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明之“明”
文/赵涛
三月。春暖三缘堂。
三缘堂位于长沙市太平老街。近枕湘江涛声,远眺岳麓云气,屈贾峥嵘,三千年湖湘文脉导源之地。
三缘堂主陈羲明一挥而就,书“春光养我”,并记曰:“春光养我,止于万物。春风、春雨、春雷,乃春之使者也。余感慨系之,复以好大王碑意书此,以报春光养我之德。”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春光养我,何其明哉。
明德、明道、明心,羲明之“明”当如是。
明其德,则正。
年6月,陈羲明生于福建尤溪县,5岁始学书。
尤溪,千年古县,朱熹故里,文化厚积。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巨作《四书章句集注》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继往圣开来学,影响深巨。
朱熹弘大儒家“齐家”思想,提出“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居家四本”,建构系统缜密的家文化哲学思想体系。
朱熹两次入湘。年与张栻在岳麓书院开书院会讲制度先河。年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重振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要求生徒“讲明义理”,强调正德克己。岳麓书院讲堂所立“忠、孝、廉、节”四字沉着典雅,正大高迈,即为朱熹手书。
朱张会讲,先贤过化。日新其德,薪尽火传。
年,陈羲明自福建参军来湖南,年转业至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迄今居湘48年。时人赞曰:“彼闽材也,而用于吾湘。吾视其行迹,若踪朱子。”
因此,陈羲明受教于“真儒”王琳先生门下,创立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第一所国学书院——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延师讲学,提出“国学力”学说。
国学力,就是以用为目的,带着问题去学。强调面对当下的实际,针对性地学习,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力量——陈羲明的宗旨在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四维国学讲谈”发起人、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讲师尹建华曾以《“文化”比“武化”进步,精神比物质长久》《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传统文化事业应该纳入政府预算》《国学不是人人都要学》《如何让国学产生力量》《“家文化”是锵锵的“国学力”》《中庸之道需要“一分为三”》等系列专访,深度对话陈羲明,思辨“国学力”。
费孝通先生比喻中国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由不同个体按亲疏关系组成网状关系,是放大了的“家”。
研究和建设“家文化”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治理,还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意义重大,艺术家理应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这正是陈羲明关于国学传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儒学新编》主编黄守愚就应陈羲明之邀开讲新儒学如何解决教养、正确教育子女、财富世代相传、信仰等问题,并撰《三缘堂记》一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书之根底在国学,国学不修,则本不固元不培也。此亦羲明之忧也。”
作为清华美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陈羲明书法临习与创作专项研修班导师,陈羲明一直致力于彰显“导入古典与现代审美理念,借助国学精粹解读书法艺术内涵”的教学特色。
年5月30日,陈羲明书法临习与创作专项研修班全体学员咸集长沙三缘堂,举行隆重的古礼拜师仪式。陈羲明坦言,坚持行拜师礼,旨在强调“拜”的内涵,呼吁传承。传承不仅是对弟子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过拜师礼这样的庄重仪式,既告诫弟子秉持尊师重道、勤勉刻苦的传统,也警醒老师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和责任。
陈羲明还兼任中国书协第四、五、六、七届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书法导师,被中国书协吸纳为第四、五、六、七届国展评委,实现了湖南书法界在国展评委席位零的突破。多年来,他出任国家级、省部级书法展评审逾百次。国内外书法爱好者不远万里,拜于陈羲明门下。一大批省内外书法人才在陈羲明的悉心指导下脱颖而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就超过人。
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德也”。成就其德,即为明德,明明德,承继儒家“道统”。
君子比德于玉。
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君子贵玉而贱珉”的问题时说,君子所以“贵玉”,是因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美德。
