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画石 >> 国画石介绍 >> 窗花里的新年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这样的童谣被一代代的孩子传唱着,说的是年俗也是祝福。“花花”就是窗花。在冬季呵气成霜的日子里,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人们会把各式各样喜庆的窗花贴在窗棂上,红红的窗花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

从南到北红纸上的五彩生活

不论是什么年代,不论富裕或贫穷,中国人的新年总会将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而那明亮的窗户上,也定要贴上火红的窗花,那是吉祥,是日子,是最朴素的期待,节日的气氛会被这窗花渲染得浓郁,吉祥的祝福会被这窗花映衬得美丽,最初的年味会被这窗花一遍遍讲述。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贴窗花是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年俗。一纸小小的窗花,浸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在陕西,剪纸是遍地开花的大众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剪纸,就是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将纸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花等等,既美观又富情趣,深受大家喜爱。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民俗学专家认为,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镂空艺术,不过那时使用的原料比较奢侈,是皮帛一类的物品。东汉时期造纸术出现后,纸张逐渐被普及运用,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剪纸并得到发展。这种根植于大众的传统民间艺术,融古代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形态多样的剪纸。一张张红纸在民间艺人的巧手中经过折叠剪裁,顷刻间造就出一幅幅灵动吉祥的镂空图案。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窗花通过对传统吉祥图形和符号的运用,画面整体疏密得当,极好地体现了大众追求完美和圆满的心理,给人以极美的视觉享受,深受大众的喜爱。在陕北,窑洞门上装饰着大团花,窗上装饰烟格子,这一带的剪纸线条有力,剪纹流利奔放。关中地区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风格别致。陕南的剪纸同是曲线多,图案装饰多采用植物纹样。专家们称陕西剪纸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

窗花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图案中以各种动物的形象代表着多种寓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燕子的形象寓意着比翼双飞,石榴籽寓意着子孙满堂等等,讨一个吉利的兆头,总之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寓意吉祥的题材为主。还有一种过年贴的窗花内容稍微复杂一些,主要取材于《白蛇传》《西游记》等的戏剧人物、故事情节。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告诉记者,在各种各样的剪纸中,窗花的角色比较特殊,它曾是过年的一个“标配”。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题材容纳范围很广泛,以欢乐祥和的图案为主。人们期待贴上窗花以后,能给家庭带来好兆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窗花是年俗里不能或缺的重要元素。

家住西安冶金机械厂家属区的王师傅说,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但过年时年味浓浓的,家家贴窗花、贴春联、点灯笼、放鞭炮,都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家里贴上红红的窗花、春联,顿时就有了年的气氛,有了年的红火和喜庆。至今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总忘不了那红红的窗花,如同一张张定格的照片刻印在脑海中。

年过六旬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儿时经常看到母亲和姥姥剪窗花,过年时还要贴窗花,窗花对她来说凝结着儿时美好的记忆。

鼠咬天开窗花讲述的动人故事

“苍松随岁古,子鼠与年新。”鼠年马上就要到来了,小小老鼠何以能在十二生肖中排位居首,它在民俗艺术中的一系列形象又有何寓意?1月16日,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年俗与非遗技艺”系列分享与体验课程在陕西省图书馆举行,民俗文化学者左其诚为大家娓娓道来:“古时民间有‘鼠咬天开’的传说。天地之初,混沌未开,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产生阴阳。老鼠因此成为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子鼠是阴极的象征,出现在腊月至正月,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说:“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在中国的年节民俗艺术中,“鼠”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随处可见。作为十二生肖之首,鼠被赋予了聪明、富足、象征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子鼠开天、鼠兆丰年、瑞鼠吐宝等是对鼠的赞美。在陕北就有“鼠咬天开”的剪纸。“鼠咬天开”即为上下两个合碗间,小老鼠露出头来,俏皮机灵可爱。合碗则象征天地,阴阳交合,宇宙遂成。

左其诚还为大家现场展示了一种更为常见的题材——“老鼠嫁女”(又称“老鼠娶亲”)的剪纸。不管南方北方,一到春节,小老鼠们吹吹打打娶亲嫁女的剪纸就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墙上窗上。左其诚说:“老鼠的繁殖力很强,‘老鼠嫁女’题材的剪纸、年画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有着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除了“老鼠嫁女”,与鼠有关的剪纸题材还有“老鼠吃麦穗”“老鼠吃葡萄”“老鼠吃金瓜”等内容。麦穗、葡萄、南瓜皆为多籽,以此寓意人类繁衍不断,子孙满堂。

岁月流转,原生态的年节民俗鼠文化逐渐演变发展为祈求福、禄、寿、禧、财的吉祥文化。

文化符号活态传承的古老艺术

优秀的民俗艺术,如久酿的陈酒,历久弥香;如散落在沙中的金子,恒久发光。在新时代,民俗艺术以其迷人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

如今,窗花作为剪纸艺术的一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其魅力所着迷。从娃娃到年轻人再到老年人,不少人与其结缘,成为剪纸爱好者。1月18日,一堂剪纸课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老师现场进行剪纸教学,孩子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剪纸。看到一张张红纸变成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孩子们乐开了怀。生动有趣的剪纸课令孩子们受益匪浅,家长们也深感不虚此行,认为这是春节前最合时宜的亲子活动,十分有意义。

据了解,西安市每年各类的公益培训班都会开设剪纸等课程,让市民走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体验剪纸的过程与乐趣,学习中国传统技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许多剪纸艺人更是肩负起传承重任,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青少年传授这项技艺,让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技艺,更加热爱祖国的民间艺术。

时代在变化,剪纸艺术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的题材和技艺也愈加丰富并进行着创新。如今的剪纸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特色,打破了花、鸟、鱼等传统题材的限制,多贴近生活写实。

左其诚是一位民俗文化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剪纸艺术家。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在剪纸中对内容元素和形式进行了创新,将唐诗等文化符号加进剪纸中,创作了《丝路情》《西安十三品》等作品。左其诚说,《西安十三品》的灵感来源于西安的十三个区县,每一个区县都有代表西安的文化符号,每一幅作品都有典故和出处。比如作品《泾渭分明》代表高陵区源于泾渭二水汇聚于高陵形成泾渭分明的奇观,作品《商鞅变法》的构思源于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故都栎阳城遗址位于阎良等。“未来,剪纸这门传统艺术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左其诚充满信心地说。

留住年俗之美

快过年了,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提着个笼笼上京了,去干啥?原来,他是应央视《生活圈》栏目之邀,参与制作《中国年味地图》除夕特别节目,讲述西安的中国年。

人们不禁好奇地问,王智笼笼里都有些啥宝贝?这里先给大家提前揭秘:这个笼笼是关中礼馍笼,里面装着生肖鼠灯、祭灶的星星灯、生肖拉线玩具地老鼠、火葫芦长命富贵灯、泥叫叫、姓娃哨、老虎枕、蒲城年画老鼠嫁女、门神、凤翔年画、剪纸等等,可谓笼笼虽小,内里大有乾坤,各类民俗耍货琳琅满目。王智说,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振兴,人们也在一点一滴感受着、寻找着,年味的元素也一点一滴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对非遗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奇葩正绽放出越来越璀璨的光彩,并吸引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