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诗与远方
自从成为互联网小镇,乌镇已驰名海内外。但很多人不知道,离乌镇约20公里还有个文化底蕴更深的石门镇。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越国为抵抗吴国,在此垒石为门,故称“石门”。它是良渚文化遗址之一,著名的杭白菊之乡,也是乾隆每次南巡必到之地。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丰子恺就诞生在这里。
夜幕下的石门湾,仍然船来舟往,一条条铁壳船静静地停泊岸边。通闽粤达苏沪的大运河从杭州向北流经崇德再到石门拐了一个度的大弯,波澜不惊地向东流去。
唐初在此设水陆驿站,宋嘉定元年(公元8年)置石门乡。历代官吏驿使、贡赋漕运、来往货船,到了石门湾都会歇歇脚。舟车驿马昼夜不绝,灯火明灭人声鼎沸。南宋绍兴中(公元年),在石门驿基建行幄殿(皇帝行宫);乾隆六下江南,也在石门湾上岸留宿。
(全景图源自网络)
公元年,乾隆经过石门时,写下“策马石门县,官民度石城”。
清末桐乡名人严辰作有《桐乡十景》,其一即是写乾隆多次驻跸的石门大营,名为《玉湾望幸》:“玉湾水清浅,曾载龙舟行。纯庙六幸浙,始见离宫营。当年奉御宿,此日留画帧。仰望翠华至,子来不日成。”
石门在明清时就工商业兴盛,尤以蚕桑、丝棉和粮油业著称。特产蓝印花布;杭白菊;葡萄;桂花;猕猴桃;湖羊肉。著名景点有:垒石弄、缘缘堂、丰同裕染坊、桂花村、猕猴桃精品园、田野菊海。附近还有罗家角遗址和福严寺。
去年10月,我举家自驾石门,不为看花摘果,就奔石门古韵而去。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石门乡贤云峰亲自导游,并为我和家人拍了不少照片,在此再次感谢。
明清时,凭借大运河便利的交通优势,大量大豆运销石门,使之成为浙北乃至江南规模最大的油坊,清末民初石门及周边至少有25家油坊。
经过一次次战乱,特别是抗日战争,石门频遭轰炸,全镇瓦砾遍地,经济严重衰退,直到建国后才逐步恢复。
垒石弄,据《大清一统志》载:“尝垒石为门,为吴越两国之限”。
相传,垒石弄以东以北属吴;以西以南归越。当年之弄墙,上有丽谯、井干、雉堞、女墙之类古建筑。年当地政府在垒石弄南首的运河岸边竖起一碑,上书:“古吴越疆界”。
碑后面的《古吴越疆界碑记》
残存的垒石弄为南北向,长不过百米,宽仅3尺
垒石弄西侧商店早已迁毁,但弄东侧墙上依旧留有“垒石弄”的标识。
离开垒石弄,我们沿着运河支流前往丰子恺故居。一路都是水啊桥啊,枕河人家。
前面就是丰子恺故居了
丰子恺故居及纪念馆临河而建,门口就是木场桥
丰子恺,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年出生在石门镇,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年去日本,回国后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
其画作有《护生画集》《丰子恺儿童漫画》《子恺漫画选》等;教材和散文有《音乐人门》《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等;译著有日本古籍《源氏物语》、《落洼物语》、《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
还与幼女合译了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第1至4卷。
丰子恺提倡“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的艺术观。读他的画,会感觉到艺术就在生活中,美善就在人身边。
丰子恺的漫画多取材于诗词意境和市井生活,把最耐人寻味的景象凝固了,定格下来。
那百态的人生,干净的构图,简洁的线条,幽默的文字,勾划出典雅的艺术意境,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其画风雍容娴静,朴实率性,文笔行云流水,清新自然。
当年,为供丰子恺赴日留学,其母不惜变卖祖传老屋。对此,丰子恺一直十分内疚。年春,他用积攒的稿费,在石门湾棉纱弄原自家老屋后面按照自己的设计建造了一幢三开间二层小楼,命名为“缘缘堂”。
丰子恺在上海江湾永义里还有一个“缘缘堂”,是他在立达学院任教时的寓所。年初秋,弘一法师来上海,住在他家。丰子恺求恩师为寓所起名,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像前的供桌上抓阉。
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就取名为“缘缘堂”。不幸的是,上海和桐乡这两处缘缘堂分别于年和年先后毁于日寇炮火。
