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基础学习阶段的几个要点问题
李凤翔老师课稿/由刘洁根据语音整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李凤翔。
欢迎大家光临。首先,我们要感谢刘怀勇老师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公益学习平台。在这个瘟疫施虐的冬天,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温暖,让我们能够居家学习。作为老师的学生,我感觉到特别的骄傲、自豪和欣慰。这段时间,刘老师特别的辛苦,为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展开,邀约老师,组成了20多人的导师团队,同时还组建了班委会。班委会同学默默地做着后台工作,把学习群的教学秩序维持的井井有条,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老师和班委各位同学的善举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武汉助力,为中国加油!
刘老师36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学习中国画的理论支撑。前面其他几位老师就中国画的学习创作,讲了一些很全面、很系统的知识。老师让我来上这堂课,今天,我想把这几年跟老师学习中国画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分享给各位同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机缘巧合,年我认识了谢家俊老师。谢家俊老师向我推荐了刘怀勇老师。这一年的十月份,我来到了北京,进入刘怀勇老师的中国画高研班学习。在进高研班之前,我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还是一个空白,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但凭着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执着和热爱,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山水画的探索、学习。
一、书法学习
老师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书法学习,其次是中国画学习。老师为什么先安排书法学习呢?大家都在说书画同源,那么,它们究竟同源在什么地方呢?刘老师的课稿中这样说:源在同一支笔,同一块墨,同一张纸,更同源于一个相同的美学准则,那就是:“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我们学习书法,最为重要的就是认知与把握这些点画之间的形质关系,在本质上正本清源,取法乎上。
功夫在画外。一个不谙熟于书法的人,不可能从真正的意义上理解中国画,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古人说,书者,心画也,以文载道也。如何在一笔之间,在一画之间确立、提升这种标准,是书写的目的。老师常常提醒大家,笔墨的“形、质”关系,中国画的“精气神”,全是从书法来的。刘老师的这段论述,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书法学习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一段时间的书法临摹学习,我确实也体会到了在以往书法学习中没有过的对笔形塑造的认知。老师每每手把手的教学生怎样使腕,怎样调峰,怎样绞转。从老师手把手的教学中,能够体会到书法学习的不同意义。下面是刘老师推荐的碑帖以及笔墨形质解析,可参考学习
二、古画临摹
在不放松书法课程学习的同时,我们逐渐进入了中国画的临摹学习阶段。临摹课老师首先安排的是《芥子园画传》上树、石的临摹。我们带着对书法笔墨形质的理解,深入细致地临摹了《芥子园画传》中的树和石。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我们能画好一棵树,就可以画好一组树,能画好一个石头,就能画好一座山。
完成了树石的临摹,就进入了中国古画临摹学习阶段。临摹古画,不是说所有的古画都好,都值得临,我们要有选择的去临摹。下面是老师推荐的一些适合学习的临本分享给大家。首先是清代弘仁的《松石图》,为什么先临这幅画呢?概括起来说,这幅画有“三清”:气格清,笔墨清还有看得清。笔的形质,墨的参差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取法乎上,正宗正脉。得正法,正脉,正知,正识,正念,正行,正解,正果。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所谓的“八正道”。
