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治宽文/图

4月4日,重庆市政协举办的第37期“文化月坛”主题讲座,邀请了年画收藏家李炼先生为大家分享了《年画诉求和美好愿望,在千百年华夏文明中传承至今,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门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里的中国故事》。

传统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表达出中国百姓祈福迎祥、驱灾避害的精神

花开富贵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花开富贵》画面正中花瓶中插有绽放的牡丹,两边衬以石榴、寿桃等。花瓶周围则是文人书房常见的物品,如书籍、围棋、画卷、如意、笔筒等物,寓意祈福迎祥。

郁垒神荼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其雕版分为阳版和阴版两种,其中印制人物背景色(红)的阴版刻法为中国独有。郁垒(yùlǜ)、神荼(shēnshū)两位门神的年画多贴于宅院大门,旨在护家卫宅,趋吉避凶。

五子夺莲

图中五个丰腴可爱的儿童,在为夺得莲蓬而戏耍。“五”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意含“多数”之意。“五子夺莲”,是对“五子登科、五福临门”与“连生贵子、连中三元”的高度浓缩,誉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作。

鱼跃龙门

传说中黄河鲤鱼跃过龙门就会化作龙。传统题材的“鱼跃龙门”大都表现的是鲤鱼在龙门前纵身一跃的情景。唯有四川夹江年画里的鲤鱼已跃过龙门,即将羽化成龙。以此比喻逆流而上、奋发图强。

李炼在自己的私人公益年画馆向观众介绍展品

“数百年历史的年画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高龄的年画老艺人,在我拜访后不久就过世了。”收藏年画近20年的李炼,跑遍东西南北,寻访年画原产地及传承人,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这紧迫感正是来自如今年画传承面临的困境。

李炼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重庆市文物保护公益志愿者服务总队副总干事。截至目前,他已先后收集了来自中国传统年画原乡、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近两千件(套)年画原作。艺术风格、制作工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传统年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题材包罗万象,有神像祈福、历史故事、吉祥喜庆、世俗生活等多种类别,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说起年画,李炼侃侃而谈。他介绍,年画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木版套印、人工绘制(全手绘或在墨线版上着色)、半印半绘等。像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以及重庆梁平年画,就是木版套印的典型。而人工手绘的年画,以四川绵竹、山东高密等地为代表。著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至今还保留了部分半印半绘的工艺。“不同的制作方法丰富了年画的视觉效果,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使各地年画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说到年画的收藏过程,李炼说,比起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轻松买到的海量年画,他更喜欢到年画的原乡去收集。“这样既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不同年画产地的文化背景;还能拜访年画传承人,与之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正是如此,他看到了年画艺人的坚守,以及未来自己要走的路。

年12月和今年春节,李炼两次前往广东佛山拜访81岁高龄的冯炳棠老人。冯炳棠是当地唯一能够独立完成木版年画开纸、雕版、套印、描金、开相、写花工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老先生现在基本上不能再制作年画了,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卖一张少一张。而这样的老先生并不是孤例。”

随着对传统年画了解的深入,李炼近年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年画的魅力和内涵。他认为,年画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不但需要展示,更需要解读——题材、人物、情节、寓意……仿佛一串串需要破译的密码,读不懂,走马观花;读懂了,恍然大悟,收获满满。“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不是不喜欢年画,而是不了解其中的信息。了解了,明白了,都会喜欢。”

从年开始,李炼在政府、相关机构、平台的帮助下,已经举办了多场个人年画收藏展和主题分享活动。仅仅是今年元旦春节期间,他就分别在磁器口古镇和曾家岩书院同时举办了两个专题年画展,并把《年画里的中国故事》主题公益讲座开进了书店、图书馆。

“但这些活动都是短期的,规模也很有限。”他希望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场地,系统、全面、持续地展出传统年画。年3月10日,他自办的重庆首家私人公益年画馆——“水滴书屋年画艺术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在李炼的计划中,将按传统年画的不同产地、题材、风格及相关的姊妹艺术进行系列展示。“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观看展览,认识、了解年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对新收藏的年画爱不释手

和文物保护志愿者一起送年画进社区

年5月李炼在苏州桃花坞年画社拜访82岁高龄的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老人于当年12月6日去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