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画震惊中国画坛

它刻画出中国农民的经典形象

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没有华丽的色彩

也没有宏大的场景

但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腻丰泽

探访油画《父亲》创作地

6月27日平昌双城村获《巴中日报》聚焦

艺术为媒重塑山乡之美

你在老院子里看过画展吗?你听说过把猪圈改造成咖啡馆吗?你住过墙里墙外相差百年的吊脚楼民宿吗?你体验过编草鞋、打石头的传统手艺吗?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又有些心向往之的体验

即将在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实现

作为著名油画《父亲》原型的故里,为更好发挥《父亲》文化品牌作用,平昌县多方问计寻策,在得到油画《父亲》作者罗中立先生的支持后,决定主打“乡愁牌”,聚焦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留住乡愁记忆。

▲春风小学附近正在升级改造的老屋

去年底,平昌县正式启动“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在不改变原来风貌的基础上,用艺术开道,在罗中立先生曾居住、写生、创作的邓家大院里打造乡村记忆馆、乡土技艺农创馆、乡愁艺宿,建设乡村文化体验区;以闲置的春风小学为阵地,配套改造周围的农房,设计乡村会客厅、乡村院落式民宿酒店、巴山特色美食美茶,规划成乡村旅游度假区,最终将双城村打造成集民宿、艺术、民俗、美食、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

艺术扮靓乡村双城村正在美丽蝶变

邂逅艺术,重拾乡土文化自信。

“双城村的艺术化改造,得到了罗中立先生大力支持。设计图纸定稿前,我们多次与罗中立先生的团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最终才开始施工。”驷马镇人大主席李刚介绍。

5月26日,由春风小学旧址改造的乡村会客厅雏形初现。刚吃过午饭,村民冉黎明拿起手锤和錾子,继续在大石头上錾刻出各式各样的立体花纹。

从农历去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冉黎明便在工地上上班,每天能挣元。冉黎明是村上的石匠,靠着这门传统手艺,他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在城里买了房子,“如今社会进步快,看得起我们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听说做完这个项目,以后要把我们这些老石匠的技艺通过视频展示给游客,心里还有些自豪。”

“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启动后,冉黎明的手艺再次被提起。“我们的初衷就是让来双城村的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所以设计团队在建筑中会用到一些传统技艺做出来的产品。”李刚介绍,村上的打石匠很多,在他们的一锤一錾间,把乡愁刻在了石头上,也把生活的变化刻在了心里。

▲航拍改造中的邓家大院

邂逅艺术,重点不在艺术,而是重拾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我们村历史悠久,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油画《父亲》原型人物故里,也是纪录片《山里的日子》取景地。”双城村党支部书记周银平介绍,村子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艺术改造,不仅让村落更加漂亮,同时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小时候,一头牛、一张犁、一件蓑衣、一顶斗笠,就是父亲的装备和家当。随着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些传统农具逐渐淡出视线。未来,在双城村的乡村记忆馆,不仅有一大批农具再现,也会通过视频、图片和现场演绎等方式,把传统手艺展现出来。”李刚介绍。

依托油画《父亲》的名气,双城村正通过现代艺术元素的融入,重现渐行渐远的农村传统文化遗存,一大批传统手工艺得以逐渐恢复。

“我是个灶匠,用传统手艺打出的土灶经久耐烧,煮出来的柴火饭是电器化灶具代替不了的,双城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灶都是我打的。想到以后游客都能尝到地道的柴火饭,我觉得这门手艺值得传承。”村民邓开平说。

迈入耄耋之年的邓开地是十里八乡响当当的木工,修房造屋,做家具、拌桶、犁头、寿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一辈子和‘艺’结缘,用‘艺’服务一方人,用‘艺’养活一家人。”邓开地说,原本还可惜一身手艺无人继承,如今通过艺术的再现,未来能展示给八方游客,也算是圆了梦。

就地取材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一路走,一路看。

“这座农房原本是村民冉曙光的老屋,和春风小学毗邻,在统一规划打造后,即将变成游客中心。”李刚介绍,“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就地取材。通过华侨城公司“沉浸式”调研后,了解村庄的历史、风貌和地理地质条件。他们决定按照村庄的原始肌理设计改造方案,尽量使用本地素材,追求原汁原味。

于是,闲置十多年的春风小学又遇春风,经过一番打造后,一楼规划为游客接待、村庄特色农副产品售卖、党史党建及村庄旅游合作社股权结构展示等功能,二楼规划为村庄旅游合作社办公区。

▲改造中的邓家大院

《父亲》原型邓开选居住的邓家大院改造为乡村记忆馆,按照修旧如旧设计手法,作为巴山民居的建造历史原型进行保留,室内设计上体现乡村乡土感,内部功能作为油画《父亲》创作手稿及创作历程的展览空间、乡土艺术展示空间、大巴山区农人精神展示空间。

可看还可以住,在乡愁艺术设计上,项目保留农村老屋的建筑肌理及空间结构,打造为原汁原味的乡村民宿,让游客住得下来,感受得到乡愁。“栋栋风格不同,间间房屋有设计。”李刚说,从外观上看,都是有百年历史的川东北民居,走进房屋里,中央空调、地暖、汤池等现代化装修一应俱全,做到建筑外观乡土古朴、室内时尚舒适。

“盘活农村的老屋,不仅在改造成本上花费更多,在功能设计上也更考功夫。”李刚说,双城村传统的农房大多都有猪圈,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空间,猪圈被改造成休闲区。

“外面看是猪圈的模样,里面看装修得干净又时尚。”村民冉林华高兴地说,自家猪圈已经被装修成汤池,邻居王正勇家的猪圈挂上牌子,赫然变成咖啡馆,他一高兴发了条抖音视频,点赞量还不少。

在邓家大院施工现场,村民何春兰正在将砍回来的歪脖子树做成挂衣架,“原来这些歪脖子树都是砍回来烧火,现在按照设计人员的图纸,去掉树皮,打磨光滑,涂上漆,就变成民宿里的衣架,他们真是有想法。”何春兰感慨道。

农旅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艺术振兴乡村,更要激活村庄产业振兴,让老百姓富起来。

在双城村,“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兴起,也带来了村庄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航拍视角下的双城村

“等到项目竣工后,村上的游客必定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在项目中规划了农作物种植区,游客既可以品尝绿色无污染的瓜果蔬菜,也能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李刚说。

除了规划农作物种植区,项目还规划村庄特色农副产品售卖区,鼓励村民把家里的红薯、干笋、土鸡土鸭等土特产品拿出来售卖,增加村民的收入。

不仅如此,融入艺术,村里的主题观光休闲农业也赶上了好时机。村民周述勇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回村流转土地30余亩,种植数千株樱花树,“我们村离驷马水乡景区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今年3月花开的时候不少游客来拍照打卡,等到村里项目完工后,我们这儿人气将更加旺盛。”

离樱花园不远,一座高高的山梁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蚕桑产业园,夏日炙热的阳光下,娇嫩的桑叶被晒得发烫,桑树下套种的大豆开出一朵朵小花。

“依托‘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我们村建起精粮复合产业园、桃花观赏园和食品加工企业,打造三产融合示范片。”周银平说。

产业日渐兴旺,村民干事创业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我们两口子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了,今年留在村里,准备开小超市。”何春兰说。

“我们家的老房子已经变成民宿,镇上说以后要组织我们参加技能培训,可以去民宿里当服务员,家门口挣个养老钱,我们很期待。”村民王正知说。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监制:李帜编审:何帆

责编:戴珊梓编辑:罗天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