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牛肉,我们先看两个熟悉的场景。
场景一:阳谷县郊,景阳冈前。正是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方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武松走进店里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只见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装了一大盘子,拿来放在武松面前,再筛一碗酒。喝酒吃肉之后,武松不听店家相劝,偏向虎山行,果然遇险,但令众人想不到的是,他竟徒手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
场景二:北宋哲宗年间,大理王族段誉游迹江南,在无锡“松鹤楼”初见乔峰,只见乔峰桌上“放着一盘熟牛肉,一大碗汤,两大壶酒,此外更无别货”。段誉见此人容貌不凡,暗自喝彩,并对小二说要为乔峰买单,两人因此相识后交谈甚欢,当天就义结金兰,传为一段佳话。
电视剧《天龙八部》截图中的乔峰
两个场景的重点都在“熟牛肉”。有很多科普说,我们不仅被《水浒传》骗了几百年,还被《天龙八部》骗了几十年。因为宋代禁止吃牛肉,江湖侠士们下酒馆,不可能点得到牛肉。所以,这个说法靠谱吗?要弄清楚梁山好汉、江湖侠士们到底能不能在馆子里吃到牛肉,还得从历代王朝对耕牛的政策说起。
先秦:屠牛岂能不吃肉?
我们的祖先对吃牛肉又是什么态度呢?
虽然春秋以来,牛肉在当时理论上还是一种贵族食物,只有天子和诸侯能吃。但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天子和诸侯吃得上牛肉。首先,当时耕牛已大量蓄养,而各国均无法令禁止吃牛肉,只是在礼制中提倡“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其次,因为战争频繁,先秦时期必然有大量的耕牛被屠宰,这要从当时士兵的甲胄讲起。
列国士兵作战所穿的甲胄普遍都为皮甲,关于皮甲的材质,首选是犀牛。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都曾挖掘出犀牛骸骨。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历史上犀牛在我国中原分布的北界直抵黄河一带。犀牛是一种厚皮动物,坚厚的皮成为先秦武士们制作“护身衣”的首选材料,屈原在《国殇》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就是以犀牛皮做成的甲。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长58.1厘米,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动物也不傻,当危险来临之时,往往会迁徙。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原本分布在中原一带的犀牛大约以每年半公里的速度向西南退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列国为了制甲而大规模捕杀。进入战国时期,犀牛资源日渐匮乏,诸侯国则退而求其次,开始采用牛皮来作为制甲的材料。而在大规模屠宰之后,海量的牛肉只供给天子和诸侯是不现实的,也不能因为礼制而暴殄天物,所以可能也就成了军粮给大兵们打牙祭了。
北魏釉陶牛,年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陶牛体格雄健,神态威猛,似正在耕地
先秦时期对于宰牛、吃牛肉并无禁令,只有针对盗牛者的法律。尽管在礼制中将牛肉看作诸侯及以上贵族才能享用的美食,但结合现实,军士皮甲的制作必然导致大量屠宰牛,造成牛肉过剩,不吃白不吃。对于平民而言,养牛不易,即使没有法令禁止,也不会轻易屠宰,但牛正常的生老病死后,拿来食用也是情理之中。秦末战争时期,刘邦入咸阳后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汉书·高帝纪》),可见这个时期吃到牛肉不算什么难事。
两汉:牛犊子成保护动物
进入汉代后,中原战乱平息,国家步入正轨,作为农耕社会生产核心力的牛,地位自然大为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成熟,铁甲逐渐取代皮甲,西汉时期已出现大量铁札甲,皮甲逐渐淘汰,这就极大减少了像先秦那样“有故”屠杀耕牛。
那么,牛肉是不是就吃不到了呢?
