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

1月15日,“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

展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美术报》社主办,广东省亿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承办。作为“高峰之路”系列展的收官展,它以“写意性”为研究切面,试图探索与呈现20世纪从30到70各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于“写意性”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代际特征。展览通过75位艺术家的余件作品,整体性地呈现当下艺术家对中国画中“笔墨”“写意性”的探索与试验。

“高峰之路”是《中国美术报》社推出的一个重要展览品牌活动,其目的是针对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试图从学术角度出发,对中国画的发展进行深度探讨。展览首先从山水、花鸟、人物不同画科着手,后又按照画家代群的方式呈现了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对中国画的写意性展开思考,试图为大家呈现当代中国画迈向“高峰”的探索之路。

“高峰之路”系列展览聚焦于写意性探索。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介绍,“写意性”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乃至本质特征,本无须更多的讨论,但今人所谓中国画“写意”,指向和西洋画“写实”相对的概念,即一切非写实的绘画或都可看作是写意性的。这使得当代一些画家仅仅把中国画的“写意性”理解为一种泛书法化的用笔特征,错把“写意性”诠释为“草率”,把“恣肆”理解为“随意”,认为这是真性情的一种体现,但传统文人却是反对潦草的。在尚辉看来:“今天之所以谈论写意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已丢失了写意,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问题的探讨,正本清源地讨论中国的写意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汲取外来艺术养分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本次“高峰之路”系列展览以不同年龄段艺术家的创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突出,主题鲜明,通过艺术家们的最新创作系统梳理和阶段总结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对中国画写意性的探索。

将视频与展览相结合是本系列展的一大特色。据《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介绍,在此前的“高峰之路”系列展中,《中国美术报》社开展了多场有关“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的现场直播,并邀请专家学者对参展作品进行深度解析,此外还邀请参展艺术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开关于笔墨的讨论,结合鲜活的展览现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中国画写意性的实践与思考。

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既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中国画家对写意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展现了中青年美术家对写意性的拓展和丰富,颇具时代性。同时,他们的探索也为更年轻一代画家提供了标杆和发展方向。

展览将持续至2月7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通讯员李偲毓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