之后就是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清代王翚的《溪山红树图》。我个人选择了《溪山红树图》《清卞隐居图》和《庐山高》。《溪山红树图》我临了三遍,默写了一遍。《青卞隐居图》我临摹了两遍,《庐山高》临了一遍,是个六尺。为什么要临这么多遍呢?前面老师已经讲的很多了,但是同学们听了以后不一定能引起注意。我要说的是通过一幅画的多次临摹之后的体会,一幅画每一次的临摹就有每一次的理解和认知。这种临摹学习对我以后的创作确实帮助是很大的。比如在面对大山写生的时候,或者搞创作的时候,画面中有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地方,我脑子里就会浮现这几幅画里面对各种物像的不同的处理手法等等。所以,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古画临摹,就是一种借鉴学习。我们要沉下心来,一天一平尺,或者说哪怕半平尺的去临摹,学习必须仔细、深入、扎实、用心。临摹古画首先要学会读临本,读什么呢?那就是读“笔墨”、读“气韵”、读中国画之“境”、之“写”、之“散”、之“玄虚”、之“形”、之“写意”、之“空白”。然后,再提起笔来画。走马观花、心浮气躁、敷衍了事,大概差不多就行了,稀里糊涂,这样的学习态度,终将使自己一无所成。
从年跟随老师学习中国山水画,到年年底,我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中间用了六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不算短,但是也不是太长。最初两年,我把全部的时间用在了书法学习和临摹古画上,根本没有想参加什么展览,或者说走市场啊什么的。沉下心来,认真细致练习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
三、写生
随着临摹课的深入,逐步开始了写生学习,那年写生去了南太行郭亮村。
老师用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写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纪游。第二阶段:结构塑造。第三阶段:局部塑造,第四阶段:整体塑造。第五阶段就是如何加进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心性,进行意象塑造写生。
常言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记游,就是让我们熟悉山川风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用眼看、用心记。特别是积淀和蒙养自己对太行山的认识。就是说,我们进入的是太行山,那么我们就要对太行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努力积累和提炼山川的精神、物象的形质,发现并印证传统的笔墨语言。发现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物象,美的意蕴。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物质世界里认识太行山。
纪游的同时,我们逐步进入了写生的第二阶段,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不要立体造型,要强调笔墨塑造、线性塑造。
中国画的物象塑造其实包含着两个部分,一个是笔墨结构,一个是物象结构。二者合则神貌俱佳,二者分则貌合神离。太行山这个地方,特别适合画画的人去写生。老师选取一块石头,进行深入细致地结构分析。结构塑造,不要他的黑白灰,也不要皴擦点染,三笔两笔,提按顿挫,下笔有神,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筋气骨肉俱存,从而知道什么是骨法用笔。
我们能够很快进入写生的原因,就是把在临摹中对笔墨的理解,点线形质的理解,皴擦点染的笔法,应用到了具体的物象结构分析中了。
下图为老师对一块石头的结构分析和线性塑造。
在完成了结构塑造之后,就进入了局部写生阶段。选择一组石头,一块儿山体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它的规律,寻找它的结构。以小观大,在局部中发现大山大水的结构共性,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注意把握物象形质的塑造、虚实的塑造、疏密的塑造。
这是老师对局部结构的线性塑造。
占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这是中国画对构图的一个要求。局部塑造,要求画面的完整性,也要注意取舍关系、疏密关系、笔墨与塑造的关系。局部写生的要旨在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用中国画以小观大的理念,举一反三,画山得山,画水得水。
接下来,就进入了整体写生阶段。在结构写生和局部写生的基础上,学会处理前后关系、虚实关系、呼应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阴阳关系以及画面起承转合的大势等等。抓住了大型,就要去粗取精强调笔墨,强调物象形质的把握,形神的把握,既写实又写意,不可过于概念。结构、局部、整体写生都要强调写实性,不要概念化的糊涂乱抹。
整体写生之后,就进入意象写生阶段。随着笔墨塑造能力的把控,就要抓住形质的东西。以精神为主导,高度的概括,夸张取意的变化,画出你心中的大山。太行山,那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这就是精神,这个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写意精神。大家欣赏一下老师的意向写生课稿。
四、创作
