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据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有记载可考据的西周时期开始,伴随着中国丝织艺术的发展,至今仍然经久不衰,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篇章。
中国古代观赏性刺绣,最初是由佛教的盛行而出现,而佛像是当时绘画题材中重要的一部分,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观赏性刺绣出现的重要因素。
唐代则是刺绣艺术进入全盛时期的开端,唐代刺绣的发展,对于整个刺绣发展史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唐朝,绘画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阶段,所谓“盛唐之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灿烂的唐代艺术,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封建中是划时代的,在各个方面勃然兴起,蔚为大观,这个时期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个时期的刺绣艺术可以说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01唐代刺绣的发展
唐代刺绣图案的题材与形式的巨大变化又并非仅靠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的仍是现实生活。
朝不保夕,人民如草的魏晋南北朝终成过去,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已经到来。
入世思想战胜过去出世的幻想主义,艺术开始走向现实。对现实的歌颂代替了对神届的赞扬,不仅绣佛像盛行,而且还出现了纯欣赏性的花鸟、山水、植物纹样。
装饰图案与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审美意识的转变变相的一致,出现了纯熟的中国气派的
花鸟纹样,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牡丹等花卉与绶带等飞禽自由组合,展现了唐代的时代审美特色,审美因素占据了刺绣装饰图案的主要地位。
唐代刺绣的重要突破是出现具有独立观赏性的刺绣形式。
02“艺”的发展——唐代刺绣纹样主要特征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外文化、生活、政治、经济交流大大加深,从而促使异域风格的纹样在中国广为流传并且融入百姓生活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从唐代开始,中国刺绣出现一个有趣的转向,出现了更多的观赏性刺绣。从魏晋过渡而来的刺绣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刺绣开始广泛服务于宗教。
这是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转变,它使刺绣从织物装饰的一部分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欣赏品。
1、唐代刺绣纹样
公元前年隋朝建立,虽然其仅存38年,但其所创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唐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繁荣昌盛使得手工业生产规模加大,农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繁荣,产生了多种新型装饰风格,装饰内容上,除鸟、兽等不同动物外,植物花卉也开始作为主体出现。
唐代染织图案的题材十分丰富,题材名目不下百种,按种属可以概括为鸾凤、孔雀、绶带、鸳鸯、鹦鹉等飞禽;盘龙、天马、斗羊、狮子、鹿等走兽类;宝相、牡丹、莲花、葡萄、海棠、秋菊、卷草、团花等花草类;方棋、龟子、菱形、多角等几何类;云纹、水纹、建筑等风景类;以及狩猎纹等人物类。
唐代刺绣纹样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佛像。佛教盛行于唐代,皇权贵族阶级与百姓阶层皆尽己所能刺绣佛像。
可以说观赏性刺绣之路的开辟与佛教不无关系。而与佛教有关的刺绣主题纹样有莲花和法轮等,佛幡顶部常用刺绣绣制花卉图案,风格与绘幡面十分类似。
2、刺绣纹样组织形式
经过对外来纹样的吸收与融合,唐代的图案题材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大量以动植物纹样题材为主的新格局。
图案的几种典型形式主要有联珠纹、团花纹、陵阳公样、唐草纹、自由散点纹等。纹样的配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类似色的配色,二是对比色的配色。
联珠纹是由同等大小的圆环平行链接构成框架,圆环中间施以不同的纹样做装饰,如动物、人物、植物等,圆环边缘又有相连的小型联珠作为边饰。
圆与圆之间的空隙处经常采用一些适合纹样来加以装饰,例如菱形瑞花纹。联珠纹是波斯萨珊朝的典型纹饰,南北朝至隋唐传入中国,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多数应用在纹锦上,这种纹饰应用在刺绣上的并不算太多。
宝相花是唐代的代表性纹样,它是以牡丹花为母体,采取花中套花的添加手法,花瓣丰富交错,犹如如意圆润,色彩层次丰富,富丽堂皇,为服饰配饰方面广泛采用,成为唐代以后历代中国人喜爱和一直沿用的民族化的文化样式。
唐草纹又称为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种应用最广的一种,它不再是某一植物的单一形式,是以波状线连续排列,并将牡丹、莲花、石榴、葡萄等花果等纹样适形填充的纹样形式,向两个方向连续以形成带状边饰。
陵阳公样为唐代陵阳公窦师伦所设计的瑞锦、宫绫花样,因其多采用对称的格式,所以后人将唐代的这种对鸟、对兽纹作横向连续排列,纵向不断重复的组织形式,统称为陵阳公样。
团花纹是指围绕圆形而设计的图案,由不同的花果动植物以对称和均衡的形式构成,纹样组合在一起集中饱满、内容丰富、装饰性强,可以组合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
自由散点纹的纹样组织设计更加自由,人物、花鸟和风景等纹样可以按照自然生长状态、社会生活场景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组织,主体纹样与配成纹样相互呼应。
疏密有致,生动自然,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独立观赏性刺绣纹样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些纹饰共同构成了,唐代刺绣璀璨恢宏的气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