当然不是。汉代耕牛的数量非常多,与先秦时期一样,有官方养殖和个人养殖之分。官家设置有专门的畜牧养殖机构,如太仆苑、畜府等。根据《汉书》的说法,汉代专业养牛户有“牛千蹄角”(头牛)者,可比千户侯,可以说是真牛人了。尽管汉代蓄养牛数量巨大,但仍然要面临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牛的养殖造成的破坏,其中以牛疫最为可怕。一旦闹牛疫,往往造成该地区致“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的惨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养牛业的脆弱。也正因如此,自汉代开始,从法律层面开始对耕牛进行保护,但并未提及禁止宰杀淘汰的耕牛、驿牛、斗牛等,尤其是老死、病死、意外死的牛,还是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东汉末年,那些因《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的汉末军阀吃起牛肉来更是眼都不眨。正史记载汉末大肆屠牛吃肉者首推国贼董卓。根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载,生长于陇西地区的董卓年轻时常到羌人的地界去混迹,与不少羌人首领结交。董卓回乡后归耕于野,而那些羌人首领也时常拜访他,但凡羌人首领们前来,董卓便索性宰了耕牛,与来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痛快。在当时宰牛以款待实在是相当高的规格,这些首领被其诚意感动得稀里哗啦,回去后马上收罗千余头牧畜送来,董卓不仅血赚一笔,豪迈侠义之名也在羌地广为流传,堪称汉末吃牛肉第一大佬。另一位是河北公孙瓒,他与诸属郡县,每至节会便“屠牛作脯,每酒一觞”,虽不像董卓那样吃得血赚,但好歹吃进了史籍,也算一位吃牛肉达人。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
汉代虽然是首个颁布法令对耕牛进行保护的王朝,但两汉期间吃牛肉的现象并不罕见,也正是因为吃牛肉的人多,而当时又没有防疫意识,结果总是吃出人命。首先是爆发牛疫时,大量病死的牛成为人们盘中餐,这样一来,人也因吃了病牛而染病。其次是当时养牛人喜欢以蛇肉养牛,因牛食蛇肉后长得快,但蛇毒会残留在牛的体内,这种牛一旦被人吃了便会导致人出现发热症状。这些问题都被东汉医者张仲景记录在案,他在《金匮要略》明确地说:“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
大唐:烹羊宰牛且为乐
从年的黄巾之乱到年隋朝灭陈,是中国历史上长达4个世纪之久的大动荡时期。当中国再度进入大一统治世,已是大唐。那么生活在唐朝的人们能吃得上牛肉吗?
唐代法律继承了汉代对耕牛进行保护的精神,但更为细致和严格。在《唐律疏议》中,关于禁止私宰、盗窃牛马的有数条法律——如果杀了官养或别人私养的牛马,无论什么原因,先处一年半徒刑。如果是偷盗了官牛或是别人养的牛,再宰杀的,两罪并罚,判处两年半徒刑。那么如果是我自己养的牛马,能不能自己杀来吃呢?唐律也不同意——“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
从律令来看,就是这也不能杀,那也不能杀,这是否意味着唐人吃不上牛肉呢?答案是否定的。唐律中只是规定禁止私宰耕牛,但对于正常老死或是意外身亡的牛则无律令禁止不能食用。那么问题就来了,哪个土豪嘴馋了想吃牛肉,那就让牛“意外死”,然后烹而食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历代虽有法律禁止宰杀耕牛,但私宰一直无法断绝的原因。
就像诗仙李白兴致来了,也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嘛!
《将进酒》,现代,林凡,工笔国画
除了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诗圣杜甫也有吃牛肉的记载。然而正如杜甫诗歌忧郁的画风一般,关于他吃牛肉的故事也充满悲剧色彩——吃牛肉撑死了。关于杜甫之死自唐代以来就有多种说法,饮酒吃肉过量而死只是其中一种。这一说法最早记载于唐人郑处诲编著的《明皇杂录》中,郑处诲距离杜甫生活的时代仅六十年左右,而杜甫也的确在唐代宗大历五年(年)四月间写过一首诗记耒阳县令馈送酒肉事,故而这一说法也得到包括郭沫若在内的研究者之认可。
《五牛图》,唐,韩滉,黄麻纸本设色画,纵20.8厘米,横.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郭沫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认为杜甫是牛肉加白酒混吃而导致食物中毒。这样一来,这牛肉反而是害死诗圣的凶手了。不过早在唐代,就有对此说持反对意见者,还假托韩愈之名写了一首《题杜子美坟》,全诗为:
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抛开杜甫之死的争论,这首诗也信息量十足,且看此句“牛肉如今家家有”,可知唐代虽然比汉代进一步立法保护耕牛,但吃牛肉还谈不上犯禁,甚至可能是较普遍的行为。有许多烹饪牛肉的方法就是唐人所发明,例如记录岭南风俗的《北户录》中,就记载了一种牛犊子的做法,即“取嫩牛头火上燂过,复以汤(烫)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葱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调以苏膏椒橘之类,都内于瓶瓮中以泥泥过,煻火重烧,其名曰褒”。唐人烹羊宰牛的功夫真是丝毫不逊色于汉人。
两宋:庙堂与江湖的牛肉斗争
两宋是很关键的时代了,本文开篇的两个场景,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宋朝,而后世说到古代禁吃牛肉问题,宋代又往往首当其冲。所以牛肉是否到了宋代就成为禁脔呢?