年9月15日,丰子恺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在其生前挚友广洽法师资助下原样重建的缘缘堂落成。
正当我们在丰子恺坐像前留影时,恰好石门乡贤会会长,原桐乡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丰研会会长叶瑜荪先生从丰子恺纪念馆出来,陪同参观的云丰同学介绍我们认识并一起合影。
叶瑜荪,出身书香门第,7岁开始学画,12岁学篆刻,年从事竹刻。上世纪80年代后,他把丰子恺的漫画,搬到了竹刻上面,并一举成名。新加坡的广洽法师,香港教育家明川,台湾作家林海音,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等文化名人,都收藏有叶瑜荪的作品。
年9月,叶瑜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叶瑜荪的竹刻作品
丰子恺纪念馆包括其漫画馆和故居
丰子恺故居就在这道门后面的另一个小院内
走进小院
当年,丰子恺在院子里种满了花丼,有樱桃、蔷薇、芭蕉、葡萄、凤仙、鸡冠、牵牛、柳树等,无论春夏秋冬,都能闻到花的清香,欣赏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色彩。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丰子恺回忆缘缘堂时的描述。重建后的缘缘堂前仍然种了樱桃树和芭蕉树,可惜樱桃树再不会结果。绿蕉依旧,红桃无觅,是一遗憾。
小院墙上嵌着当年日机轰炸后残留的焦黑院门,让人想起被毁的老缘缘堂。
故居一楼客厅,丰子恺用一块数十年的旧银杏板雕刻成缘缘堂匾额;匾额下面,是一幅吴昌硕画的老梅中堂;中堂两旁是弘一法师书写的一副大对联:“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大对联旁边又挂上他自己写的小对联,用的是杜甫筑成草堂时表达欣喜之情的诗句“暂止飞乌才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在配置家具等其他物件时,同样非常注意整体的协调和谐。在一篇文章中,丰子恺这样描述道:“因为你处在石门湾这个古风的小市镇中,所以我不给你穿洋装,而给你穿最合理的中国装,使你与环境调和。亲绘图样,请木工特制最合理的中国式家具,使你内外完全调和。”
楼上的起居室,也兼会客之用
餐厅
楼上的书房兼卧室
带有卫生间的主卧室
客房
一家人收获满满离开纪念馆
缘缘堂边上的“棉纱弄”。
明清两朝,石门湾商贸之发达在县城之上,成为江南著名桑市。这里有晚青桑等十二种桑树,与此相应,丝绸、棉布业交易也很发达。所以至今仍保留着棉纱弄这样的地名。
明王樨登《石门曲》道:“采桑复采桑,蚕长桑叶齐,妾住石门东,郎住石门西,卖丝家复贫,哭解红罗襦。”
清张燕昌《鸳鸯湖棹歌》说:“侬家接得石门种,十亩闲闲蔽草堂。”
施钟成《玉溪杂咏》云:“石门叶市甲于禾郡(府城嘉兴)。”
朱彝尊也有诗:“五月新丝满市廛,缫丝鸣彻斗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客船。”
罗家角遗址,石门镇区东北方向多米处的一个土坡前,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角遗址”。
举目远望,这里与其他江南乡村没什么两样。有稻田,有花海,有荷花池……不远处就是运河,时有船只过往。
罗家角遗址的发现,在中华文明史上意义非凡。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今石门罗家角一带,就有先民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营建其座座木构房屋,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据介绍,年,当地农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兽骨、陶片和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文物部门考证后发现,这是浙江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
为保护性发掘地下文物,省文物部门组织考古队对罗家角遗址进行局部开发。
发掘面积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0—厘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包涵物十分丰富,共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石、骨、木陶器物件,稻谷粒……。
