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作品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特殊的存在,欣赏和喜欢的人认为价值万金的作品在不懂或者不喜欢的人眼中可能一文不值,艺术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
40年前,一个画家倾家荡产买下了张绘画作品,原本这些画作5元一张都没有人要,可他却近乎执拗的全部买下,外界议论纷纷,有人笑他傻,有人笑他痴颠,但他还是一股顽固地埋下了所有的画。
时过境迁,当社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资料的追求,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艺术生活,绘画艺术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反过头来再看那个画家,人们在恍然惊觉他是真的具有独到的眼光。
绘画作品无人问津
绘画在中国起源很早,原始社会的陶制器皿上就有最原始简单的绘画作品,中国山水水墨画更是将中国画独有的风骨和意蕴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一笔一划之间,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哲学价值观。
在和平繁荣的盛世,绘画作品和文学艺术装点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风雅,而在硝烟战火的乱世,绘画作品和文学艺术就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了,普通老百姓吃都吃不饱,又谈何艺术呢?
因此很多混乱或贫瘠的年代,很多珍贵的作品会消失,它们曾在某一个无天日的角落,等待有一日被重启,可是有些时候等待是漫长的,有些作品往往就在这样的等待之中彻底消亡。
40年前有一堆画作被人草率处理,出5块钱一张也没有人要,这些传奇的画作曾惊艳一时,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人能够欣赏这些华丽又传奇的作品,在不少人眼中,这些东西就是一堆废纸。
但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叫许化迟,是一个画家,倾家荡产买下了多张画,所有人都说他是傻子,毕竟那些画在当时并不怎么值钱,但他却甘之如饴,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将这些5块钱一张的画作全部珍藏。
许化迟的这一举动是一个奇妙绚烂的奇缘,还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40年后的今天一切有了答案。
一个艺术家的奇遇
许化迟出生于年,是著名国画大师许麟庐的幼子,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许化迟年幼的时候就跟随着父亲学习书法和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
年,许化迟前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活动,意外得知为了筹集更多资金支持国家建设,博物馆内正在出售许多近代画家的作品,得知后他立马前往活动地点。
许化迟明白国家迫切地需要经济支持,但又不忍心看着这些珍贵的书画作品都落到外国人的手中,于是暗自决定自己花钱买下这些作品,多张字画需要20万才能买下,20万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资金,许化迟东拼西凑,典当家产,才买下了这些字画。
这些作品有齐白石的,张大千的,也有黄宾虹,傅抱石的,在今天,这都是惊艳文艺圈的名字,随便一幅画都可以让收藏家们争得头破血流。
可是在那个经济匮乏,物质落后的年代,他们只是一群靠卖画谋生的人,一张画5块或者10块,最高的也就是20块钱一副。
40年后,价值千万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为了让中国更快的发展起来,人们在经济方面卯足了劲,用了全部的力气,从上到下都在经济方面使劲,文化和艺术暂时被抛之脑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经济水平与当时有了天壤之别,中国人们的物质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物质资料的丰富让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追求和享受,名人字画的价值被人们提了起来。
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他们的作品也被后来的许多人追捧热爱。文化艺术的传承,当然还有一些人附庸风雅的喜好,造成了书画和古玩的水涨船高。
许化迟收藏的那些作品,在今天随便拿出一副都是名动收藏界的珍品,有些作品甚至已经到了千金难求的地步,许化迟也因为他所收藏的书画而身价百亿。
不过这个执拗的热爱着书画作品的老先生,却没有把这些作品全部拿出来拍卖,他热爱的是书画和艺术,他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些作品换成金钱,对他来说,收藏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书法作品带给他的金钱。
一个人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原生家庭的熏陶,许化迟之所以能收藏那些作品,换句话说,确实是他慧眼识珠,可这双慧眼是在长期艺术熏陶之下磨炼出来的,在那个人们并不重视绘画与书法的时代,他将这些作品全部收藏了下来。
后来那些展览时惊艳时代的书法作品,都是他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而他始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多次将绘画作品捐给博物馆,他不愿意这些名动一时的作品流入国外,从此流落异乡,杳无音信。
小结:
40年前,5块钱一张都没有人要的画作,在今天已经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品,许化迟收藏这些作品,只是希望这些作品不要流落外国。在一个艺术家庭长大的他深受艺术氛围的熏陶,因此练就了一双慧眼,去守护着挚爱的中国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