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一石清供,千秋如对。在话说的是,国人玩石,是将生命放到永恒中来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白居易《太湖石记》说: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是石也,百千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徒隐见,谁复知之。无声无息的石以不变为变,已不美为美,以不常为常,以其不为物所物,所以能恒然定在。坐石上,说因果。这是国人一个有趣的说法,生命的无常,以及在永恒面前都超越。人们面对石,可以“观万物之无常,觉时之倏来而忽逝者也”。本次敬华春拍集结了张大千、吴昌硕、吴湖帆、陆俨少、蒲华等近代书画大师创作的“以石为友”专题,以飨藏家。

22

陆俨少(-)隶书“倚石山房”

纸本镜片

出版:《陆俨少书画集续编二》P,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

35×51cm.約1.6平尺

23

张熊(-)灵石图

水墨纸本扇片

乙酉(年)作

19×54cm.約0.9平尺

24

陆抑非(-)

牡丹灵石

设色纸本立轴

戊寅(年)作

×39cm.約5.0平尺

25

胡百鹿(清)一品当朝

水墨纸本立轴

×40cm.約5.1平尺

26

蒲华(-)花卉对屏

×39cm.×2每幅約5.0平尺

27

蒲华(-)五月榴花

设色纸本镜框

74×41cm.約2.7平尺

28

陆俨少(-)白梅倚石

设色纸本镜片

庚申(年)作

69×46cm.約2.9平尺

30

吴湖帆(-)新篁磐石

展览:1、“吴湖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画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史馆等联合主办,年8月17至22日。

2、上海油画雕塑院画展,年。

出版:1、《朵云·第7集》第9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年4月。

2、《吴湖帆纪念集·纪念吴湖帆诞辰周年》第55页,梅影书屋同门出版,年8月。

3、《吴湖帆画集·下》第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年1月。

4、《纪念吴湖帆逝世五十周年——吴湖帆文献》P,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说明:上款人“一飞”即山水画家陆一飞(-),浙江余姚人,年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师从吴湖帆学习山水画。此作即绘于陆氏拜师后的第二年,寄托老师对弟子的勉励之意。

53×67cm.約3.2平尺

31

张大千(-)芝兰并秀

来源:香港佳士得拍卖,年秋拍。

89×44cm.約3.5平尺

32

吴昌硕(-)梅石清影

水墨绫本立轴

乙卯(年)作

×50cm.約4.8平尺

作为“海派”的巨擘,吴昌硕最后二十年的创作,在坚实的书画金石文化传统之上,花卉的创作以气势磅礴的大写意画为主,梅花是他一生创作的题材,并以“梅花性命诗精神”自诩。这和吴昌硕自幼随家人读书,年长后依然读书不辍有很大关系的。他三十岁始学诗,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趣。此幅即为其梅花创作题材作品之一,同时作以寿石,寓意吉祥长寿。

作品立轴式构图,痛快淋漓,但画中老梅倚石而生,用笔老辣,用篆笔写出枝干,施以淡墨,梅花亦略施勾勒。山石以墨写形,无过多笔墨。老缶写此值创作之盛年,运笔纵横恣意,洒脱老辣,以拙取胜而不着意于雕琢;墨笔取势篆隶,故气息朴厚奇古,复具金石韵味。

33

吴昌硕(-)古柯水仙图

出版:《吴昌硕全集绘画卷二》P,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34cm.約4.2平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