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文章《石钟山记》,文中记叙了石钟山的特点以及秀美景色,进而阐发为人治学的道理。石钟山在鄱阳湖边,由于山中有缝隙,水流而过产生的轰鸣声可以传播极远,好像钟声悠扬悦耳。石钟山是两座山,相聚百米,原本分别叫上钟山和下钟山,由于苏轼的文章流传千古,后人把两座山合称为石钟山。有山有水有典故的地方除了可以吸引文学家还可以吸引画家前来写生创作,清代画家张洽就画过一幅《石钟山图》记录他游览之时的所思所想。行万里读万卷书,对于画家来讲也是适用的,见闻广博才能带来无尽的灵感。

张洽石钟山图

张洽是清代中期画家,他出生于一个绘画世家,家中的长辈张宗苍曾经担任过宫廷画师。张洽的画风以摹古为主,擅于描绘真山真水。传统画家对山水实景的理解和现代画家不同,在他们看来作品的意蕴才是最高追求,所以这幅《石钟山图》并不是完全的实景写生。换而言之,传统的山水画作品不是风景画,它是把山水实景总结归纳,描绘山水精神的作品。欣赏《石钟山图》应该感受画中的诗意情怀,享受作品给世人带来的慰藉与希望。山水画作为绘画创作中的主流,有许多画家都在创作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乐山乐水也好,山中隐居也好,都是画家在探索方向。

张洽石钟山图局部

《石钟山图》是一幅设色山水画,设色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追求装饰性美感。张洽在创作中也不例外,他把实景描摹与传统秋景山水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运用浅绛、青绿等色彩描绘端庄华丽山水。画中山石运用牛毛细皴勾勒,山头棱角处用浓墨点簇,通过色彩对比压制住多种色彩带来的燥气。文人画家画山水时很怕让人误会作品俗气,即便是点染颜色也要靠墨色来平衡色彩体系。墨分五色,通过墨色的细微变化,产生一系列的过渡色,让作品高雅脱俗。张洽也是文人画家群体中的一员,他深深懂得没有凡俗气息的作品才会让人高看一眼。

张洽石钟山图局部

石钟山中古木成林,园林庭院随处可见,张洽在创作中学习了吴门画派的构图方法,他没有忌讳在创作中学习前人,画中款识处写着仿照文伯仁的构图手段。文伯仁是吴门画派二代弟子的杰出代表,他是文徵明的侄子,对于传播文氏一族的风格做出很大贡献。张洽画细笔山水,峰回水转,每每遇到密不透风之处就添加一座石桥、一朵浮云、一组宅院,从而冲散了满目细节带来的压迫感。国画创作是心脑手眼并用的过程,石钟山落在画纸上的那一刻已经变成了张洽心中的意向美景,读懂了画也就读懂了张洽的心思。

张洽石钟山图局部

山水画在魏晋时代还属于人物画的配景,直到隋唐才成为独立的画种,经历无数画家的努力,历经宋元明清几代,成为国画创作中的主流。画山水就是画情操,画山水也是画志向。江山美景,天下风光,吸引着像张洽这样的画家,步履不停,创作不息。

拓展阅读

「创作开运礼」设色山水华美大气,清代刘彦冲绘《山水册页》

「创作开运礼」清代复古画家方士庶绘设色山水《云山秋晴》

通过实景写生积累创作经验,李可染绘《江南春雨》

来自民间的宫廷画家,清代张宗苍绘《溪山无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