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一日常行为在年对我们而言更加重要且特殊。疫情到来,隔离的状态把人推向了书,对新状态、新问题、新混乱的未知和惶恐把人推向了书,对在动荡剧变之下心中一分安宁和一分希望的渴求,也同样把人推向了书。
在这样一个仿佛正变得陌生的世界里,书成为了我们认识外界生活和内部自我的一条小径,我们或是独自一人,或者与友人一道走在上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悟、共鸣和开解。那些文学里的他者和历史中的往昔,仿佛因这一场危机而变得与今天的你我息息相关,休戚与共。阅读反过来让我们更理解自己的生活,通过阅读,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经历的、所面对的、所错失的、所期盼的。
对于界面文化的各位同仁来说,也是特殊的一年。我们的团队始终保持着较小的规模,竭尽所能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与大家一同阅读更丰富的书,探讨更多元的话题。界面文化编辑部私人书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年,四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感谢读者朋友们多年以来的支持与喜爱,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喜爱的书。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编辑部书单是年界面文化年终盘点系列的第一篇。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与大家一同从逝者、性别、劳动、教育、国际思想界及文学界等角度回首过去的一年,篇篇力作,敬请期待。
重点推荐
(排名不分先后)
1、《照护》
[美]凯博文著姚灏译中信出版社年11月有一句意第续古语说,“生活就是与人同在。”人的境遇出现在人与人之间。我们不仅在健康的、富足的、清醒的时候与人同在,在萎靡、受苦、患病甚至失智之时依然处在一段段与人的关系之中。只不过,我们在前者的情境中是关爱他人的人,而当不幸降临,便成为了被照护的人。
精神病学家、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照护”(care)的意义。从初做医生时通过谈话安抚重度烧伤的7岁女孩忍受清创的巨大痛苦,到连续十年照料被阿尔兹海默症日复一日带向失能和衰弱深处的爱妻,他反思着照护对照护者和被照护者分别意味着什么(照护是一种道义互惠关系,一种捍卫道德承诺的存在性行动)、照护缺乏所暴露的医疗体系的缺憾(医疗不再关心使人患病的社会因素与生活困境,以表格和技术为主导的临床实践正日益将患者物化),以及家庭照护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支撑人性尊严,理解多元现实,以照护对抗分裂与破坏)。对于普通人来说,凯博文照顾妻子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除了亲情捆缚、彼此歉疚、互相消磨,这样漫长而苦痛的照护关系中还有其他可能,比如片刻的快乐、言语的激励以及深情的召唤。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在这样一个全世界暴露于脆弱无助之中,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照护病患,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参与进对他者的照护之中时,我们在生死交界的恐惧与痛苦间最终发现,人与人的联结是我们唯一可依存之物。照护指向的不仅仅是挽救,是善终,是陪伴,也是人之为人的希望所在。(推荐人黄月)
2、《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著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年9月这是一本幻想之书,将它选为年度重点推荐,是因为它滋养了我日益干涸的想象。小说集中收录的多篇小说都有着类似的主题,主人公沉迷在某种技艺中,达到了与天地共通的忘我无我境界,一些细节书写得是如此优美(比如对对联的人,在对联完整之时,会听见凤凰的鸣叫,同时天降清霜),以至于故事真正的走向不再重要。这种写法被作者称为“技近于道”,这种主题其实并不新鲜,汪曾祺、阿城笔下都有类似的故事,然而作者确实有能力将读者卷入他编织的环境之中,感受到一种快被遗忘的玄妙味道。一个人可以山居裁云或是寻访古寺,可以研究海洋古生物学以及更多漫无边际的知识,可以掉入任何想要掉入的洞穴中,“荒废”一生。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想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但这还是以“知”为生命的目的,小说写出了比“知”更开阔的、那种以一门技艺的领悟通向世间万物的感受。
从小说集里,还读到了纯真与童趣,年轻的作者,保存着对精灵宝可梦的热爱,对一代人来说,正因为宝可梦确实伴随我们度过了童年,我们才知道宝可梦作为作为文学意象或许比任何东西都真实。比卡丘开口说,比卡比卡,妙蛙种子说种子种子(可以将它解读成你想要的所有意思),这难道不比装作老成继承道统要有趣得多吗?《夜晚的潜水艇》的趣味是独特的,与他相似的作品,我想到的不是中国当代大陆的作品,而是台湾作家吴明益的《天桥上的魔术师》、村上春树的《天天移动的肾形石》还有小川洋子的《米娜的行进》。(推荐人董子琪)
3、《西中有东》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美]包华石主讲王金凤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月读完全书,一个直觉反应是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过“朴实”,称之为《论欧洲中心主义的破产》也毫不为过。“欧洲中心主义”指的是将西方(主要是西欧)作为现代性和现代价值观唯一尺度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对,世界其他地区均为西方的“他者”与其文化与制度优越性的衬托物。近几十年来,西方汉学界已经出现了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主张拥抱文化多元性的范式转向。
美国汉学家、艺术史家包华石(MartinPowers)所著的《西中有东》从意识形态的最核心领域——政治思想——给予欧洲中心主义致命一击。他梳理了前工业化时代中西文字与视觉文本指出,诸如将平等、理性与事实作为判断标准,人民的幸福是执政者的目标,贤能才干对抗偏袒徇私,民意的自由反馈这些我们现如今视作西方核心价值之基础原则的主题实际上源自中国,迟至18世纪晚期,欧洲人对上述概念都很陌生。中国的政治理念通过中国典籍和政治文本(比如奏章)的译介或游历过中国的欧洲人所写的第一手资料在欧洲思想家之间广泛传播、讨论、激辩,并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
今年我和包华石讨论了欧洲中心论的谬误以及当下中美关系可能会对美国汉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学者只能用事实和逻辑做出回应,中国研究者的责任是让公众意识到“中国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怪物,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它既有自己的错误,也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包华石对西方学术界被意识形态裹挟的批评,对我们也有启示意义。(推荐人林子人)
4、《诗歌手册》
[美]玛丽·奥利弗著倪志娟译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9月今年,不少国外的诗歌鉴赏指南被译介到中国,例如德国学者汉斯-狄特·格尔费特的《什么算是一首好诗》、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妮·伯特的《别去读诗》等。这些著作旨在告诉读者,诗歌并非难以捉摸之物,也不仅关乎灵感与天赋。无论是写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理解诗歌的门道。
在这类教学指南中,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的《诗歌手册》最令我信服。她是美国当代最广为人知的诗人之一,曾在多所院校任教,主讲诗歌创作课程。在书中,奥利弗以自身六十年的创作经验,从声音、意象、诗行、节奏等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切入,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她还选取了数篇英语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作,逐一细读,教导初学写作者应当如何锤炼技艺,如何建立写作的纪律。
许多英文诗歌由于翻译而被削弱的妙处,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诗歌的双语对照、精心的编排,以及细致入微的标注,使得整本书更易读、易懂,消解了部分中文读者对英语诗歌的阅读障碍。奥利弗针对英语诗歌提出的判断和解析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中文写作者,如她所言,写诗就如同心灵与通过学习掌握的、有意识的技巧之间发生的一场可能的恋爱。这本创作指南提供的便是对各种技术才能的选择权。(推荐人陈佳靖)
5、《“民主”与“爱国”》
[日]小熊英二著黄大慧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从战争与原子弹爆炸中活着回来的思想家丸山真男看到,日本战前的爱国主义产生的是把选择全部交给权威的忠实仆从,而不是承担政治责任的近代公民。所以,他从“我们日本人没有完全发挥出潜力”这句话来倡导民主,把民主和“真正的爱国”结合在一起。本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