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中国文化有四绝:中国园林、山水画、烹饪、京剧。中国园林始于何时?传说黄帝时就有“引百兽而饮甘泉的玄囿”。囿,园有垣也,垣即矮墙,但玄囿具体有多大,谁也没见过。中国最早有园林的记载,是《大雅·灵台》中“王在灵囿,麀鹿攸伏”之句,麀,母鹿或泛指母兽。这首诗大意是,周文王时期,造了一个可以供皇家观赏和捕捉的野生动物园,周文王不仅造了此园,还设置“囿人”职位,囿人即牧百兽,类似今天的动物园管理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了最初的园林。
中国园林在成熟之前,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囿”,就是有矮墙有人看管;第二个阶段是“苑”,就是墙加高且开始圈养动物,也有分工负责种植林木花果的“物业人员”;第三个阶段是“园”,园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标志,就是要有房子和人长期居住。中国字“園”,按照古代造园师的说法:囗,代表围墙;土,代表山石树林;口,代表屋宇亭榭,也代表水源;衣,代表人,有此四构,方称得上中国人通常所说的园林。园林最主要的功能是供人居住,是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的见证。所以在中国,无论什么朝代,只要百姓富裕了,就会向往或建造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园林。至于园林是豪华气派还是朴素简约,这就要根据主人的经济能力、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而定了。
在中国造园史上,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是唐宋。唐代由于多异族,在园林营造上引进了许多西域文化特征,比如带有波斯风味的圆形、弧形门窗,比如将葡萄架、白莲花圃引入园中。宋代是文人之国,造园自然会有更多的文人元素,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亲自监制在汴京宫城东北隅的艮岳寿山(也称万岁山)。这个园林可谓在叠山方面集大成,由于宋徽宗喜欢石头且对石头富于人文幻想,就不惜代价举国搜罗最好最具代表性的石头,于是全国动员,耗费巨资,将太湖石、灵壁石、泰山石、徐州八音石等等一网打尽。所以在北宋亡灭之后,元代诗人郝经就有诗作讽曰:“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在宋代之前,中国就有许多非常有名的园林,有的是建造过的,有的则是文人的想象。比如华清池,至今都在;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有点“莫须有”。陶渊明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先生玩了个模糊,是派小哥去了,结果迷路了,后来就再也找不到了,所以至今桃花源都没有办法投送快递。杜牧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后来据考古学家证实,阿房宫实际上只打了一个地基,并没有建造,不知道杜牧老哥写这篇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当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产生了园林画。园林画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建造园林时的设计稿,古代的设计稿和我们今天的设计图纸是两回事,古代是半绘画式的。二是园林造好之后,举行盛大聚会或重大活动时,主人会酬请画师把自家园林和活动事宜画下来,像北宋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就是这样。他描绘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文艺大咖在附马都尉王诜家中聚会的场景,或抚琴或吟诗,或清谈或问禅,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精湛细腻。元之后一直至民国,许多大画家都不停地临摹和以此题进行二次创作,王蒙、沈周、文徵明、王原祁、张大千都干过这事。园林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真说不准。从广义上讲,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展子虔的《游春图》都可以算,因为这些画作都有园林画的特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画也属于山水画的范畴,不同之处是园林画更注重对围墙之内的描述、反映人在围墙内的生活状态。
明代是园林画的最发达时期,也是古代园林艺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明代出现了一大批园林画的高手,袁江、钱榖、张宏、杜琼、孙克弘、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等,几乎明代一等的画家都有园林画作传世,如张宏的《止园》、钱榖的《小祗园图》(见附图)、孙克弘的《长林石几图》、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等等都是园林画的经典之作。明代的园林画与其他朝代的园林画相比,其最大区别是在画卷中更加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悠然自得的人间仙境。
明代的园林画之所以不断地出现佳作,最重要的因素有三条:一是出现了一大批造园大师,如张南阳,他的代表作有上海的豫园;如既是理论家又是造园师的计成,他为阮大铖在南京建造过石巢园;如多才多艺能工瓷器漆器铜器的周秉忠,苏州留园就是他干的工程;如被载入《清史稿》的张南垣,他承包中标的有无锡寄畅园、嘉兴烟雨楼,尤其是寄畅园,康乾两帝南巡,多次夜宿寄畅园。在那个时代,拥有了一大批构思精妙、巧夺天工的园林,自然也为画家创作园林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二是这批造园大师大多居住在苏州一带,那个时候又有极力推崇造园的风气,造园子、养戏班、交朋友是当时的时尚,就这样在江南、在苏州集中出现了一大批不断攀比、不断提高建造水平的园林佳作,这样就为园林画提供了丰富性和精品意识。这也是现今苏州一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座园林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水平的原因。三是当时园主绝大多数都是富甲一方的大款或是文人中最富的人,例如明代诗人、史学家王世贞,他请人画自家园林,真不是付稿费就完事了,而是把画师请到家中,视为上宾,长期供养,给足银子。例如王世贞请钱榖画他的私家宅园《小祗园图》时,正好赶上他由家乡太仓赴京城任职,一路上就带着钱榖随行,以礼相待,同吃同住,一路上钱榖也精心绘制了《小祗园图》共三十二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祗园是王世贞几乎耗尽全部家产营造十年的私家园林,他本想用来寄托精神,颐养天年。佛教中有“祗树孤独”的说法,祇园的意思是享受孤独之园——类似高档养老场所,因当时王世贞正巧得到一大批佛经,故取名小祗园。小祗园占地七十余亩,他把工程托给张南阳,园内可谓集中了全国各地的奇石和奇花异草,四季都会盛开不同的花树,园内有橘林,王世贞就亲题“楚颂”。为听雀音,又在后院杂种榆、柳、枇杷,供鸟雀腾挪飞跃,交吭对唳,且取名清音栅。王世贞为小祇园用尽了心思,可没想到的是由于祇园过于奢华,他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备受道德指责。王世贞毕竟识时务,于是他悄悄搬出小祗园,并开放了小祗园供邻里百姓玩赏。小祗园供众人分享之后,他也逃过了更多的“追问”,任何一个朝代,太富太肥总会带来麻烦。
园林画在中国绘画史中,虽然在笔墨上不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那么精彩大气,但在绘画难度上同样艰难。画者,文之极也。园林画是熔亭台楼阁、石舫水榭、杂树花径、水池小桥、飞禽走兽、花鸟山石、草卉人物于一炉的绘画,也是体现古代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绘画。山中宰相地行仙,一片冰心断俗缘,青眼窥人空岁月,白头知己各风烟,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都因战火和朝代灭亡时消失了,但由于有园林画保存下来,也使我们至今仍可以窥见古代园林的容貌。
作者简介:张震,文化学者、文人画家、民进会员,现居南京。从艺近40年,长年担任《中国书画报》专栏作家,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扬子晚报》、《中国艺术报》开设专栏,作品至少被千家以上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