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四号顺利返回地球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热议,随着近年来神舟系列飞船的不断运载宇航员登上空间站,完成关键技术的验证,中国天宫空间站马上就要投入应用了,与此相反的是,国际空间站设备老化严重,服役期限就快要到了,而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近地轨道上 运行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而在中国航天史上,有一位功臣不可忽略。年,他初出茅庐,就凭借出色的专业表现,获得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并在年经钱学森大力推荐,接过了 把交椅,此后更是开启了“常胜将军”的征程。
25年后,他更是不负钱老所望,成为中国航天功臣,并拿到了同年度的国家 科学技术奖,荣获万元的奖金。如今,他已经从一个发射架前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位耄耋老人,可以说,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启航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他的成长史,他将所学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所以他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钱学森力荐:就按他说的办!
年,我国正在展开第二代导弹的研制工作,作为 代导弹的领军人,钱学森在一众科学家心中的威望很重,大家觉得,有钱老,一切都没问题。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钱学森却拒绝挂帅,并坚定地提出:“ 代导弹有 代的领军人,轮到第二代导弹的研制,理当由第二代人挂帅。”
而对于这个第二代挂帅人,钱学森心中一早就有了人选,这个人就是王永志。
这番话可以说是对王永志能力的 肯定,以当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地位,能够得到他的推荐,足以说明王永志绝不简单。而钱学森之所以这么笃定地推荐王永志,还源于多年前的王永志的一次“毛遂自荐”。
年,当时中国为了尽快地突破国外的封锁,大大提升国防能力,集结了很多科学大拿,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在内的归国科学家,投入到国防科学研究中。在这群人里面,陌生的新面孔反而最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汇聚,但与此相对应的,“新面孔”提出的建议也最不易被大家信任。
而王永志当年就是那个新面孔,那年6月,32岁的王永志 次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正赶上我国中近程火箭的发射任务紧张进行中,那是我国科学家 次执行发射自行设计的 种中近程火箭任务,大家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果然任务执行到最关键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根据原本的设计构型,科学家们对火箭的推力进行了计算,却发现射程竟然达不到预期,按照最常规的思路,火箭射程不足,是不是多加点推进剂就好了,但是到这一步就又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已经“喂”不进去更多地推进剂了。
再加上当时正值六月盛夏,天气异常炎热,火箭发射时推进剂的温度变高,密度就会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无法很好地解决火箭的射程问题,前期设计构型的努力就白费了,甚至需要推倒重来,而这将远远超出发射任务阶段的工作范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围坐在一起不停地讨论,一边说还一边拿起笔去计算,去验证, 每个人都绞尽脑汁焦头烂额,但没一个人能提出完美的解决办法,气氛一度陷入凝滞,就在这时,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中尉突然站了起来,他就是王永志。由于是生面孔,他一站起来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而他接下来的话更让众人惊掉了下巴。
看着很多比自己都要有名的专家们坐在那里,王永志没有怯场,他笃定且自信地说道:“经过我的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这个构想可以说是和常规思路完全反着来了,别人都是巴不得多加燃料,让火箭射得更远,只有他,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而这样打破常规思路的“代价”可想而知,就是遭到一众反对,很多人只当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冒进想表现罢了,还有人直接不留情面地说道:“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这之后,大家又转入到自己先前的计算验证工作中,将他的建议当做了耳旁风,不再理睬。
像当时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都 ,听到自己的建议被当众否决,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自我怀疑,但是王永志却没有,讨论工作告一段落后,一直到导弹临射前,王永志越想越不甘心,他坚信自己的建议没有问题,如果能够被采纳,导弹的射程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只不过目前一直苦于没人支持。
突然间,他的脑袋中灵光一闪,既然别人是看他年轻而不愿意采纳他那个完全突破常规的建议,那么如果这个建议能够得到更权威的人的认可,那么别人自然会愿意考虑了。想通这个后,他凭借着对自己的自信和不甘心的轴劲,直接去敲了一位大人物的门,而这个大人物就是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
当时,钱学森和其他人一样,对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还不熟悉,但是钱学森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否决王永志的建议,反而在认真听完他的意见后,眼睛都亮了,并兴奋地喊道:“马上去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
等到火箭总设计师到达后,钱学森就向总师指着王永志说道:“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后续试验中,科研人员按照王永志的意见,对火箭进行了改良,卸出了火箭的一些推进剂,火箭的射程果然变远了,而且连打3发导弹,发发都命中目标,试验圆满成功。自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
后来,钱学森退居二线,新一代航天任务亟须有人挂帅时,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
王永志用实力证明,钱老没有选错人
值得注意的是,王永志能获得钱学森的推荐,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
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虽然出生在战乱年代,但很幸运的是,他一直有书读,小学的时候,有个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后来小学停办之后,八路军又在当地创办了昌北中学,专门招收家境贫寒的子弟,王永志于是在那里顺利读完了中学,后来又被保送到沈阳读高中。
年 爆发时,王永志正在读高二,当时他经历了一次校址搬迁,搬迁的原因他记忆犹新,那就是美国的飞机有恃无恐,学校里面的空袭警报一直响个不停。也就是这段经历,奠定了王永志搞飞机的信念,王永志说:“国家得有强大的国防,叫别人不敢欺负。”
年,王永志坚定地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并被成功录取。年,王永志到苏联留学,当时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王永志作为 一位被选中的人才,从飞机设计专业转到导弹专业学习,其间他回国到火箭研究院实习,还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多方几经斡旋后,最终决定让国防专业重要科系各派一人重返苏联完成学业,而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王永志就是那个被指定回去的 一个学生。