经碳─14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年,属马家浜文化类型,为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出土文物中,石器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等;陶器有釜、盆、盘、钵、豆、鼎、碗、壶、纺轮等;骨器中有骨耜、骨哨。
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亚于商代的白陶,有的白陶片上有乌头纹,还有捏塑男性陶人像。木器中有二件拖泥板状的木器和残存木桨,还有一批加工方正的榫铆建筑木构件。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罗家角遗址出土的四片白陶片。白陶是瓷器的先祖,据当今科学分析,制作白陶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高岭土铁含量低而铝含量高,较红、灰陶耐得起高温,烧成后外型洁白美观,坚硬耐用,人们对高岭土的认识和使用,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白陶早了多年。
从制作工艺和焙制方法上看,陶器制作一般都由手工捏制,泥条盘筑,轮盘旋制逐步发展的,焙制方式的演变则更加漫长,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把制好的陶坯堆放在一起,四周围上柴火烧制,但温度不高,难以焙制大的器皿。
后来发展为炉灶式,逐步形成陶窑。罗家角白陶的制作工艺应是轮制,否则不会这样光滑、均匀。焙制方法可能是用炉灶式,因篝火式达不到度以上。
在罗家角遗址第三、四层中出土的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年代还要早多年,从而使嘉兴成为迄今所知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罗家角遗址还发现不少陶纺轮,专家考证是“马家浜人”用于纺织的工具。在罗家角遗址还出土了这类纺织品实物,草鞋山出土的三块炭化了的纺织品残片,经纬分明,经过科学分析,这种织物用的原料是野生葛,纬线起花的罗纹编织,表明当时的编织工艺具有了一定水平。
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织物标本之一,证明“马家浜人”不再是赤身裸体,披着兽皮树叶,而是穿上了衣服。
罗家角3---1层发现的遗物中,还有陶网坠等捕鱼工具,证实马家浜文化在家畜饲养、捕鱼方式上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眼前的罗家角遗址,依然宁静而又低调地躺在这块土地上。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先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伐木建屋,劈石制器,磨骨作针,烧陶为具,采葛抽丝,织衣编网,种稻养畜,狩猎捕鱼……。
福严寺,位于距石门镇5公里外的古运河左岸。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唐乾符三年(公元年)敕额“千乘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年)始易今名。几经兴衰,清顺治十四年(公元年)费隐禅师驻锡福严,百废俱修,故被尊为中兴福严祖师;道光二十二年(公元年),净念法师移住福严,募金重修,古刹重达鼎盛。
“文革”期间,全寺多间殿宇俱毁,仅剩六和堂一间;珍藏文物除被博物馆等抢着收藏部分外,余皆毁坏。
年6月福严寺重新开放,殿宇按清代建筑原貌修复,并收回大批珍贵文物,如石补钟、阴阳镜、“玉辉金铣”匾额和“重建福严禅寺碑记”、“绉云石碑”、“观音大士造像”,以及《费稳禅师造像》等由宋至清的十数块碑记。
福严寺坐北朝南,四面环水并通达运河,占地五十四亩,整体形状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有“凤地”之称。
寺前有一石拱古桥,名“劝农桥”,恰如凤嘴,故又称“凤桥”;凤桥北堍,是片虬枝盘曲郁郁葱葱的古松林,中有俗称“山路”的曲径直抵山门,好似凤颈;山路南端两侧,各有古井一口,就像凤眼;山路北端的山门前有棵结有大松球的巨松,犹若凤冠;寺院东西两曲流中的狭长小洲形同凤翅;最北面的天中山后两河相抱,绿水悠悠,正是凤尾。历代词客骚人在福严寺留下许多墨宝遗迹。
