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严(方荣根),浙江安吉县人,自幼酷爱绘画,师从浙江工艺美校毕彰老师学习中国画;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得到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田源、顾震岩、卢勇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年7月获文学学士学位;年9月至今,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年8月至年8月结业于浙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育学)专业;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学位。
秋云易簇日常阴图53×32cm方严中国画蠡评
文/宋玉麟
传统并不是一塘了无生趣的死水,而是生命洋溢的源泉。它有如一条浩荡的江河,离开源头愈远,愈是汹涌澎湃。
中国画就是如此。创新与复古并不对立,最睿智的创新就是深入传统,化古为新。五代唐宋的辉煌过后,从元代的赵孟,到明代的董其昌,他们擎起的都不是“创新”的大旗,而是力求“复古”,是复归传统推动着中国画继续向前走。同样道理,我认为目前的中国画,缺少的不是想法和创意,也不缺少技法与材料,最缺少的是扎实地继承,是埋首传统,用诚敬恳切的态度来学习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借助于优秀印刷品的普及和各地博物馆藏品的大量开放,当代有志于画学的人只能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画人眼界渐开,对于唐宋以来最难见到的那部分经典国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这一代在新美术思潮里成长起来的画家,也确实对传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对传统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寒鸦图×75cm但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文高度的笔墨精神,在当代画坛却难以见到良好地传承—中国画是有标准的,而这个衡量的标准就是“笔墨”。为什么许多人都学不进去传统了?都不去深究“笔墨”为何物?
我想,比起物质娱乐,首先是因为学传统需要忍受长期的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功效来得太慢。其次是理解笔墨太难,这需要一定的综合人文积累,不是随随便便拿起毛笔就能画出真正意义的笔墨,这必须要先通画理。最好的中国画都是有学识有学养的人才能办到的。
在继承古人精华方面,于我所见,浙江的方严无疑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
芙蓉双凫图×85cm初见方严的画,是经鉴藏家张应平先生推介的。最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通过线条对物象质感的准确传达和把握画面的非凡能力。这份严谨,这种扎实,这种自信地挥洒,是多年来都未曾见过的。其次我惊讶于方严的全面,花鸟、鞍马、山水、高士和僧佛像,水准稳定,都带着纯正的传统气息,这种气息真的是久违了!和方严虽然素未谋面,但对于他的苦学精神已有所耳闻。
山水图×75cm方严的师法对象除了宋元精粹之外,对线质的理解还受到了魏晋六朝造像的影响。而他的书法造诣在画家群体里也无疑是出类拔萃的。综观画作,方严的作品不能单纯地以工笔和写意去界定,对于他来说,各个画种之间也已经没有明显的隔阂—这大概只有掌握了传统金钥匙的人才能做到吧?他的画传递给我的感受,是完全去除了这个时代常见的浮躁和小趣味,代之以一种清刚雅正的气息,处处不离古人,却又完全不混同于古人。我认为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与古为徒,自我作古”。从方严的画里面能够感受到他的睿智卓识与胆略才华。
诵经罗汉图年读方严的画作,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继承道统,重振先贤笔墨,必将达到应有的高度。我也希望当代画人都能够从方严的作品里感染到一丝传统的力量,但愿当代画坛能出现更多像方严这样甘守寂寞、真正在传统江河的“无尽藏”里尽情遨游的人。
芦荻秋凫图×63cm古木勒马图93.5×34.8cm梅鹤双清图×58cm雄雉竹石图×64.5cm闲扫一片石图×48.5cm鹰凫捉勒图×93cm鹰凫捉勒图(局部一)鹰凫捉勒图(局部二)修竹戴胜图×75cm修竹戴胜图(局部一)修竹戴胜图(局部二)秋水羡鱼图×42cm×4秋水羡鱼图四条屏(局部)秋水羡鱼图四条屏(局部)雪爪星眸世所稀图×93cm烟波钓徒图57×71cm水月观音图纸本设色年水月观音图纸本设色年观音图纸本水墨年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作者本人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