随着山水写生学习的进行,我们逐步进入了借鉴创作的阶段。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中国画,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传统,是我们的根脉,我们要想走得远,就必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现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为我用。中国画是“养”出来而非“创”出来、“造”出来的,借鉴学习前人和自己对中国画笔墨、意蕴的理解,再加上个人的学养、修为、才情、是中国画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我于年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展出了两百余幅山水画作品。展览得到刘老师的大力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画展结束,老师和朋友们鼓励我搞大型创作,参加更高一级的展览。年到年,我多次参加甘肃省美协主办的大型展览,成为省美协会员。之后,我又开始尝试创作国展作品。年7月份参加第一次国展,用一年时间,年年底成功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了中美协会员。
下面,就我参加国展的一些作品,以及创作体会分享给大家。
这是入选朝圣敦煌展览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入选国展的作品,题目是《昔日阳光》。这幅作品,以古丝绸之路上非常有名,也非常重要的嘉峪关城楼为主要表现物象,通过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驼队,表现了古丝绸之路的昔日景象。嘉峪关城楼放在画面的左上方,作为画面的主景和画眼,用比较工细的手法表现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城楼,凸显出它的金碧辉煌和雄伟壮观。由右向左而行的驼队,自下而上的一条小路,蜿蜒的小河将人们的视线逐渐引向主景城楼,拉伸提高视野,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既打破了画面中间大面积灰墨色块的沉闷呆板,也使整个画面上下呼应,开合有度,气韵贯通。画面设色上,大胆使用黄色,金黄色与大面积黑、灰色,通过现代绘画的构成形式,运用传统的多层积墨、积色手法,使画面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河西走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宏壮观。
作品《归牧》入选翰墨青州展览。年刘怀勇老师带领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近八十名学员来我们甘肃庆城写生,这幅画是我参考刘老师来庆城写生时拍的一组照片创作完成的。这就是我所生活的土地,我经常行走的小路。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千沟万壑,纵横苍茫,山峦起伏,深厚重。梯田变化多样,土壤褐中带黄,植被变化各异,塬上塬下窑洞民居各有不同。站在空旷无垠的黄土大塬,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条条沟,如何在绘画创作中进行提炼,如何塑造物象,塑造笔墨,怎样收集素材表达创作思想,并把构图技巧合理运用,把要表现的形象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笔墨语言,这都是我要考虑的因素和直面解决的问题。
上面这幅创作虽然完成了。也得到了好多老师的肯定和好评,但是我总感觉到他太写实,有点儿把照片照搬的感觉,我不是太满意。我总想着能够更加意象的表现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
下面这幅画,是我入选“水墨融情海丝梦”展览的作品。这幅画是通过写生,并参考照片创作完成的。这也黄土高原的景象,从小我就梦想着有一条公路能从家门口通过。现在,村村通公路,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原来图片上没有这条公路,画面中这个公路是我加上去的。这幅画,是我情感的真实写照,是我对生于斯、长于斯黄土地的赞歌,是我对生活的赞美。下面的公路与蜿蜒而上的小路,将画面的气息呈“C”字型引向了山顶的耕者,使画面气脉通畅,有开有合。在山势、结构的塑造上,我用我所理解的笔墨,注意了用皴笔的提按顿挫、同时多一些擦笔,使黄土山显得更加厚重、苍茫。
这幅题为《清溪人家》,入选乡风墨韵展览并被主办方收藏。
《家山不寂寞》是我的获奖作品之一,参加了“同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这幅画,是通过游历,写生,照片完成的作品。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山里面的人的生活肯定是不怎么好,也可能过着贫困寂寞的日子。下乡去采风,看到雄浑、苍茫厚重的黄土大山,被这里的生活气息打动。这个山梁上几家人,那个山梁上几家人,住的分散,但是他们的生活显出了欣欣向荣的气象,人们都在积极地建设美化着自己的家园。公路通了,房子新了。目光所及,一个人在山顶上边放牛,边看着手机,山山峁峁上各种电线杆、通讯塔星罗棋布,一条蜿蜿蜒蜒的公路通向大山的深处,我就感叹这个大山里面的人一点都不寂寞啊!他们要看电视、手机,要出山进山绝对没问题。