玉,成为彰显中华民族美德和精神的文化载体。
陈羲明尤爱古玉,以文化人,以书载道,以玉明德。
年,应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组委会之邀,陈羲明以北兰亭中国书画名家赴美代表团核心成员的身份,在联合国大厦、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及孔子学院传播书法和国学。他还出任“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法国”活动唯一的书法特使,现场为两国代表演示书法。近年来,他先后受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讲学,展览创作。
德高为师,文以化人。
书贵立品,书如其人。
做人若斗方,当堂堂正正。陈羲明如是说,如是行。
明其道,则变。
陈羲明自述:予读《易》,以为道之理也,巍然不易;道之行也,周流不滞。故钤治小印“逢二则变”置为箴铭,以之治书,以之治学,以之治世,无有罔惑。
陈羲明以“逢二则变”为道,提出了“书法风格非模式化”理论。他说,我为什么总在变,我不想模式化。艺术风格的模式化不仅是千人一面,更应该警惕的是模式化具有排他性。但排他性不能太早,太早则会因为“偏食”而“营养不良”,最终难成大器。艺术家,有天赋的艺术家能在探寻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应该有风格,而不是模式。有天赋的艺术家不会刻意追求风格,而是高度注重对传统的研习。无古不言新,创新才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章法、墨法,作品尺幅的大小,整体与局部的细节,全方位视觉形象的处理,相同的字、偏旁、部首,都要变。时间和空间的叠加,产生千变万化,生发出无限的生机,展示出千姿百态的物象,关键是让我认知到变化的自然常道——以书为道,以书悟道,洞见世界万象的变化规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陈羲明思索的主题。
宋人朱长文《续书断》言:“盖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正如张旭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得其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黄庭坚看到“长年荡桨,群丁拔棹”,悟到了大字行草书法的用笔之妙……陈羲明异曲同工,因梦中与一须眉皆白的老者席地传道而醍醐灌顶,得“逢二则变”之法。
“逢二则变”正是陈羲明书法思想的经纬。他在接受《创作与评论》杂志“艺术名家”栏目专访时娓娓道来:这些年来,我反复琢磨“逢二则变”四个字的意思,我理解了这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同理的认识,有了一阴一阳组成了二,方以生三生万物,从时空角度来看,变化才是世界的永恒。作为时空中的人,顺应变化,顺应客观现实,把握事物规律来破译生活的密码。书法中一笔生发至连贯而成的整体关系,一如树叶的开落是表现,事物发展并不会以此为结束,滋养新的生命,生命在阴阳循环中生生不息,阴阳相生转化的整体气韵能营造书法作品中具有生命观照态度的哲理品位。
此外,陈羲明创造性提出书法创作“六顾”观。顾前、顾后、顾左、顾右、顾内、顾外,从笔法、点画、结字、章法、形势、气韵,一一道明,圆融自在,如庄子之言“六合”。
晋韵唐法,宋意明态。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书风。
“书如其时”是用“时间”来界定、计量书写者的状态和水平,依据书写者在专业上付出的程度、即时的年龄、所处的专业发展的时间段的时间点。时间变化,所有书写者时空积累的相关要素也在变化,评价也随之而变。书法需要书写之内的技术功夫,也需要书写之外的修养功夫同步成长,否则时间变化,专业水平不会精进——从“逢二则变”到“书如其时”,陈羲明提出了鉴定书法作品的又一把审美标尺。
年,陈羲明入中国国家画院首届沈鹏书法精英班,师从沈鹏先生。
年6月12日,《中国书画》杂志“书学麈谈”栏目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合作,就“书法的当代性”深度研讨。陈羲明在发言中慨言,书体完备之后,便只有风格的演绎变化了,形成一种能影响后代的书法风格者,足可为一代大家。
年,陈羲明成为湖南地区唯一入选《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奖”活动的书法家,并在全国范围内(含海外发行地区)海选投票中获得第一名,最后经国家级专家评委评选,一举获得最终大奖。其代表作《草书斗方》,被广大读者和专家誉为“今人少有的具魏晋神韵之草书佳作”。
很多书法家,一帖一体,抱守终身。陈羲明泛滥百家,博采众长,自出机杼。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蒋力馀称赞陈羲明“诸体皆能,而以真楷、行草为最”,誉其书“拙朴英迈、萧散虚灵”。
陈羲明曾与启动先生、沈鹏先生一道入选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书协联会推出的“书法揽胜”著名书法家五十人专题展播;与金庸先生、黄永玉先生等大家先后被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专题报道。他先后荣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湖南省“五个一批”人才称号,是中国书协全国50位最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书法家之一,中国当代首位进入国家档案馆的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宝斋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陈羲明卷》,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六、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第八届国际书法大展以及中国书协主办的高规格书法展览百余次,作品被海内外权威机构广为收藏,《人民日报》、凤凰卫视、《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艺术频道、《中国书法》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其艺术成就。
