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中国

从历史深处出发

沿着时间的脉络

去看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第四站

让我们去感受“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之光”

您若认为那时的古人只会砸石头

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国博,走进“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您将会看到

彼时的文明之光灿若繁星

人面鱼纹彩陶盆(局部)

新石器时代,人类往往以鬼神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以神灵崇拜为特征的原始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加深,原始信仰逐步规范化、礼仪化,并随之出现了祭坛、神庙等高等级宗教场所。

认识领域的拓展,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反映了先民朴素的审美意识。

下面,让我们透过一件件实物窥斑见豹,看看一万年前人们如何解释这个世界:

繁衍生息,生儿育女

孕妇陶塑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约公元前年-前年)

这件孕妇陶塑像头部缺失,手足也有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女性特征鲜明。通体打磨光滑,外涂一层红陶衣。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初期,小型孕妇塑像在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等地均有发现。

这些塑像多为石质,裸体,乳房高耸,腹部隆起,突出地表现了女性作为生育者的象。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小型孕妇陶塑像代表了生育、繁殖的理念,大型坐式人物泥塑像或许是祖先崇拜的偶像,方形和圆形祭坛则可能象征了天与地。该遗址应是一处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丰产巫术为一体的祭祀活动中心。

奇幻的人鱼合体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年-前年)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呈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庄重、神秘、肃穆

以玉琮沟通天地

玉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年-前年)

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对玉琮用途的猜测目前不下20多种。一些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

飞翔的鸟儿,是上天的使者?

牙雕凤鸟匕形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年-前年)

这件匕形器用象牙圆雕成鸟形,圆眼勾喙,双翅收拢,腹背部钻一孔,并刻弦纹和斜线纹,尾部延展为扁舌形。质地细密、外表光润、形象生动、制作精巧,是河姆渡文化造型艺术中的精华。

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羹匙。牙雕凤鸟匕形器在外观上与匕很相似,却不是匕,扁舌形的鸟尾无论是盛汤还是盛饭都不大实用。从其腹背的钻孔看,它应该是穿系起来使用的,很可能是在原始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用具或装饰品。

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都很容易令古人意识到鸟类就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有各种艺术化的鸟形图案,表明这一传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十分盛行。《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东夷先祖少昊继任为部族首领的时候,有凤鸟飞临的吉兆。于是,少昊便以不同的鸟作为纪年标志,并以鸟名设立官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鸟形饰物,除牙雕凤鸟匕形器外,还有牙雕双鸟朝阳蝶形器,器上刻画了两只神鸟对称地面向一轮火球,它所表现的或许就是神鸟负日飞行的形象。

(本文图文节选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图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