我被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建设,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景象感动,满怀着激情创作了这幅画。山坳里的庄户人家,放牛人、通信塔、蜿蜒的公路这些元素的运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浓浓生活气息。
这幅画完成的很快,送去参加展览也没想到就得奖了。我最后总结了一下,这个奖主要是出在它有生活。它有我的情感。通过这些入选国展作品,我体会到,画一幅画,首先必须是带着情感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其次决不能把所有物象、笔墨都概念化了。这就是所谓的“应物象形”。好多画家,就犯了概念化的毛病,所有的画都是一样的,提起笔画树,就是概念化的那几棵树,山也就是概念化的那么几笔。但是,大自然中没有一座山是相同的,没有一棵树一样的。
春天,黄土高原色彩最为丰富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走进原野,“庭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杏花是报春的使者,仿佛一夜之间,沟沟畔畔,田间地埂、房前屋后,这里几棵,那里一抹。黄土高原到处都泛出一片片、一簇簇、一团团粉白,展露着春天的清新和灿烂。我特别喜欢这种景象,一直想要描绘出来。于是便创作了中国画《春韵》。这幅作品入选第三届“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双年展。
红杏枝头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人家密集、村庄相连的地方,杏花开得最为热闹、最有规模,把村庄和农舍淹没在一片绯红之中。漫山遍野的杏花洋洋洒洒,粉雕玉琢,在黄褐色的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雅致的风景。杏花掩映处,孩童们嬉戏玩耍,丽人们结伴游玩,农民锄地点种,翻土施肥。放眼望去,到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技法的运用和笔墨的表现上,我大胆的做了一些探索、尝试。画面前景中,密密匝匝的树林大面积泼墨,营造出早春大地蓄势待发,喷薄欲出的勃勃生机。中景的树,运用线条勾勒。远景花树用留白的方法表现。阳光下的花儿,在褐黄色大地的映衬之下渲染出热烈而浪漫的春天气氛。前后景黑白对比强烈,画面和谐统一。这些尝试,得到了师友们的肯定和赞许。老师们鼓励我可以向这个方向再创作。之后,这一类的创作还搞了几幅。其中一幅入选了年13届美展甘肃省选拔展。
《春云出岫》是入选“尚意全国中国画展”并获奖的作品。这幅画,对于山形、云气、树木的结构处理、刻画表现上,都更加的意象化了。画面中的树,尝试了宿墨和新墨相结合的运用方法,出现了蓊郁、苍润的画面效果。山中的物象,多了一些符号化的处理,少了一些结构刻画。画面上不同形质的点、线符号,使画面显得更加的灵动。
此外,我还进行着其他的尝试,泼墨作品中国画《长白深处》入选“神圣长白山”全国中国画展览并被组委会收藏。
画面里树林掩映的村庄。是根据写生稿画上去的,是真实村庄的写照。
在完成了墨稿之后,并未达到我想要的长白景象,所以我又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泼墨。大家看到,从技法来说,上面边上那些涨墨,拉大了画面张力,也增添了我追求的长白静谧幽深山林葱茏。
我们画画,可以尝试各种手法。演一法师、谢家俊等各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讲了各自的创作理念,大家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中国画进行解读与学习。
从年7月份参加国展到年成为中国美协会员。我感觉到跟老师学习的路子是对的,方法是正确的。没有前面的积淀,就没有后面的成绩。
书画同源,在画画的同时进行书法练习是一个画家终身需要做的工作。四分做人、三分习画、两分读书、一分写字、技道双修。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初学写生者,必须忠实于物象的本来面貌,绝不可以随心臆造。
创作要以生活为范本,不可以使画作程式化、概念化,不同的山形水势要用不同笔墨去表现,建筑、人物等物象都要符合地域、时代的特征。
李凤翔,女,甘肃庆城人。高级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庆阳市美协理事,庆城县美协主席。甘肃省及庆阳市优秀指导教师。先后毕业于天水师专、西北师范大学。进修学习于清华大学刘怀勇中国画高研班,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中国山水画研究创作中心。擅长中国花鸟、山水画创作,工写兼得。中国画作品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大展(获最高奖两次),六十余次参加省、市展览,获奖并被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两次获庆阳市委、市政府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及“梦阳文艺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