宋真宗坐像,宋代,绢本设色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匡胤时期对于吃牛肉也没什么禁忌。不过毕竟还是农耕社会,牛不仅用途广泛,需求量也巨大。对于耕牛的保护,宋代继承了唐代律令,禁止私宰耕牛(并未明确禁止吃牛肉)。
但宋代对于耕牛保护的力度明显强于唐代,主要原因是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牛疫,导致耕牛数量剧减。就在第一次大牛疫发生的淳化五年(),宋太宗颁布上谕,大幅度减少对牛筋、牛角的征缴,原本需要用牛筋为原材料制作的弓弩也一律改用羊筋、马筋代之,当年就“省牛筋千万”。《宋会要辑稿》中还强调,之所以作此调整,是担心地方官急于征缴牛筋而导致民众屠杀耕牛,可以说是一道专为保护耕牛而颁布的圣旨。
《风雨牧归图》,宋,李迪,绢本浅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既然国家提倡不得擅自宰杀耕牛,那么买卖牛肉或者吃牛肉是否入罪呢?其实宋代虽然在管控私宰耕牛的问题上较前代严格,但也没有明令禁吃牛肉,相反,皇帝还亲自下诏为吃牛肉辩解。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江浙一带有吃牛肉的习惯,这就导致出现了大量非法宰杀,结果事情闹大了,抓了很多人,大概有不少吃货也一起受到连累,于是一位叫孔宗闵的官员向朝廷进言:“浙民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事发即逮捕滋广,请释不问罪。”也就是说江浙之民原本就有吃牛肉的习惯,虽然私宰牛是不法之徒的行为,但不应该扩大化把吃牛肉的人也抓捕。真宗得知此事后,亲自下诏曰:“两浙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议烹宰,其因缘买者,悉不问罪。”意思是为了吃牛肉而购买者,不算犯罪,爱吃就吃吧。
不过由于官府对耕牛的保护,虽然市面上也能卖牛肉,但这些都是需要官府验证后的清白牛肉,复杂的手续导致牛肉稀少,价格昂贵,宋代菜谱中以牛肉为食材的几乎不见踪影。发展至哲宗时期,耕牛数量已大幅度增长,对于耕牛的保护也不像宋初那般严苛了。当时司马光在抨击王安石新政时,提到遇凶年之时,农民没有粮食收成,索性杀牛卖肉以过活,不顾来年耕种。这反映出农民有杀牛卖肉的情况。当时直接卖一头耕牛赚不了几个钱,但卖牛肉简直是暴利。据《宋会要·刑法志》载,大观四年(),“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直须百钱”,照此推算,杀一头牛卖肉的价钱比直接卖一头活牛之价高出五倍之多。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景阳冈武松打虎”,戴敦邦绘
牛肉的暴利导致有大量民众铤而走险,耕牛大规模被屠杀,而官府又屡禁不止。于是有位官员想了个办法,既然禁不了宰牛,那就从牛肉上面下功夫,进言道:“伏望特下有司立法,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过二十文。”也就是通过官府干预,大幅度压低牛肉的价格,他认为这些无知之民之所以不顾法度而屠牛,是为暴利所驱使,把牛肉调成贱价,滥宰滥杀问题便迎刃而解。这一法子得到采纳,在官方干预下,牛肉价格暴跌,甚至比猪肉还便宜。这招也的确有效,活牛比牛肉值钱,只有傻子才会累死累活宰牛卖肉做亏本生意。
这样看来,武松到在景阳冈切两三斤熟牛肉真不算过分。至于乔峰,他在无锡“松鹤楼”点了一盘熟牛肉就更无可厚非了,北宋时江浙一带本就有以牛肉为上品的饮食习惯,连皇帝都下诏说买牛肉吃不算犯法,又怎么能污蔑咱们乔帮主以武犯禁呢?值得一提的是,宋廷限定牛肉价格之举非常特殊,政府直接通过法律对某一件货物价格进行微观调控的事例,在整个历史上都不多见。
明清:宫廷民间双重奏