北宋陈舜俞写下《福严禅院记》;杨万里亦有《崇德道中望福严寺》。清咸丰年间的户部郎中徐福谦倦游归乡,流连于“萧寺黄叶,柳影津水”;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任石门知县的余丽元诗曰∶“玉溪东去小溪通,路转桥横起梵宫。万介修篁绿云绕,一山缥缈落天中。”
“劝农”古桥
多年来,福严禅寺高僧辈出,宋朝真觉禅师,明末费隐禅师,清初明培法师、天行和尚和净念法师,晚清智南,民初古华,都是法誉极隆的佛界名流,他们为福严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过劝农桥,便踏上如今已变得宽直幽深的“山路”,两侧高大的松树下立着几十尊观音菩萨石雕像,宝相端庄慈祥。
山路尽头是写着“福严禅寺”四个红色遒劲大字的青石巨壁,其背面是气势磅礴的九龙壁,全长18米,为浙江两座最大的龙壁之一(另一座在普陀山法雨寺)。
绕过九龙壁,就是天王殿,匾额为刘江所题。门柱对联写的真好,
上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
下联:四大本空五藴非有是非般若蜜多心。
同其它寺庙一样,殿中央供奉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肃穆威严的天王分列两侧
弥勒佛背后是一脸端肃“神功叵测”的韦陀菩萨
天王殿背面
穿过天王殿,正对面就是全寺最高的殿宇大雄宝殿。大殿高22.8米、占地平方米,匾额“大雄宝殿”为赵朴初题写。
大殿轩敞辉煌,三世佛并坐中央。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为中央娑婆世界教主;东座是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西尊为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十八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金装罗汉众星捧月般地靠壁围站四周。三世佛背后是海岛观音和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的五百罗汉壁塑。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有西方殿,“东十三间”、“西十五间”庑殿与六和佛堂、法堂、报本堂、斋堂等建筑。
大雄宝殿后面是第三大殿圆通宝殿。殿内正面是香樟木雕刻的高约5米的观音佛龛,背面是神通广大的千手观音。
圆通宝殿后门也有一付对联:“慈布身云荫大千世界,言流性海开不二法门。”横批是“度一切苦厄”。
千手观音四面圣像高9.9米,为国内最大。从盘坐在千朵莲花上的4尊观音像开始,由下至上,从大到小,共有26尊观音圣像,神态各异,慈祥和善。
圆通宝殿后面,原是建于天中山一侧的西方圣殿,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现为法堂。山上的百年老树郁郁葱葱,典雅庄严的佛殿掩映在绿荫之中。站在殿前眺望,整个福严寺的殿宇、禅房尽收眼底,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挂瓢亭位于西方圣殿后面的天中山山腰,亭内矗立着绉云石碑。
绉云石碑
山麓的“天中山”石碑,为清初名僧费隐禅师手书,笔法端庄雄健。
绉云石(又名绉云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有横看如壮士托天,侧看像美女梳妆,远观若刺空铁笔,近察似破土之玉之美誉。
原为清初两广总督、大力将军吴六奇赠送海宁名士查伊璜之物,道光年间(公元年),由蔡锡琳以千金购得并赠于福严寺,置天中山麓挂瓢亭前,是福严寺珍藏了年的镇寺之宝。年迁往杭州,现存放在杭州花圃盆景园。
(图片源自网络)
报本堂,原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是净念和尚驻锡福严寺时为追忆费隐禅师而增建,后毁。民国时古华和尚重建,又毁于文革。
眼前的报本堂为现住持乘心刚于年重建,专以供养“福严七宝”:释迦卧佛、玉晖金铣匾、石补钟、阴阳镜、马皮鼓、小叶紫檀罗汉、禅木石,并展示寺里收藏的历史文物瓷器、玉石、铜器、古籍、字画、石印等(报本堂内陈列的石补钟和马皮鼓是缩小了的仿制品,原物分别供在寺内的钟楼和鼓楼)。
玉晖金铣匾高悬报本堂内,为清庄庆王手书。雍正十一年(公元年),明培被被封文觉禅师,庄亲王手书“玉晖金铣”匾额赐予他。
释迦卧佛,原为尼泊尔皇家御供珍品,是尼泊尔王国在明代(公元年)以黄铜浇铸,因年的一场宫廷政变辗转献于康熙皇帝。
