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潼关税村年发现了一座高等级隋墓,出土一具体量巨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的画像石棺。
本文以该石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古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南北互动、中西交通格局中,通过对其视觉传统的追溯及与宫廷匠作关系的讨论,借以揭示隋代墓葬视觉文化的具体面貌和成就。通过列举宇文恺、何稠、阎毗、黄亘、黄衮几位隋廷技艺臣僚的匠作经历和成就,作者认为其中或有人参与杨勇墓的相关营造事务,进而推测阎毗诏领参与的可能性最大,且主导了石棺画稿的创作和绘制。
隋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开皇元年()立国至大业十四年(),历38年。其间,隋结束了3个多世纪的分裂状况,重新统一了中国,并在政治、典章、礼仪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开创性业绩,大兴城的营建和大运河的开凿,更是中古中国城市史和交通史上的伟大创举。上述三项成就足以建立起人们对隋代历史地位的认知,故史学界普遍认为隋代在中古中国历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随着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近年对隋代墓葬制度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的研究,亦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学者们就隋墓形制、陶俑、器物、壁画、葬具面貌,及其与南北朝的关系和对唐代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讨论。综合目前出土材料和研究成果可知,隋代墓葬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未现鼎革之势,其继承整合性大于开创性。
一
年,陕西潼关税村发现一座高等级隋墓,出土一具体量巨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的画像石棺。本文以该石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古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南北互动、中西交通格局中,通过对其视觉传统的追溯及与宫廷匠作关系的讨论,借以揭示隋代墓葬视觉文化的具体面貌和成就。
潼关税村隋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圆形单室砖券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7个过洞、6个天井、4个壁龛、砖券甬道和墓室组成,水平总长63.8米,墓底距地表深16.6米。该墓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遗憾的是,墓志被盗,主人身份不明。从墓葬地望、形制规模、墓道壁画中的十八列戟图、石葬具奢华程度以及人骨标本鉴定等方面综合判断,发掘者认为其当是仁寿末至大业初(-)下葬的废太子、房陵王杨勇之墓。近年,沈睿文通过对该墓形制、壁画、随葬品、葬具以及杨勇和杨广政治立场的论述,进一步支持了发掘者的观点。认为墓葬是隋废太子、房陵王杨勇墓的观点,现已被学界广泛认同。
该墓出土石棺为青色石灰岩质地,由盖板、头挡、足挡、左板、右板和底板六块青色石板构成,盖呈拱形,前高后低,头大尾小,为典型函匣式画像石棺,棺表画像采用阴线刻和减地平雕技法〔图一〕。
〔图一〕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透视图通高厘米通长厘米通宽厘米陕西潼关税村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采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年
棺盖四周雕刻缠枝忍冬纹和联珠纹装饰带,主体图案以联珠纹作框、莲花为节,分隔为多个连续六边形龟甲图案,共13行,每行6至7列,计84个单元,其中完整的六边形单元60个,四周的24个单元为破六边形。84个单元内的主题纹饰有重复,包括宝瓶、摩尼珠、龙、虎、狮、牛、羊、翼马、摩竭鱼、绶带鸟等各种奇禽异兽。盖板四侧线刻缠枝忍冬纹,前额正中刻一正视畏兽,后端正中刻一石榴花〔图二〕。
〔图二〕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盖线摹图长厘米前宽厘米后宽厘米陕西潼关税村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采自《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棺头挡正中刻一座门。门楣中部刻一畏兽头,两侧各有一兽首鸟身神兽,门楣顶上正中刻弯月托日。门额刻缠枝宝相花纹,正中为一覆莲座,座上置菱形摩尼宝珠。门楣和门额两侧各刻一条倒龙。门框刻缠枝忍冬纹,门框下各有蹲狮一只。门外两侧相对站立一执刀门吏。门扉刻一喙衔宝珠朱雀。棺足挡线刻玄武和力士,周围满布流云纹,顶部为大朵如意云纹,底部为山石树木〔图三〕。
〔图三〕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挡线摹图头挡高厘米宽98厘米足挡高90厘米宽78.5厘米陕西潼关税村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采自《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棺左板画面为“仙人车驾出行”,四翼龙骖驾的辂车居中,车无辕和轮,方舆圆盖,盖顶置一麾,麾顶系幡,盖饰交叉长绶带。舆帮较高,饰龟背纹,帮侧画有羽翼。双曲衡,衡端作鸾鸟衔铃。车右斜插棨戟,韬以“亚”字形黻纹。车左斜注旗旗,十二条长旒随风飘举。舆中端坐一男子,头戴“通天冠”,加博山,身穿广袖衮服,袖见圆形“章”字纹,手捧笏板。舆左侧见鲸、鲵各一。辂车前有导引,中有扈从,后有鼓吹。其中见17位男仙,有乘龙者,有乘凤者,有乘鹤者,有徒步者,或持节,或执净瓶,或捧丹鼎,或捧熏炉,或持麈尾,或举嘉禾,或持棨戟,或吹箫,或摇铃。此外,画面中还见有多个或击鼓、或吹角、或奔走的畏兽以及出没于云中的各种祥禽瑞兽。除顶边外,另三边刻缠枝忍冬纹边框。棺右板画面布局和内容与左板相仿,亦为“仙人车驾出行”,中部为四翼虎骖驾的辂车,形制与棺左板辂车相同,一位贵妇端坐舆中,头梳高髻,戴华丽头饰。舆右侧见鲸、鲵各一。辂车前有导引,中有扈从,后有鼓吹女仙12人,其乘驾和手中所持器具与左棺板男仙类似。此外,亦如左棺板,画面中还出现多个或击鼓、或吹角、或擎石、或奔走的畏兽以及出没于云中的各种祥禽瑞兽。除顶边外,另三边刻缠枝忍冬纹边框〔图四〕。
〔图四〕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双侧板线摹图侧板长厘米前高90厘米后高76厘米陕西潼关税村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采自《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
棺底板四侧面以联珠纹装带分作23个长方形格,除足端正中为摩尼宝珠外,其余格内皆为龙、凤、麒麟、马、虎、羊等各种珍禽瑞兽,空隙处填饰流云或山峦。
就该石棺的专题讨论目前见有刘呆运、李明、邵小莉、杨效俊等学者的论文。发掘者刘呆运和李明在《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一文中对石棺结构和雕刻技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画像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梳理了其创作渊源和艺术传统。在此基础上,李明在另文《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石棺图像试读》中,就石棺画像的源流、内涵、功能做了进一步分析和释读。邵小莉《隋唐墓葬艺术渊源新探——以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为中心》一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包括石棺在内的税村隋墓的整体研究,再度追溯了隋唐墓葬艺术的渊源。杨效俊《潼关税村隋墓石棺与隋代的正统建设》一文,通过对石棺图像的解读,重点讨论了中古墓葬艺术的“复古”现象与隋初官方正统文化建设背景之关系。上述学者对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的渊源传统、画像内容、思想性皆作了初步探讨,对其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肯定。然而,就该棺具体图像的释读和考证,仍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者对其艺术渊源和传统虽有梳理,但欠详实。此外,尚存未及之问题。该棺画像丰富而复杂,就具体图像,笔者无力逐一考证,在此仅就学者以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