到了明清两代,法律上对于耕牛的保护与前代大同小异,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传说中的吃牛肉猛人。据说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某天肚子饿了,狠劲一来宰了一只牛犊子,和小伙伴烹而食之。吃掉小牛后,朱元璋又编造出牛跑到石缝里的故事忽悠了地主。当然,这则故事在《明史》等正史中并无记载,最早出现于生活在16世纪的明朝官员王文禄的笔记作品《龙兴慈记》中。虽然可信度很低,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能写出太祖皇帝宰牛吃肉的传奇故事,也能看出当时牛肉并非什么禁脔。
实际上到了明朝中期,耕牛数量充足,牛肉也成了市面上常见的肉类之一,而且物美价廉。正德五年()的南京,猪肉每斤值钱7—8文,牛肉每斤值钱4—5文。到了晚明万历四十三年()的北京,猪肉每斤值钱20余文,牛肉每斤值钱15文,羊肉每斤值钱15文。这样看来,明代牛肉价格总体低于猪肉。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时候大明人民连皇家赐服都敢随便穿着玩,更别说吃牛肉了。至于明代皇家食谱,明初朱元璋、朱棣的膳单中并未见牛肉,但到了万历朝则出现了牛肉,明朝皇帝什么时候开始吃牛肉无从得知,以牛肉在市场的普及来看,应该也是从明中期开始。
《雍正像耕织图册》之一,清代,现藏故宫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小说,其中的菜谱中,牛肉出现的次数也不相同。最著名的《红楼梦》中出现过大量菜肴,但与牛肉相关的却是凤毛麟角。故事背景为宋朝,实则反映明代世相的小说《金瓶梅》中,具体描写食物种类的共有41处,但其中仅有一处指名为牛肉。而提到牛肉最多的还是《水浒传》,梁山好汉们动辄就是两三斤牛肉几坛好酒,有人统计,全书中牛肉出镜率高达48次。至于为什么梁山好汉爱吃牛肉,说法也很多,有人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初,离元代毕竟近,受游牧民族吃牛羊肉影响之故。也有观点认为,作为一部正面描写“反贼”的书,朝廷禁吃牛肉他们就偏要吃,表现出一反到底的精神。这种说法不太靠得住,前文已讲过,无论宋朝还是明朝都没有禁吃牛肉。不过在禁止私宰耕牛的问题上的确是经过数次斗争,这就导致牛肉不同于猪肉、鸡肉,虽说吃牛肉算不上违禁,但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叛逆感(类似现在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符合草莽英雄的气质,这可能是梁山好汉、江湖儿女爱吃牛肉的原因。
明清时期,尽管牛肉已是市场上常见的肉类,但清代的皇家确实是不吃牛肉的,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清末。溥仪的亲弟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夫人唐怡莹回忆清宫菜肴时说:“很特别的是,清宫的菜肴禁止吃牛肉,所以没有任何与牛肉相关的菜,这不是由于宗教信仰或是迷信说法形成的,而是因为满人认为牛是为人们耕田和拉车的好帮手,像马、驴、骡一样不可食用。宫廷的这个习惯甚至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北京市民吃牛肉虽不被禁止,但是吃牛肉者很少。直到民国之后,牛肉菜肴才在北方逐渐增多。”
无独有偶,被慈禧诏进紫禁城的女官裕德龄后来以“德龄公主”为笔名写下回忆紫禁城生活的《清宫二年记》,其中也专门提到说“在宫中是不准吃牛肉的”,至于宫中禁牛肉的原因也与唐怡莹所说的如出一辙,即“因为牛会耕田,所以吃牛肉是一种很大的罪过”,宫廷菜肴中大部分是猪肉、羊肉、鸡、鸭、蔬菜等。总而言之,中国历代朝廷都很重视对耕牛的保护,并立法禁止宰杀,但并不存在禁吃牛肉之说。如果非要找一个禁吃牛肉之地,恐怕只有大清朝的紫禁城了。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