民国初年流入民间,年于段氏古宅被发现,由宫丽梅请供于京郊庄园内。宫女士素喜国画,遂请桐乡籍画家吴蓬于庄园作画。吴蓬一见古佛,感其相好庄严,礼佛不辍。宫女士深受感动,言先生心诚,可请去供养。
吴蓬遂于年4月28日特请福严寺住持乘心、监院妙法赴京恭迎,古佛在桐乡吴蓬艺术院中供养三年后,于年2月20日请归于新落成的报本堂供养。古佛之材质、工艺皆举世无双,见者莫不无量欢喜。我们有缘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阴阳镜,直径1.73米,重吨,清康熙八年(公元年),由福严寺继法住持行古禅师同监院超定超胜等人发起,致中堂吴宦捐助,杭州易仲华铸造。背面铸有铭文“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长转”和铜镜铸造时间及捐助人姓名等,字迹端庄。虽年代久远,镜面仍平滑如砥。传说这面铜镜能照见阴朝地府,故名阴阳镜。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小妇人因儿子夭折,悲痛万分,日夜哭泣,茶饭不思。得知福严禅寺有一面铜镜,能照见阴曹地府,就特地前来求助。这铜镜倒也名不虚传,小妇人往镜前一站,远远地就看见自己的儿子来了。儿子赤着脚,提着鞋子,哭喊着叫妈妈。小妇人耳听着凄厉哭喊,眼看着儿子在受苦受难,却又阴阳阻隔无能为力,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便一头撞死在铜镜上。
观世音菩萨见此人间惨剧,心生无限怜悯,就往铜镜上哈了一口气,于是这铜镜便变得模糊不清,再也看不清阴间了。
但铜镜却作为镇寺之宝保存了下来,其故事也代代流传。
报本堂内供奉的二尊罗汉由整根小叶紫檀木雕成,是追古绝今之佳品。其一为布袋罗汉相,传承人间弥勒之人间佛教;另一为法师相,追随太虚大师之人生佛教。
布袋相罗汉
法师相罗汉
禅木石,为木化石。几亿年前的树木因为地壳运动被迅速覆埋于地下,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慢慢渗透到木材里便成了木化石,即硅化木。
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一般为土黄、红褐、灰白等,抛光面可具玻璃般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今报本堂内的木化石,整根树段呈红褐玛瑙色,为木化石中之珍品,是台商垦青公司董事长钟俊彦先生所捐献,以表禅宗“不著相,相非相,唯我初心方能成佛”之意。
钟楼,位于“五百罗汉堂”北面,“天王殿”东侧。楼下是地藏殿,门前对联: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安徽九华山是其应化道场。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受释尊付嘱,出现于释尊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的无佛时代,誓愿济度教化六道一切众生后,自身方成佛道,且又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故被称为“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像的坐骑是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谛听,又称独角兽。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它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而广纳珍藏。其独角既能接受宇宙之信息又能护身;犬耳能听宇宙之音分辨是非;龙身示为吉祥如意;虎头表示智慧勇猛;狮尾表示有耐性雄心;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
供于钟楼上的石补钟,高2.1米,直径1.4米,重达5吨。铜质,钟体内壁镶嵌着四块大青石,石补钟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它为铜钟铸造学、声学、材料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物。该钟为杭城易仲华造,有多年历史,造型古朴庄重。钟钮上的双照龙、钟顶花纹和锺股上三尊大小佛像,皆精美无比。其音响效果好,尾声长,撞击时十里方圆都可听到钟声。
光绪《石门县志》记载∶“福严寺住持通容(即费隐)募铸大钟,溶时铜汁不足,通容投以石,钟遂成,声尤清远,四方来观音咸诧为奇迹。”
