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shàn](年—年),清乾年间画家,江苏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扬州八怪”之一。因不谙官场政治而被罢免。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李鱓曾师从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受石涛影响。他擅画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中年有所改变,转入粗笔写意,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图片源于网络扬州八怪这个群体本身就被后世画家褒贬不一,李鱓的画儿又极具文人特色,所以他在扬州八怪群里,也不属于领头羊的角色。
图片源于网络我之所以分享李鱓的画作,属于作为门外汉的思考。识得笔墨的人不多,能戏弄笔墨的人更少,随大流附庸风雅的倒不少,人云亦云罢了。而李鱓的画儿,还是值得临学的,学他完全可以保持住一个不媚俗的画品状态。
其实在没有远大理想的耕画者眼中,赏心悦目更重要。无论萝卜白菜,可自己的口儿才是正点。而李鱓的作品恰恰可以作为引素人不落俗套的模本。上图小品,虽然寻常,但李氏笔下,却透出了价值观的自在,这是一种逃离世俗的惬意的布衣状态。
图片源于网络国画儿是讲究功力的,笔头儿没功夫,画得再像,都没有市场。古人都不约而同地把持着文人风骨,不会因为官阶,奉迎欺世盗名的作品。这点儿气节还是值得现今推崇的。
图片源于网络古色古香的包浆,本身就为古画儿平添了高大上的光环。年代感带给人的“值钱”感觉,总能为古画儿迎来更多地喝彩。的确,作为文物有些艺术价值不多的老物件也是有价值的。有时候暮古,并没必要过多诟病。
图片源于网络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推陈出新与承古出新各有利弊。
对于爱好者而言,古画儿的价值就是学它不会跑向媚俗。比如李鱓的画儿。
图片源于网络本人最为推崇李氏松枝,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我见到过的画得非常活分的。许多大师级作品,松树枝干都画得挺死板的。当然不排除大师就是喜欢那样的表达。但不妨碍我更推崇李鱓画的。
图片源于网络上图松树枝干遒劲而活分,石头画的,比起松树来,就显得一般般了。
图片源于网络上图的枝干依然活分,笔墨自带生命力,还是得仔细研读品味。他怎么做到的……
图片源于网络上图是两棵水仙?洇墨的成功,画面便趣味盎然。
图片源于网络墨分五色,好好临摹,美在生活,美在比生活更超脱的笔墨生活。
~完~
(桃瀾逍于-2-13下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