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爱画兰竹石的县令,人们都说他怪,到底“怪”在哪里呢?

说起郑燮,可能有人不知道。可是提起郑板桥,天下能有谁人不知呢?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一生只爱画竹、兰、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世人对他的评价极高。他在读书上也颇有成就,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十年进士,后来还在山东做了县令,在职期间政绩显赫。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县令画家,有趣的是,他做县令的时候,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透着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老年时,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又回到扬州卖字画,这时他的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想要求他画的人特别多,因此他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平生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即使出高价,他也不想加以理会,不愿作画。他作画时,如果高兴时就马上动笔,倘若不高兴时,兴许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也难为当时的世俗所理解。今天看来,这也许只是画家本身的一种节操罢了,并谈不上“怪”。

郑板桥出身书香门第,后来高中举人,然后开始为官之路。他的一生经历坎坷,经历极其丰富。他为官期间怀有一种“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致使他政绩显赫,老百姓都非常爱戴他,但也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被贬官。他饱尝人生百态,酸甜苦辣,这些感悟他都注入在他的作品中,他每画必提以诗,他的题画诗已经到了合二为一的境界,两者相互映衬,诗中有画,画中又有诗,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中不由得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郑板桥的竹子最为著名,成为后来世人摹习的典范,古往今来,很少有很能超越他。他画竹的特点是清瘦苍劲,眼中之竹为实景,心中之竹为虚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炼形成自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理论。“眼中之竹”为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这套著名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是如此,通常画面中两者结合,画中竹子俏然挺拔,高风亮节,坚贞正直,他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他画面中的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