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鱼石图》表达残缺之美,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美,恰好是朴素、寂静、谦逊、自然的美,侘寂之美。

鱼石图

纸本水墨

30×cm

中国清代

朱耷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明末清初的画家朱耷,号称八大山人。他的画极简却又极富意境,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境界之高处让后来人有点望尘莫及。一时觉得开春以来,北京的天空像极了他的个性,充满了倔强之气,也像他的画,本是简单,个中味道却显得复杂,一停了风阴霾就会来袭。走起,看画。

八大山人生于明代末世皇族,由于是亡国后裔,又不愿与新王朝友好往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他画的鱼、禽、鸟等,多数以白眼向天,似乎有一股怨气,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调皮,只是一个人不会用一生用调皮作为代价来调侃世俗,好像八大山人做到了,就是如此地调皮、任性。因此,他的画面常常透露着人生的坎坷,怀才不遇等情愫,画中带着悲愤、郁闷、失落、晦涩。更是在计白当黑,虚空容谷,以少显多上,将意象描绘极其娴熟地展露无遗,最大限度地把空间布白,并巧妙地利用书法和印章的视觉作用相互支撑,共同尽显一个画卷空间上的完美与缺失,完美的是本该完美的气韵,缺失的只是本应缺失的俗物,可谓是物象虽少而纳乾坤,落笔寥寥而毕意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极简到如此之境实在少有,启发观者看到那看不到的,得到那得不到的丰富。或许这就是八大山人给予人超乎想象的境界和体会吧。

鱼石图局部鱼石图局部

《鱼石图》画中一块大石头似乎是悬浮在水中,这也正是水墨的意境,小鱼游戈于水中,你也可以想象成是飞鱼,飞翔在空中,或许正是变鲲之前的小鲲鱼,仔细看去,鱼眼还真是翻白,使劲瞪着观者,不免惊慌一下,好神气的鱼,还好不是食人鱼。鱼的嘴角似笑非笑,仿佛冷眼嘲笑世间,又似对眼前境遇之自嘲。不懂不懂,太深奥。右侧的山石处,花儿已经吐蕊,似乎有希望在升腾,这正表达出一个人的全面,什么情绪都有,什么希望和失望也都有。六月以为可以用“侘寂”来表达这份画中之“美”,同是残缺之美,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美,恰好是朴素、寂静、谦逊、自然的美。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就是这股侘寂之美。

此外,《鱼石图》好像侧重于石的描绘更多些,与鱼的比例可称得是一座山了,如此一种空灵孤寂的境界。景色是宁静的,但这种宁静好像要抽泣,又好像要呐喊,八大山人画中境界甚是神奇。八大山人以自己的人生沧桑而苍凉入画,他用大写意的手法画出他生命的骨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成为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并闪耀着孤独者的光芒。

朱耷(ZhuDa,-约),中国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江西南昌人。擅书画,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他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

=====

一天一幅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