回到苏联后,王永志师从苏联科学院院士、 的火箭总设计师——米申,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凭借出众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导师的青睐,后来王永志读完后,眼看就要到归国的日子,他的导师还特意挽留他,想要他留下来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允诺“我给你当导师,大使馆方面我出面去给你谈”。
另外学校的副校长也找他谈话,连施压带诱惑地说:“你是我们学校允许读火箭导弹专业研究生的 一个外籍学生,你可要珍惜这个机会,为了你好,我劝你考虑清楚,留下来……”
当时听完这番话,王永志却被逗笑了,他婉言拒绝了导师和副校长的挽留,毅然踏上归国的路程,他回绝导师的时候说:“我的国家需要我。”
王永志说得没错,当时我国的航天事业确实刚刚起步,亟需导弹火箭专业的技术干部,和当年的钱学森一样,王永志归心似箭,回国后当即走进戈壁荒漠,加入到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当中,并很快崭露头角,获得了钱学森的赏识。
尤其在获得钱学森推荐后,王永志更是在此后的数十年期间,开启了“常胜将军”的征程。而之所以叫他“常胜将军”,是因为他在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组组长、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等要职期间,参与主持的所有项目从无败绩,每次都能大获成功。
年,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正值多事之秋,大型卫星的运载能力出现了危机,而王永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集结了一批科学家,悄悄酝酿了一件震动国际航天界的大事,他提出:
“我们想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将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将近5倍,由原来的2.5吨提高至9.6吨,届时中国的火箭将能够承揽以往国际上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大型卫星,进而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而这个火箭的昵称,就叫“长二捆”。
这个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的伟大,按照王永志率领的科学家团队的实力,如果按部就班,实现它也不难,但是这个项目恰恰难就难在了“按部就班”上。
当时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时间根本不够用。按照预估,要想按照宏伟的想法目标完成所有的工作,并将长二捆这样的大型火箭竖立在发射架上,正常需要5-6年的时间,哪怕能够超额完成,根据一些外国同行的预算,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
但是到年底,国家才正式批准了大推力捆绑火箭的研制项目,而当时中国火箭研究院和美国卫星公司签订的合同规定:中国火箭研究院需要在年前完成大推力捆绑火箭的飞行试验,逾期就算违约,合作作废,届时,中国方面还将需要拿出万元的罚款。可以说,当时留给中国火箭研究院的研制时间只有18个月。
能不能干成?王永志就此代表研究院立下了“军令状”,当时王永志压力很大,吃不下睡不着都是常有的事,但他最终还是率领同事们一举成功,在短短18个月里,完成了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下了世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年7月16日,“长二捆”首飞成功。
再到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彼时王永志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一重担,担当了中国首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和国际上已有的载人飞船方案不同,王永志大胆提出了一种绝无仅有的设计方案,最终大获成功。
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晃25年,当年钱老坐镇指挥的位置,坐上了王永志,在王永志的领导下, 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年10月16日6时23分,历时21小时23分,神舟五号在轨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地面,“航空英雄”杨利伟从返回舱里安全走了出来,向大家挥手致意,那一瞬间,北京指挥中心透过屏幕,看着杨利伟出舱的画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而当时,一向镇定的王永志热泪盈眶,王永志后来直言:
“当时看着杨利伟自主从返回舱里走出来,我心里真的非常激动,连我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泪水就已经流下来了。我这一生中因为激动而流泪的次数不多,像这样控制不住地流泪,是极少有的。因为国外的航天员都是被人搀扶着走出舱门的,而我们的飞船显然对航天员的身体保护得非常好。其实我们 次载人,最怕的就是航天员受伤,所以载人飞船安全是 位的。保证安全,是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这次我们不辱使命,取得了成功。”
位航天员杨利伟和 位把中国人送人天的航天工程师王永志还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同为辽宁老乡,俩人一起为家乡争了光,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取得这样的成就,王永志永远没有忘记当年提拔自己的前辈——钱学森,所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举国沸腾的时候,王永志 时间就给钱老打去了电话,在电话中,王永志认真地向钱老汇报:“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电话那头的钱学森连声回答:“好呀,好呀!我高兴!”
王永志去看望钱学森
看着自己桌头摆放的“神州”号飞船模型,钱学森也同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个模型,是年 艘试验飞船上天后,王永志送他的88岁寿辰贺礼。当年,钱老收到很多各式各样的生日贺礼,但他都搁一边去了,只有王永志送的这个“神州”号飞船模型,钱老将它端端正正地摆在了书架上,后来钱老身体状况不太好了,需要长时间卧床,而他的床,就在书架的对面,他总是盯着这个模型看很久。
就这样过了4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天,模型终于有了实物,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就此实现了。
年,王永志获得了年度国家 科学技术奖,拿到了万元奖金,并被誉为“中国实现飞天梦想 人”。
年,在王永志的指挥下,继神五之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登上太空。
年5月,74岁的王永志卸下肩上重担,但仍心系国家航天事业、培养航天人才,一直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他说:“如果我还能继续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多作一些贡献,多工作几十年,那将会是我余生 的幸事。”
如今神舟十五号已经升空,当年神舟六号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二次升空,而王永志今年也已经90岁了。年11月17日,此前神舟十四号第三次出舱时,航天员还特别发回一段“ 祝福”,为王永志院士庆生。
而王永志之外,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正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创造着中国奇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