钟体外壁铸刻着楷书、阳文的钟铭和《金刚经》、《大悲咒》、《心经》等约一万字,字迹清秀遒劲,尚可辨认。
钟楼近旁的罗汉堂。清乾隆年间,天行禅师复建罗汉堂,不久即倒塌,后经重修,又于嘉庆六年遭大火而毁于一旦。
净念上人到任后,于道光年间募捐建罗汉堂,并塑五百金身罗汉。民国十二年古华禅师重建泥塑五百罗汉,并以信众认捐之法为五百罗汉塑金身。
丰子恺先生就曾在罗汉堂为罗汉捐塑金身,并常带子女前来朝拜。
“文革”期间,原五百罗汉无一幸存。今逢盛世,住持乘心法师锐至恢复,新的五百罗汉均为香樟木雕刻重塑金身。
罗汉堂的中央立着济公和尚塑像
鼓楼,就在钟楼”对面,天王殿西侧。楼下是文殊殿,门前对联:文殊师利勇猛智,福严天中妙高峰。
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之首,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佛宣讲佛法,四川峨眉山是其应化道场。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佛涅槃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
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通常文殊菩萨呈金色童子形,喻意天真纯洁;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骑狮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而这里的文殊菩萨手拿着青莲花,青莲花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象征智慧与慈悲。
供于鼓楼中的马皮鼓制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年)七月,为新安匠人所造,用马皮制成。鼓面直径2米,体量在同类鼓中罕见。击鼓时,声若雷鸣,浑厚辽远。
此鼓曾于年和年两次维修,第一次维修时发现一条鼓板上记有制鼓年代和工匠姓名。
年重修马皮鼓时,发现这条鼓板上记有制作年代和匠人姓名的字迹:“康熙十三年七月吉旦,福严常住置法鼓一面,新安匠人胡敬甫、邦仁、胡玉之、德成仝造。”由此确认了马皮鼓的制作者及建造时间。
福严寺南面建有占地约60亩的佛教文化苑,是一座集宗教、旅游、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分东、西两苑,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东苑,又名云天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有湖心亭和九曲桥,还有碧波中的“绉云奇峰”、“玲珑飞来”、“瑞云慧照”,集中体现了中国园石绉、瘦、漏、透的特点,象征江南三大名石。
湖畔有两座紧挨着的方亭“慈恩亭”和“惠云亭”,是为纪念清初大力将军吴六奇与浙北名士查伊璜的奇遇而筑。当初吴六奇雪中遇救,日后查伊璜海外得石,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两亭紧密相连,似在向我们诉说三百年前那段知恩必报的感人故事。
“湖中三石”前留影
云水禅心,相得益彰
浣花映天,风光旖旎
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有照壁、门楼、不二门、“法海三藏”、五坊三门、七宝经幢、发心台、五十三参及素春斋、茶禅一味轩等建筑,
是人们了解佛教、认知佛教、体味佛教博大精深的理想场所。整座文化苑在设计上以圆为基本框架,寓意佛教的圆满、圆融,体现一切皆从圆演变而来的哲学思想。
照壁上浮雕“福严神牛”
绕过照壁,有一方池,池中雕有千年神龟;再后面是“七宝经幢”及两侧的门楼。
“七宝经幢”后面就是“不二法门”
苑内绿草如茵,遍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春来绿荫如盖,郁郁葱葱;秋至桂香四溢,沁人心脾是游客赏桂的好地方。
吴蓬,当代著名画家,年生于桐乡石门,现为上海书画研究所研究员。能文,善古琴,书法篆刻皆精。
书法中以金文、草章、甲骨文为最,故画中线条书法情趣持重。所作花卉,以“四君子”(梅、兰、竹、菊)为绝。涉笔鸟兽,以墨鸡、墨马为专。山水画中,尤善画水,若作屏山巨嶂以寻丈计者,愈见功力。代表作品有《吴蓬画集》,《砚田耕耘录》,《芥子园画谱》等。
我们此次石门之行顺道也去参观了位于桐乡市区的“吴蓬书画院”。
吴蓬住所兼画室
吴蓬画作
谢谢您阅读指导,欢迎点击评论区链接,继续指导我的乌镇、西塘和南湖等嘉兴游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