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内圆外方”——镜头里的南宫碑体摄影网络展(一)

用眼睛发现南宫碑书法,用镜头纪录南宫碑历史,用心灵感悟南宫碑文化。自本次南宫碑书协成立十周年摄影网络展征稿活动开始以来,受到广大南宫碑体书法爱好者的好评和积极参与。我们根据来稿先后顺序,整理出第一期网络展,让大家先睹为快!

一、孙中山先生与南宫碑体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是新加坡华人团体,于年8月8日成立,其宗旨为开通民智,推倒满清。孙中山先生用南宫碑体题写社名。

孙中山先生在年用南宫碑体题写“饮和食德”赠予火腿王——浦在廷,以表彰他“以和为人,以德经商”的美德,使宣威火腿从此名声大振,脍炙人口,誉满海内外。

二、书籍封面题写中的南宫碑体

民国时期,林森先生用南宫碑体题写的书名

印在“法币”上的林森头像

林森(年2月17日-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长仁,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早年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曾任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职。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

民国时期的陆军同学录

《中国矿产志》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署名为江宁顾琅、会稽周树人(即鲁迅)。年(光绪三十二年)5月出版。此书封面字体即为南宫碑体。

供稿人:赵富祥

三、丛台公园里的南宫碑体

李松年(-),字鹤亭,以字行世。冀南著名书画家。其书法师于清末书法泰斗张裕钊的入室弟子王洪钧先生。邯郸赵武灵丛台上"武灵丛台"题名碑和"夫妻南北兄妹沾襟"门额琉璃镌刻为其所书丹。年《河北画报》创刊号及年《河北画报》第二期刊有其国画作品。其性旷夷,善谈论笑谑,风鉴澄爽,神情俊迈。年《民间传奇故事》杂志刊有《书画家李鹤亭的传说》一文。其弟子甚众,为冀南书法群体的中坚力量。

武灵丛台拓片

“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原为朱红色

李守诚先生寒冬中直接在青石上书写“丛台简介”碑

李守诚,年生于河北大名,字明善,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贡献奖”。是当代南宫碑书法流派巨擘和张裕钊后集大成者,所创非遗李氏南宫碑体“顿豁陈目,别开新境,气象雄深,浑涵宕逸”,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版有《李守诚书法作品集》《李守诚书法选》等。

一九八九年石碑落成时的丛台旧貌

“丛台简介”碑文

(以上图片由李喜泰先生提供)

视频制作:王露

四、乡村里的南宫碑体

张岩嵛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10公里,紧邻邯武快速路与青兰高速,隶属邯郸市复兴区户村镇,是一座环境优美典型的北方村落。

年,为提升村庄形象,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村委会在村口处修建了村牌坊和活动中心,并特邀南宫碑书坛泰斗、著名书法家李守诚先生题写了“张岩嵛村”与“张岩嵛村文化活动中心”南宫碑书体匾额,为这个美丽的村落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深受村民的喜爱。

年初,因高速公路建设改造,村牌坊与村活动中心不得不进行拆除,现已不复存在。

供稿人:张超

附:

书画家李鹤亭的传说

李鹤亭是邯郸市有名的书法、国画、篆刻艺术家。他是大名城里人,生于一九〇四年,逝于一九七六年,一生清贫,酷爱书法、国画、篆刻,造诣极深。他的传说故事很多,至今还在流传着。

剪眉毛

李鹤亭先生年轻的时候,长得是天庭饱满,地颏方圆,一双有精神的大眼睛,特别是那两道浓黑的眉毛,更显得气度不凡。人们都说这是大福大贵的长相。可李鹤亭家里穷得叮当响,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总是紧皱眉头,一天到晚发愁吃穿。一天,李鹤亭在家里拿起一把剪子,对着镜子,剪开了眉毛。正在这时候,一位亲戚来了,见了忙问:“你绞眉毛咋哩?”李鹤亭说:“唉,有啥法呢,你没见我整天稠(愁)眉不展吗?把眉毛绞稀点,大概就不发愁(稠)了!”

