代人推杯换盏的宴席上,除了美食与美酒,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有乐舞百戏。舞蹈是人们宣泄感情的一种方式,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各种舞种。盘舞就是舞者脚下踩着七个盘子,最前面还有一个踏鼓,曼妙的身姿,好像会轻功一样地在盘子上跳来跳去。还有巴人舞、长袖舞、建鼓舞、武舞、傩舞等。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支很出圈的中国古典舞《只此青绿》,舞蹈演员的表演形式便是这种出现在汉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她们身穿长袖深衣,体态优美。徐州博物馆里也可以看到西汉时期的长袖舞俑,还有玉雕的舞人。那时的人们有着热情、奔放的性格,吃得开心了,便高歌一曲。若没有尽兴,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我们说的手舞足蹈。长袖舞是汉代最常见的一种舞蹈,也是汉画像石乐舞图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这是一种源于楚国的舞蹈。这些不同形式的舞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徐州博物馆的的汉舞俑。汉代的音乐并没有乐谱保留,但乐舞的场景被汉代的石匠们定格在了画像石中。我们通过这些画像石,仿佛能够听到当时的鼓乐之声。现如今的我们,想要找回汉代音乐的声音,只能依靠史书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图像了。除了乐舞,参加宴席的宾客们还可以看到不同的杂技,在当时被称作百戏。有幅汉画像石的画面呈现出一场小型演出,左上角的女主人吃着美味的点心,听着音乐,看着庭院里热闹的杂技表演,离她最近的表演者正自如地抛着手中的球,当时这种杂技被叫作跳丸,手中抛的球越多表明技术越高超,这种杂技我们到现在也经常可以见到。   6绘画不炫技,只为讲好故事从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人,生活要比我们想象中丰富多彩很多,并且尽管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是依然能寻找到许多汉代生活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汉画像石上的很多图案模糊不清,这给了我很多创作空间。在创作时,我选择了尊重原石与史料的记载,本着构图与人物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做二次创作。汉画像石中的图案特征性都很强,我想通过我的绘画语言,总结这些图案中的基础记号以及它背后的含义,希望当大家看到其他汉画像石上类似的构图或者人物关系时,可以大致推测出这块石头背后的故事。以《长袖舞》为例,汉画像石中那些身姿曼妙的人物剪影,挥舞着长长的袖子,是长袖舞者的专有标识。我对这种剪影进行了提炼与再造,参考汉代出土文物的服饰样貌,把曲裾深衣进行了漫画式的简化。这样人们在其它汉画像石中看到类似身形剪影时,便能大致分辨出这是长袖舞者。还有出土于徐州洪楼的《力士图》,我在画其上的7个男性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尤其在人物面部上,我特意画出他们的差异。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力士,我给他们配上了凶凶的表情和络腮胡,包括服饰、发型也会注意变化。这7个人又是一整体,所以在衣服颜色上做了统一,选择了汉朝推崇的红色与黑色为衣服主色。汉画像石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不仅描绘了当时的人,同时也记录了他们所做的事。我的绘画不是为了展示个人技术,而是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希望可以通过我笔下的画面让读者产生想要了解故事的欲望。石头上凝固着汉代人生活的一个个瞬间,它们跨越两千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只有当我们努力挖掘这些历史瑰宝的价值,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它、重视它和保护它,那样,它们才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   更多精彩,尽在书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