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锐意创新的跨界艺术家,顾群业教授志于道、游于艺,在艺术海洋的多个领域自由遨游,在传统绘画、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策展、评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作品和成果。他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逐渐撑起了自己的艺术之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在近期的“和而不同——石泉拾美”雅集中再次得以印证和彰显。
顾群业教授倡导的“和而不同——石泉拾美”主题书画雅集,是艺术家们集中运用“太湖石”文化意象进行的融合而又跨界的艺术创作与合作范式。这种跨界合作将艺术构思、艺术表达、艺术呈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和”文化是这次雅集的主题,体现了艺术家之间绘画语言的融汇激荡、融合共生。
中国的绘画语言,特别是水墨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当代的中国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创意思维相结合,积极探索当代水墨画的创新之路。
在这次雅集中,顾群业用他的太湖石主题与各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相融合,首先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创新。这次当代艺术展虽在组织形式上采用最传统的雅集方式,却可以理解为一次当代艺术的集体创作。从绘画主题、绘画语言、绘画材料、绘画工具、绘画材质等方面来看,是传统在当下的赓续、嬗变与发展。
顾群业作品的水墨表现与传统的中国绘画模式和心灵寄寓是有所区别的,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和”主题与顾教授的日常状态和创作状态也非常一致。
我与顾群业教授很早就相识,他为人谦和,朋友众多。可以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题完全是顾教授的性格使然。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创作不仅是表达自己,更多的是激发别人”。而在这个“和合共生”的主题里面,其实是体现了艺术家之间绘画语言的融合共生与相互促进。在之前很少有艺术家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合作,创作被认为是非常个体化、个性化的事情。回溯历史长河,宋代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合作作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但合作的作品一般都是人物或者是风景相互穿插的,这种特定的相对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创作非常少见。顾教授将他的太湖石元素与一些设计师的作品相融合,是当下水墨画创作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创作语言,这种创作既是一种跨界的创意语言,也是一种创新的水墨语言,是在绘画的过程中相互解读两位创作者或者多位共同创作者的一种互相“激发”的心绪载体、叙述语汇和水墨语言。
在顾群业教授与李龙潭教授合作的《双清图》中,太湖石的绘画方式以泼墨为主,增加氤氲水气,形成了更为灵动的、虚幻意境的画面效果。李教授运用写意的墨竹与太湖石结合,将画面效果向上提升,在强烈的对比下趋于稳定,且添加了鸟的造型,使画面更为丰富生动。与于平教授合作的作品《山水》,整个画面清幽和谐,国画技法和构图与顾群业的太湖石结合得天衣无缝,使画面具有了古典山水的禅意。《且来岩上住》是顾群业与卢洪祥教授合作的作品,水墨韵味下的山石与茅屋、古树相互穿插,形成了水墨丹青的文人画意境。《小憩》是与陈金梅合作的,吴昌硕式的大猫栖息于太湖石上,从绘画技法到构成元素,融合得无懈可击,大胆的中心式构图使画面更加平稳,闲适的意趣和独特的感受涌上心头。
顾群业教授的艺术语言蕴藉着丰富的变化,根据不同艺术家的独特个性相互融合、交流切磋。既有类似于工笔画的单色水墨融合、传统绘画与当代媒介的融合,还有与综合材料的应用和扩展的艺术创作,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创作境界。
这次雅集是传统绘画与当代思维融合发展的产物,所蕴涵与表达的绘画语言和行为模式是对传统绘画的一个突破,从绘画的语言到对绘画的理解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不只是对水墨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绘画“个人化”的突破。这种创新还体现在绘画过程中的载体和材质,不只是单纯绘制在宣纸上,还包括陶瓷“釉里红”这种工艺的应用,这是对传统材质和技艺的突破。顾群业教授的瓷上绘画作品,其魅力在于对窑变不可控性的控制力。艺术家对釉料变化和烧制技艺了然在心,如有神助。将釉里红这种古老的烧制技艺与太湖石的视觉元素有机结合,笔触像流淌的小溪,使观看者感受到一种空灵剔透的质感,画面生动而有灵性。运用青花技法绘制的太湖石陶瓷瓶,构图饱满、用笔洒脱,将瓶型与太湖石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釉料的发色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面对当下近乎瓶颈的艺术境遇,无数人叩问:当代艺术作品如何有所突破?不妨试谈如是:第一点即是创新,包括水墨语言的创新,构成形式的创新,以及材质工艺的创新。期待顾群业教授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有更多跨界融合,他的作品与数字艺术的融合最多,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广度与深度,还拓宽了他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的宽阔而绵延的道路。
