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荆浩的《笔法记》(NotesonBrushwork)中,山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现实世界与艺术的感性世界之间的符号通道,通过笔墨呈现在画面之中。通过考察从唐宋时期的绘画到当代画家刘丹(年,生于南京)的作品,我们试图去了解这种矿质元素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重视在西方艺术史上,从卢克莱修(Lucretius)、但丁(Dante)到法国作家罗杰·卡洛伊斯(RogerCaillois),思想家是如何看待这些石头、岩石、和矿物元素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艺术史中的这类特殊主题,而它最早的出现要从荆浩开始谈起。

要解决无限空间中的某些问题,就要将一些石头放在时间的永恒之路旁。

——布冯,年,论自然的“时间周期”

导言:

首先,我们需要先强调,在西方学者所著的中国艺术史包括从喜仁龙(OsvaldSiren)到目前的一些研究中,都非常重视荆浩的研究价值。

为了更新我对艺术大师荆浩的认识,我专门阅读了喜仁龙献给瑞典皇储的著作《中国早期绘画史》(HistoryofEarlyChinesePainting),年出版于伦敦和纽约。书中谈到“最早,且从某些方面看来又最重要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大师是荆浩……。”喜仁龙形容了荆浩描绘庐山的作品(当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非常精美:“群山绵延、高耸入云,画面上无数的小细节和褶皱被准确地描绘下来,打破了画面的连续。”

在之后西方关于中国艺术编史学的研究中,荆浩出现在两位法语系统的专家研究中国绘画的著作中,尼科尔·旺迪耶-尼古拉斯(NicoleVandier-Nicolas),是研究米芾的专家,皮埃尔·里克曼斯(PierreRyckmans,比利时人,现居于澳大利亚)是研究石涛的专家。当然,在这三位专家(喜仁龙、尼古拉斯、里克曼斯)的著作之间有很多的联系——荆浩、米芾和石涛——他们对画面中出现的小石头、岩石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