张海先生在《羲明印象》一文中写道——他说:“书学之学,知行并举;书法之法,阴阳互动;书道之道,天人合一。”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精妙概括。因此,他的书法方能达到凸显精气神的上善境界。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建构的“形神”书法审美范畴,确立了书法艺术一千多年来欣赏和批评的标尺,影响至今。
陈羲明书法形神皆备的“上善境界”,正来自他对书应有道,道法自然,应物变化的洞察,亦得之于“技道并进”的坚持。
技道并进,书道即人道。
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年10月31日,一场名为“知·道”的男装发布会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主办方圣达威服饰公司以创造中国“国服”为己任,将汉字的笔画分解构成为现代中式的服装结构、造型和图案,弘扬五千年中华文化之大成。年,圣达威服饰公司颠覆服装界用演艺明星担当形象大使的“规则”,特邀陈羲明以中国当代书法家的身份担当“品牌文化大使”,被媒体誉为“突破明星代言的圣达威模式”。
明其心,则闲。
齐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只愿做闲人。
陈羲明得澳洲弘法第一人藏慧法师开示,自署九闲道人——看闲云,听闲水,交闲友,品闲茶,闻闲书,弄闲墨,踱闲步,养闲心,做闲人,并自作《上闲》诗一首:一朵白云顶上闲,两山对坐亦如禅。三心洗净何来苦,四面春风物我忘。
忙而失心,闲而明心。明心见性,方得清静。不为物役,不被境转。不与时人论长短,但同古贤比高低。陈羲明以师古而不泥古的决绝精神,不忘初心,沉潜经典,远离急功近利时代俗气。他对《爨宝子碑》就已坚持揣摩临习四十余年,追其神韵,将其古朴、稚拙的意趣融入笔端。
丙申腊月,陈羲明于“楷圣故里”——长沙市望城区欧阳询文化园“书堂山房”沐手熏香,以爨宝子笔意书“心经”巨卷,悬之于壁,照之于心。
欧阳询,“初唐四家之冠”,博览古今,尤笃好书法,“行见古碑,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还,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旁,三日而后去。”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史载,欧阳询还在自家院内办“书舍”,招收门生,传授书学理论和技法,一时声名远播,桃李满天。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全面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成为中国书法理论的经典。
陈羲明自幼学书,即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启蒙,耳顺之年设“书堂山房”书法工作室于望城区欧阳询文化园,房以山名,书以人传,致敬先贤,以明心迹。
《九成宫醴泉铭》于唐太宗贞观六年()立碑,被誉为“正书第一”“唐楷之冠”“楷书之极则”。原碑存于陕西省麟游县,因年代久远,风化漫漶,加之历代捶拓开凿,屡经磨治,益失其真。陈羲明应望城区委、区政府之邀,历三载寒暑,从传世的《九成宫醴泉铭》拓本、欧阳询其他碑刻及留世未留名的欧体碑刻中,萃取最接近原碑书风的精华,毫发无损地成功复原《九成宫醴泉铭》,堪称1年来最接近原作的范本。陈羲明还将效法李北海,亲刻《九成宫醴泉铭》复原版于书堂山。赓续文脉,对话楷圣,大唐气象,千年重光,必煌煌于史册。
陈羲明留心书理,汇成《砚边随想》一册,录其感悟,记其心得:书法不是画,却具画之魂魄;书法不是舞,却具舞之飘洒;书法不是音乐,却溢音乐之旋律;书法不是建筑,却合建筑之结构;书法不是气功,却藏气功之玄理;书法不是搏击运动,却备闪转腾挪之技巧;书法不是儒学,却具足儒之中道;书法不是佛学,却需求禅之心性;书法不是道学,却备以道法自然为极境;书法不是造物主,却抽象含表天地八荒之万千气象。
使笔如使心,披阅古今,简汰万象,砺炼意志,去除习气,抒发情感,正其性命——陈羲明别具一格地提出了书法创作与鉴赏的三种品格:文化品格、创作品格、自然品格,尤其强调书法创作主体“人”应以文化品格为重要基础。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家协会理事陆永健将陈羲明的这种创作方法标举为“寻找”与“创作”的辩证统一——这种创作方法,源于羲明对书法的认知和理解,其实也正是他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理念。在羲明看来,中国书法是最能反映老庄道家思想的艺术形式,其理想境界是摆脱“有用”的目的性,达到“无用”的审美效能,而这种精神自由的获得,是通过主体精神状态独立而自由的“游”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线条在时空意识中进行碰撞,产生的“火花”就是自然品格,这就是以深心契合外物、以灵命融汇万象的艺术化思维方式,是俯仰自得、造化自然的诗性文化体验,是对生命本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