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斯文传古风”展,苏东坡《潇湘竹石图》,相传是坡仙仅存的两篇画作之一,另一幅《枯木怪石图图》在年佳士得香港拍卖中,被以4.亿港元买走。
虽然《潇湘竹石图》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但很多人愿意相信它是东坡的作品,一幅画作后面跟了26个历史文化名人的题跋。作为东坡的初级粉丝的我,绝不能错过一次接近坡仙的机会,遂欣然前往。
苏东坡一生以画竹石枯木著名,以墨竹见长,师承表兄文与可,创“文湖州竹派”艺术流派。“文与可画竹,是竹之左氏也。子瞻却类庄子。”“文湖州李蓟丘写竹全体,玉立亭亭,枝叶四布,所谓自蜩腹蛇跗,以至剑拔十寻而上,须备雄姿杰气,干霄蔽日之势,方称合作。东坡松雪,乃有单枝折干,若巨石压残霜剪剪落,如掣美人之襟,握谈士之塵,雨洒半云,风飘片雪正于少处逞奇;又若剩中现妙,西子临去眼波,文君琴余指拨,非具上机,未堪证入也。”元明以后,人们对“苏竹”和“文竹”的对比。
据颜其中先生论,“苏竹”比“文竹”更富有浪漫主义情调与气氛,不求形似,而求传神,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
《潇湘竹石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画作为苏轼在黄州时(公元年—年)赠予孙莘老的墨宝,落款中的“莘老”,即孙觉,东坡同年进士,孙觉与苏东坡在政治上观点相同,思想也非常接近,后来与东坡一起横遭政治迫害。
《潇湘竹石图》构图以烟水、云山、远树、近石为对比展开描绘,大小,疏密,远近,动静结合,层次分明。那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隽逸云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邓拓在《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中观画感受。
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寓情志于笔端,把那些诗词文章没有表达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画进画里。《潇湘竹石图》近景两块巨石横空飞来,压在细嫩的竹枝之上,而竹枝却不畏重压依然坚韧挺拔,这不正是坡仙所处的政治情境吗?而细嫩的竹枝表现的生命力也是道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表现。远处的潇湘二水,景色苍茫,横无际涯,令人向往。体现出作者眼前虽有巨石压顶的困境,但远处仍有深远旷达的精神流放的自由天地。同时也用远处天地的辽阔对比眼前的竹石的渺小,正如庄子在《秋水》篇所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超越而达到的逍遥境界,是生命对大自然的回归,是精神和心灵充满的灵性的自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