顾群业教授是我尊敬的师长。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曾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无私的指导,支持我沉浸于艺术设计的海洋,感受到设计生活的乐趣,不知疲倦地参与到设计艺术的项目和教学中去。从水墨画的创作来谈,艺术家对水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凝聚着他的文化认知体系,对艺术、对水墨的感受,探究实践经验的表达方式。顾教授在青岛工艺美校学习时,就非常注重装饰绘画与传统美术的融合,美校的一大批老专家都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有很深的研究,传授顾群业绘画基础与图形创意,这种基本功的训练,专业院校艺术氛围的熏陶与兴趣点的培养,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年有幸参与顾群业教授策划的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融·绘”九人视觉艺术对话展》,当时参展的艺术家以青年艺术家为主,将水墨、油画、数字绘画、综合材料等画种汇聚一堂,是名符其实的“融·绘”,将一种当代艺术的展览模式呈现给观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展览。他自年至今策划的《龙记》,以他原创的“龙”的形象为主题,探索新时代的“绘画”形式、持续梳理和探讨“数字绘画”概念,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艺术家运用顾教授的原创符号进行艺术表现和创意,结合个人的绘画技法和理念,共同创作心中的“龙”,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大众。
在艺术创作中,他不断学习古人的绘画语言,临摹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大师的作品,结合自己的创作语境、个人风格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创作中,明确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顾教授所独具的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达成了他所常讲的“激发”的目的。顾群业教授的理念是没有定性的,是思维的自由状态的一种体现。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就是打破规章、打破规范,根据顾教授的所思所想,变换不同的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甚至完全脱离绘画,产生更多的、光怪陆离的、不同于世俗的艺术体验,使观众陶醉在一种自由自在的感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规定和规范。
在顾群业教授的作品中,根据不同的表达主题,相应地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作品是用单一的笔法笔触来表现主题,还有些作品是用非常简洁明快的色调表达观念,有些作品是用丰富变化的线条来传达理念。在这些作品里,运用点线面的结合产生视觉效果,营造出了独特的画面氛围和意境,设计思维和绘画思维相融合,产生了视觉的张力和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在顾教授的作品中,技法是为作品服务的,近乎不留痕迹,自然而然存在于画面中。宋代绘画对顾教授的影响非常大,他在临摹了一些宋代绘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装饰性的构成形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打破了传统的构图范式,给人产生了一种新的联想,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模式。宋代绘画“以神似,非以形似”的书画之风,以及“平淡天真,自然天成”的士大夫精神,宋代写意画中“以画为文”的美学思想都影响着顾群业的绘画创作。
顾群业教授运用太湖石元素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具有中国画的范式和绘画法则,以笔墨宣纸为主题工具,运用泼墨写意或工笔重彩的表现技法,将个人的表达呈现在宣纸上,将中国画的墨色浓淡、点、线、皴法等技法与审美观念、艺术表现紧密结合,既丰富了中国画的形态语言,又融合了当代艺术理念,进而立意于绘画语言的锐意突破与未来发展。
在顾群业教授持续探索的艺术生涯中,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与他在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理解是相关的,从装饰语言到观念艺术又到水墨语言,再到数字艺术、跨界艺术等,他的艺术创作在反复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顾群业教授正是在这种不停切换和融汇中,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艺术中升华自我,不断行走在跨界艺术的前沿。这或许就是顾群业教授倡导的“和而不同——石泉拾美”主题书画雅集,所给予我们的关于艺术创新的深刻感触与深远启迪。
原文刊发于《美术纵横》年总第65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