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一九五四年的《古长城外》是石鲁的成名作。是幅以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为背景,符合当时『新美术』的创作方向和『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内容新颖、独到,处理手法上的叙事性、情节性表达,以及表现技法的中西融合,都显现出石鲁当时的艺术追求。
《古长城外》
有评论认为《古长城外》是石鲁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鲁定居西安。他和赵望云一起出席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组建西北美协,并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延安故居》
当时的氛围令石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以及新政权文艺方针的宣传中去。『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是诗的时代、画的时代、歌唱的时代,也是喜剧的时代』,可见石鲁当时亢奋的创作状态和用作品展现新时代的急切心态。尽管石鲁很快就不满足《古长城外》作品创作的方式,并把它称为『先天不足的第一胎』,但王朝闻却对《古长城外》一直赞赏有加。
《转战陕北》草稿
王朝闻在给《石鲁作品选集》所作的序言里写到:『我在五十年代初称赞过他的《古长城外》,六十年代初又称赞了他的《东方欲晓》和《转战陕北》……对于石鲁那幅笔墨技法远不如他后来的作品成熟的《古长城外》有所称赞,就是我偏爱「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我至今不悔。』间接描写,借鉴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通过典型场景、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刻画塑造,来集中反映创作的主题,加深了作品的耐读性,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转战陕北》色彩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民众有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定居在西安,有了安稳生存状态的石鲁也有了自由创作的选择。他广泛尝试油画、水彩、新年画等诸画种,借鉴它们的表现办法为他的国画创作服务,并对画史、画论,内容与形式,思想主题与文艺方向做深入的梳理和思考。
《转战陕北》
在之后的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石鲁出访印度、埃及的两次游历、写生,是其艺术历程的重要事件。石鲁亲眼目睹了两个古老民族对各自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即使都曾遭遇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也都始终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性。这使石鲁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民族独特性有了新的认知。
《延河饮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