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垂暮之年
连续在北大度过了14个秋天
他为北大
带来了第一流的西方文学教学研究
捐赠了毕生艺术收藏
帮助北大赛克勒博物馆
构建了成体系的版画馆藏
他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顾问
唐纳德·斯通教授(DonaldStone)
他的学养和品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被北大师生亲切的唤作“石头”爷爷
(斯通教授的名字Stone有石头的含义)
当地时间年1月21日20时
斯通教授不幸在纽约逝世,享年79岁
让我们走近斯通教授与北大的珍贵回忆
缅怀这位可爱可敬的“石头”爷爷……
一次邂逅与十四年的约定
年,斯通教授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退休,受邀被聘为北大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在此之前他也曾来北大开设讲座,这一次担任客座教授,他不像是来访过客,倒像是殷殷归人。
起初,斯通教授担心自己的精力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教学。但来到北大之后,他发现在这里的教学经历使他精神焕发。于是就有了第二年、第三年……直到年,斯通教授连续十四年来到北大,他已经是这座园子的老熟人,对这座园子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厚情感。
斯通教授说,每年秋天他重返北大时都满怀期待,而且带着一种拥有北大证件的特殊自豪感,每次进东门或西门出示证件时,他都感到自己十分幸运。在这座园子里,他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难忘的回忆。
北大给予斯通教授高度的自主权,他可以教自己想教的任何课程,斯通教授坦言,这种教课的自主权是他在纽约城市大学从未有过的。他在北大先后开设了“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他的课包罗万象,既有歌剧、绘画、戏剧,也涉及西方电影和诗歌。在课堂上,当斯通教授播放他最钟爱的音乐剧片段,学生们沉醉其中,斯通教授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正是这样深爱着艺术,深爱着讲台,深爱着北大和同学们。
北大外国语学院的纳海老师曾是斯通教授的学生,斯通教授的课堂魅力让他印象深刻:“斯通教授注重文学文本的细读,不爱高谈阔论,而是细致扎实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感悟文本,深入浅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且乐于欣赏和接纳学生的观点。他的课堂非常有特点,知识密度之大,使人震撼与入迷。他擅长旁征博引,过目不忘的本领使得他仿佛一部移动的文学艺术百科全书,将同学们引入纷繁绚丽的西方文艺世界。”
斯通教授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广博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据纳海老师回忆,年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斯通教授就决定以石黑一雄的作品为主题,在北大办一场讲座。
在北大任教期间,斯通教授长期在北大和国内其他地方开设讲座,将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所学与所思分享给更多的学生,以自己广泛的阅读和独到的见解,为同学们打开一方更广阔的天地。
将毕生所爱之物
赠给毕生所爱之处
除了在课堂上和讲座里分享自己的渊博学识,斯通教授在北大还尽心尽力于艺术的传播与分享。年,他第一次参观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当时馆内只有一些国内的考古文物展品。斯通教授希望“以我绵薄之力,改变中国尚未有一间学府设有西方艺术殿堂展馆的现状”,决定用自己的收藏来充实博物馆,使更多中国学子在校园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精华,扩展国际视野,培育美学涵养。
年,斯通教授将自己收藏的12幅德拉克洛瓦的版画捐赠给北京大学,这12幅版画是德拉克洛瓦为《哈姆雷特》所做的插图,品质很高。赛克勒博物馆随即以此策划了专题展览,斯通教授十分欣慰。由此,斯通教授开启了对赛克勒博物馆的捐赠和帮助,每年都有捐赠和展览,一展就是13年。后来,斯通教授将毕生收藏都捐赠给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正因此,赛克勒博物馆名称中的“艺术”二字,有了更重的分量。
年,斯通教授给赛克勒博物馆捐赠了26件中国文物和37件版画作品,这些版画作品中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等大师之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赛克勒博物馆当年就为这些版画和文物举办了“艺韵”专题展览,获得了广泛好评。
年斯通教授版画展布展工作照