李鹤亭的祭灶诗

俗话说:“糖瓜集到二十三,离年下还有整八天。”到了腊月二十三,各家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还买来糖瓜,准备黄昏送灶王爷上天哩。那时候,李鹤亭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甭说办年货,连几个糖瓜也买不起。黄昏祭灶时,他在灶王爷神像马子前摆上一碗凉水,一棵葱,嘴里小声念道:

一碗凉水一棵葱,敬送您老上天宫。您老言对他老讲,就说今年我不中。

然后把灶神马子揭下来烧了,送他上天。

第二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家里更穷,连一棵葱也没了。他干脆光摆了一碗凉水,嘴里小声念道:

一碗凉水没有葱,敬送您老上天宫。您老言对他老讲,就说我今年要哗通!

先生临《重修南宫县学记》

血染砖头

李鹤亭刻章制印是一手绝活。他刻字不用在章料上写好“翻字”,只在章料上抹上黑墨,然后直接奏刀,刻出的字无论是阴、阳、篆隶,楷书,都叫人佩服。

年轻时,李鹤亭就认为先写好字再刻不是真本事,他决心练一手不写字就刻字的本事。他找来一块石头,磨平一面,抹上黑墨,拿刀就刻,刻完磨平,抹上墨再刻。一年过去了,这块石头薄得不能刻了,他就找几块砖,刻了磨,磨了刻,手上打起血泡,还是刻。血顺着手流到砖头上,这时,他高兴地说:“血把砖染红了,省得我磨黑墨了。”拿起刀就在血迹上刻起来。他刻过的砖头能打起一堵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炼了一手篆刻硬功。

卖对联

有一年,腊月二十几,李鹤亭到离大名城五十多里的一个小镇上办点事,他在集市上看见一伙人还围着一个卖对联的,就走过去看。那个卖对联的人对大伙说:“快年下啦,买副对联吧,这可是大名城里的有名写家李鹤亭写的。”李鹤亭一听,很不对劲儿,心想:这个人咋这样呢,打着我的名字倒没啥,可这字写的实在太……我得给他说一声。等买家少了,李鹤亭问:“你认识李鹤亭?”那个卖对联的人说:“咋不认识呢,老伙计啦。”李鹤亭说:“别说了,我就是李鹤亭。”那人一听,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李鹤亭对那人说:“你卖对联我管不着,可别再提我的名字了。”

先生诗词手稿

看物写字

邯郸市丛台公园的丛台上面有一通石碑,上有四个大字:武灵丛台。丛台顶台上头圆门里首还有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这些字都是李鹤亭先生在六十年代初书写的。

据说,在写“武灵丛台”这几个字的前些天,李鹤亭每天早早就起来,到公园去。他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看丛台,然后就走到丛台跟起,围着丛台转,上下仔细看。他一连看了七天,这才砚墨、铺纸,一口气写下“武灵丛台”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刻在石碑上,立在丛台上面,游人看了,没有一个不叫好的。都说这四个字给古丛台增添了光彩。当时有一位姓刘的书法家,来到邯郸丛台公园看了这四个字后,专程找到李鹤亭先生,说:“你写的武灵丛台四个字就和这古丛台一样,古朴大方,真是太妙了。你是咋着写出来的?”李鹤亭先生见来人是同行,又很诚恳,就对他说:“在古建筑上写字和一般写字不大一样,写出的字要和建筑物相协调。如果不是这样,随心去写,写出的字放在上面,就会把建筑物‘压塌’。写这几个字前,我整整看了七天丛台,把它的样子记在了脑子里,写出的字就和丛台本身一样了。”姓刘的人听了这些话,连连给李鹤亭先生作揖:“妙语妙理,你收下我这个弟子吧?”

李鹤亭先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在写“夫妻南北,兄妹沾襟”这八个字之前,就闭目回想“二度梅”这出戏中陈杏元与梅良玉在耸台上话别的情节,在最受感动的时候,他马上铺纸,提笔写成。再看写成后的这几个字吧,整个“二度梅”剧情都溶在这八个字上面了。不少游人看了这八个字连连叫绝。

李鹤亭先生无论写啥字都是一遍写成,只有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写墓碑时,十遍八遍写不成。五十年代,陵园有六块烈士墓碑是请李鹤亭先生写的。当时,他一听是为烈士写墓碑,一心想写好,可是手一提毛笔就颤抖,咋着也写不成。停停再写吧,眼泪又一个劲儿流,看不清,写不好。李鹤亭先生一连写了十多遍,才算写好。写完字后,他写了一首诗:“烈士为民流血,我为烈士流泪。手握毛笔打颤,写罢墓碑心碎。”许多人看了李鹤亭先生写的墓碑说:“带着感情写字,字字写得有情。”

