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小河口村其实在长城之外,位于山门一样的小河口长城的古老关门北面的山谷中。原来守城者的民居都在关内,在长城脚下小河边的山坡地上,那里至今还有地基的痕迹,如果从长城上向下俯瞰,就会非常明确。这里梯田上的石头墙底部还埋着碾盘与碌碡,都是他们当年在这里生活的证据。后来,随着长城功能的废弃人们才逐渐外迁到了相对开阔一些的现在的位置上。从现在村庄的位置进关,进入到长城拱卫着的山怀之中的小盆地里,盆地的正中是一个小小的山包,山包上有十几棵高高的大松树,松树的主干极长,像是些挺拔的柱子,托举着头顶上云盖一样的树冠。这里过去就有一座庙宇观音堂,现在老刘出资将其修复,把自己收藏的古钟和石像生也都搬了过来,摆到庙前;更在庙前挖了一个湖,湖中的倒影和身后的长城配合,在这山坡中的小盆地里形成了一个水中有庙、树后有城的景观,使这些大松树下的红墙庙宇威严而又妩媚。
这里的大松树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以之为前景的照片里会把后面的长城敌楼很自然地纳入画面之中,形成了一种树木与长城的协调景致。用老刘的话说,这庙宇和周围的山势与长城一起,构成了一个二龙戏珠、二龙护法、藏风聚气、两山加一杠(这一杠实际上是“两杠”,第一杠在小河口长城北面村庄开始之前,是自然的山坡横亘;另一杠是指小河口村北的山谷中东西向横切出来的一段影壁式的小山,它非常恰当地遮掩了小河口村所谓“漏风”的缺陷——据老刘说,那个横切过来的小山很有可能是人为的)的特殊地理形式,是风水地脉的中心地带。自然,这里也就成了老刘的长城装置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与他的大院设计一脉相承的设计理念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他的林中道路设计。他独创的离开长城看长城的景观道路,在中国的长城景区设计里是独一无二的。
小河口长城附近的山山岭岭都被茂密的混交林覆盖着,松树、橡树、榆树、槐树、杨树、柳树、紫荆、杜鹃、栗子树、核桃树、山楂树、山梨树、油桃树,各种各样的植被完全以天然的姿态和貌似无序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将漫山遍野长得严严实实的。因为是自然混交林所以极少有病虫害,即使有也难以形成规模性的侵害。这林子自从十年前老刘来到这里全力阻止了持续性的砍伐以后,就越发郁郁葱葱,一年比一年茁壮了。这些年里,老刘沿着山脊或山坡,开辟出了几十公里长的林中小路。走上这些小路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长城,可以从长城出发再回到长城,使人常有与长城有若即若离的最佳观赏角度,更可以体会负氧离子充分状态下的山间穿行给人带来的洗肺一样的清新愉悦。很多摄影者都是在这些小路上或者以长城为前景以森林为背景,或者以森林为前景以长城为背景,拍出了出色的照片的。即使不以拍照为主的人,走在小路上,偶尔驻足,偶尔休憩,望长城,观森林,将身心自由舒展,也实在是一条难得的路径。
这一带的山脊上都排列着错落的树冠,这些树冠如云如物如人形,形状各异,绵延不绝,常有可与长城上的敌楼混淆的造型出现,组成了一道树冠组成的森林长城。这道绿色的长城,在游人的来路上其实早已经被注意到了,它们以自己独特的存在,引导着渴望着长城的形象的游览者,为即将到来的观赏做着心理上的准备。
森林中的小路上,往往都铺着厚厚的松针,踩上去柔软而有弹性;丝丝甜意在空气中弥漫着,使穿行其间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处于一种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的笑意盈盈的状态。在某几棵大松树的树冠横生似云的枝杈下向长城瞭望,那种森林中的长城妙姿呈现在人们眼前,让这似乎是亘古以来从来如此的原始景象里,突然就有了关于当初建设长城那曾经轰轰烈烈的人类行为的想象。在林中穿行,在适当的角度上遥望一下并不远的长城,或者从长城上回看一下郁郁葱葱的林莽,呼吸着清新的林木山石营造出来的空气,实在是一种上佳的休憩与享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