斯通教授付出大量的财力与精力,致力于赛克勒博物馆版画收藏体系的建设和展览的策划。每年捐献哪些藏品、还需要买哪些版画,斯通教授心中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清单。曾与斯通教授有过多年合作的赛克勒博物馆副馆长曹宏老师回忆:“每年离开北大后,他会去欧洲各地搜寻版画,亲手挑选与购买,再捐赠给北大。斯通教授本人非常节俭,但为我们购买捐赠版画时却从未犹豫,为此他花费了毕生积蓄。”
每年秋天,斯通教授亲手带着装满版画的画夹来到北大,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一起,参与策划整个展览。从装裱、做框,到展览的设计、实施,每一个环节斯通教授都会亲自参加,就连给版画搭配什么颜色的卡纸、什么颜色的画框,他都十分重视。在写大纲和讲解时,他也十分严谨,凡有引用必标明出处,一段话常常反复修改、不厌其烦。
年,斯通教授给北大学生讲解版画
十几年过去了,有赖于斯通教授的精心规划与慷慨捐赠,赛克勒博物馆建立起了丰富而全面的版画收藏体系。斯通教授用毕生薪水购买了多件西方艺术品佳作(包括版画、素描、水彩等)和26件组中国文物,捐赠给赛克勒博物馆。这些艺术收藏,不仅让北大学生受益,更有清华、央美、四川美院等院校的学生也会来参观、学习。这些版画还被送到全国其他地方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艺术,是斯通教授的愿望。
除了捐赠自己收藏的版画和中国文物,他还给北大捐赠了多本艺术书籍,并从年起定期举办“艺术之都”系列讲座,带领大家游历维也纳、纽约、威尼斯、巴黎等城市,领略西方城市与艺术的魅力。每一次讲座都安排在学校最大的教室,座无虚席,连地上都坐满了听众。
曹宏老师介绍,斯通教授正与博物馆筹划一个新的展览,希望展示西方版画中的中国风情。为此,去年寒假,斯通教授还去巴黎买了6幅中国题材的版画。曹宏老师记得斯通教授曾表达过自己的担心:“怕自己年纪大了,又受到疫情的影响,可能难以将版画亲自带来,还在计划着托人把版画送到北大。”
不料这一别竟真成永诀,赛克勒博物馆计划将斯通教授捐赠给北大的多幅画作编成图录,完成斯通教授的遗愿。
“我的中国学生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学生”
每年秋季斯通教授来北大授课,都有大约四十余名本科生和二十余名研究生选课。在这十几年中,斯通教授与这座园子里的学生和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经盛情称赞“我的中国学生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学生。他们普遍天资聪颖,想象力丰富,为人有趣;他们感受力极强,而且善于思考;他们天然地懂得一个道理:领悟人生和理解文学的一个关键是要有同理心,一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能想象自己置身于另一种文化的能力”。
斯通与学生们
在北大,斯通教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石头”爷爷。他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他热爱的文学与艺术,当观看完莫扎特的歌剧时,学生们激动地鼓掌喝彩,给斯通教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一学期期末,他让同学们以给他写信的方式写一篇期末论文,讲述自己从西方艺术作品中学到了什么。接下来的学期当中,斯通教授则尝试着让同学们讨论一些更具体的话题。无论是什么样的作业题目,斯通教授发现学生们总是能交上非常出色的文章。
斯通教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类似亲情般的情感联结,他认为“在中国大学里,师生之间颇有家庭的氛围”。他与一些关系亲密的同学每年都会聚会,纳海老师就是每年参与聚会的成员之一。在纳海老师的眼中,斯通教授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幽默风趣,乐于帮助后学。
斯通教授与学生及家人的聚会
纳海老师介绍,斯通教授真诚地帮助过许多学生,“斯通教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也倾力帮助有意愿的学生出国留学,为他们提供有分量的推荐信,也会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这些学生就像播撒到世界各地的星星之火,学成归国之后,为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贡献。
斯通教授高度评价在中国的学生与同事们,称赞他们的聪明、上进、热心、善良。大家也深爱着斯通教授,他既是传道授业的恩师,也像一个大家庭的爷爷,带给大家无限的快乐与温暖。
从年第一次应邀来中国讲学,斯通教授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时代风气的变化,这个美丽的国度越来越开放、和谐、富强。在不断向前的时代浪潮中,斯通教授在北大度过了十多个难忘的秋天,他不再是时代前行的旁观者,而是一位参与者。在北大最美的季节里,他帮助了太多的人;而北大也让这位老师的学识与美德在中国有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斯通教授留给北大和中国的,是数不尽的精神财富与宝贵记忆。斯通教授纯洁高尚的精神,以及他为教学研究、艺术传播所作出的一切,都在我们的心中不朽。
来源:北京大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