四扇屏

早时候,大名城里有一个姓赵的人,穷得揭不开锅,冬天屋里没柴禾,夏天连把扇子也买不起。可他就是爱看山水画。人都叫他“赵看”。

赵看请李鹤亭画了春夏秋冬四扇屏山水画,他当成宝贝。一年冬天特别冷,赵看家又没火,冻得呛不住,也没办法,爽利看画吧。他把李鹤亭画的四扇屏拿出来细看,“春”这幅画上画的是,暖和的春风,吹过一片湖面,湖水起了一层层小波浪,各种花草树木点缀着山野,红的桃花,绿的树,青的山,山脚下还有骑马的人,湖上有人划船,看着看着,他身上觉得有了暖气,赵看接着又看“夏”这幅画,上面画的是,远地方有十几个山头,有高有低,山上有树,山边还挂着飞泉,河边有十几棵大树,枝稠叶密,水边有村子,有亭台。赵看这时觉得身上暖和起来。他心想:鹤亭的画真神呀,还能挡冷呢!他把“夏”这幅挂在墙上,进屋就看,身上也不觉得冷了,就这样看了一冬天。到了伏天,他又把“冬”这幅画挂起来,画上是一座大雪山,一片寒林,冰天雪地十分安静肃穆,在空旷的天地里,只有一个渔翁坐在船上垂钓。赵看身上觉得凉快起来。他逢人就说:“李鹤亭的画是宝贝,又挡寒又解热。”

先生墨迹

传家宝

大名万堤有一个姓范的人家,祖辈行医。这家的范先生还挺好收藏名人字画和古玩。不知道他通过啥法,得到李鹤亭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日高花射影,下联是:风软水生痕,落款是:李鹤亭,还盖有印章。这幅对是用南宫碑书体写的。范先生最喜欢这幅对联。六三年下大雨,屋里遍漏,范先生怕把这对联漏坏,专门把一个箱子里的衣裳拿出来,把字放在里面,上面盖了三层油布。“文化大革命”开始,范先生听说要抄家,他赶紧把这幅字藏在屋顶的房梁上。结果,其他的东西被抄走了,这幅字没有被抄走。范先生听说第二次来抄家,他就把这幅字送到一个远村的亲戚家藏起来。谁知道,这个亲戚家也被抄了家,这幅对联被造反派抄走了。“造反派”一看是李鹤亭写的字,就争着要,差点给夺坏,一个“造反派”头头说:“都别争了,轮着挂,先挂我家。”“四人帮”被打倒后,又落实政策,说是抄的东西要归还原主。范先生首先向管事的人追要李鹤亭的字。后来,在一个原是“造反派”的家里找到这幅字,这个人对范先生说:“我出高价把这字买下行不?”范先生说:“你就是给我金子也不行。”范先生通过管事的人把字要回来后对家里人说:“鹤亭的字大难不毁,现在又到了我手里,就当‘传家宝’吧。”

前几年,范先生有病,卧床不起,临死前对家人说:“我最喜欢李鹤亭的字。把鹤亭的那副字拿来。”家里人急忙递给他,范先生又对在场的外孙说:“我外孙平时好写,这字就送给你,你要好好学习,把鹤亭先生的字保存好。”

李鹤亭写的那副对联,现在还由范先生的外孙保存着。一般还不叫外人看哩。

笔冢

李鹤亭早年练习写毛笔字,画山水画下了很大的功夫,用坏了许多毛笔,有掉笔头的,有的笔杆裂了,有的笔头活落了。李鹤亭不舍得把它们扔掉,就把这些坏了的毛笔捆成一把一把的,装在纸盒里,埋在院子当中的一棵枣树下,在一块小木板上写上“笔墓”两个字,插在树下。李鹤亭还编了个顺口溜:“毛笔坏了我心疼,给它堆个小笔冢。毛笔为我出过力,我和笔有手足情。”

刊发自《民间传奇故事》(陕西旅游出版社)

来源:南宫碑书协邯郸文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