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手造密码”

杨润勤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岱青海蓝间岁月奔流,“山东手艺”在这片人文沃土上扑棱棱飞翔……千百年匠心传承,晶莹沉积,多得让人震撼,精得让人瞠目。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项,省级名录项,市级名录项,县级名录项。由“手艺”到“手造”,是一个破茧化蝶的升华,年3月,山东推出了“山东手造优选”,让人感受手艺魅力的同时,也打开了山东的“手造密码”。

01

指尖之“舞”

面对当下新冠疫情,66岁的烟台剪纸传承人衣培娟拿起剪刀,剪出《战疫必胜》《吉祥平安》的作品。她剪出的“心声”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剪纸是山东人的心音。“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的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剪出鲤鱼戏天河。”这首山东歌谣生动表述了山东剪纸“一把剪刀剪出精彩人生,一双巧手剪尽世间芬芳”的独特技艺。

我曾面对面观看中国艺术剪纸协会会长卢雪的剪纸表演,只见她静心屏气,手指灵活地操作着剪刀,一剪一剪,剪刀发出的声音不是“咔嚓咔嚓”,而是像春风拂动杨柳的“咝咝”声,在这种美妙的声音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儿“开”了。她说,她是泰安人,小的时候,见妈妈用五彩丝线,刺绣出好多好看的绣花鞋、手帕、虎头帽等。刺绣需要花样子,那些葡萄藤、牡丹、芍药、小狗、小猫等刺绣的花样,正是她幼时最喜爱的剪纸图案。她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母亲的剪纸是从姥姥那里学的,姥姥师承太姥姥……这根传承线牵连百年千载。

卢雪的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纤细、修长,只是拇指根部被剪刀把环磨出了一层茧子。这层“茧花”也是许许多多剪纸人特有的美丽印迹。

山东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样子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日轮月转,山东剪纸的风格各异,胶东窗花精致细腻,鲁北窗花粗犷豪放,苍山的门笺绚丽华美,莒县的门笺图案古朴,鲁西南的刺绣花样线条流畅,荣成的纸斗花纹形象洗练。一幅幅剪纸画面活灵活现,线条若断若连,细如蚂蚁爪子的毛刺更是让人叫绝。这“绝活”生生不息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谱’”。说这话的是德州剪纸艺人张建志。他的剪纸是五六岁时跟老奶奶学的,已剪了30年,尽管他的手指有些粗大,但十分灵活,一张纸在他手里变化无穷,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风景名胜等图案活灵活现。他的“不泥古”首先体现在染色上,在人们看来,剪纸就是红色,他做成了黑色、蓝色、黄色等。还尝试用酒调和颜色,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并用套色创作了《百子图》《仕女图》等作品。

其实,山东各地众多的剪纸达人,他们在传承中融入了现代的气息,添加实用的元素,诞生了异彩纷呈的作品。不变的是他们手上的功夫,指尖牵动着他们的灵魂,在“师古不泥古”中发扬光大,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相生相融。

宁阳王氏剪纸的第五代传人王利刀剪结合,刻刀的利用给剪纸艺术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也给王氏剪纸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剪纸作品涉及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十二生肖、人物肖像等。他还将蜂蜡、草木灰、面粉等多种原料按特定比例融在一起,做成了软硬适中的蜡板,制作工艺步骤包括磨制刻刀,制作蜡板、图样、烫纸、订样、刻制、粘贴、装裱等。别出心裁的剪纸作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同是手上功夫的山东面塑林林总总。在菏泽穆李村看面塑表演,表演者手指一捏、一揉、一搓,手里的小刻刀点、切、刻、划,一个手持金箍棒的“悟空”便跃然手上,看得人眼花缭乱。表演者灵活的手指像是在舞蹈,如燕子翻身,又如蜻蜓点水。舞之蹈之,指尖上又“挑”出了雍容华贵的牡丹、笑容可掬的寿星、惟妙惟肖的海宝。菏泽人管面塑叫“捏面人”,已有千年历史,以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天下面塑出穆李”,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山东乃至全国。

济南面塑传承人梁长乐是一个90后的小伙,多年痴迷面塑,他的人物作品个个面部神态各异,肌肉线条清晰,肤色逼真。最叫好的作品是他在一个核桃壳里塑了“十八罗汉斗悟空”,作品在上海卖出了元的价格。除了作品逼真外,他的面塑摔不碎。原因是,他在面塑材料里加入了胶基,研制出了“柔韧性好、可塑性强、不开裂不褪色”的面塑材料。

兼具面塑功底和彩绘艺术的是济南“兔子王”。说到济南“兔子王”,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讲了一个故事,过去济南有一位绣女,她精心为中意的男子绣了一块梅花丝娟手帕,但绣女觉得梅花缺“神”。苦思冥想,多次重绣仍不满意。一天夜里绣至五更,已有倦意,不小心绣针刺破食指,一滴血滴在手帕上。绣女懊恼,手帕弃地。翌日,绣女见弃地的手帕上数朵梅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原来那一滴血滴在了梅花花蕊上,产生了奇特的视觉效果。这歪打正着的一“点”创意,让手帕上的梅花“活”了。

济南的“兔子王”找到了“那一滴血”。“兔子王”是中秋节期间祭拜用的泥玩具,象征平安、健康和吉祥。过去,济南“兔子王”色彩单一,底座下伸出一根长线绳,每每拉动线绳时,它的手臂和刀枪就一上一下地活动,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51岁的杨峰,是“兔子王”的非遗传承人,他“创新不离宗”,把济南特有的元素融入“兔子王”中,“兔子王”披上了济南的泉水景观、泉字的脸谱以及72泉系列咏泉诗文、篆书的泉名印章等。还做了“兔子王”文化衫、拼图、徽章、笔记本等一系列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衍生品。“兔子王”一下子进入年轻人的视野,成了“摇钱树”。

说到“摇钱树”,让我们走到临沂乡村听一首童谣吧:“跟着妈妈下南山,采得柳枝编筐篮,编了筐篮好换钱,不愁吃来不愁穿……”眼下,许多临沂人的指尖舞金蹈银,一根根棉根、棉柴、柳根、桑根、葡萄枝、茶树枝等都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目前,产品种类达多种,销往荷兰、法国、意大利等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烟台草编,传递着手工、淳朴与回忆,在人们的指尖集聚起旺盛的生命力,代代延续。一把麦草或玉米皮在上挑下掐间变幻成了草帽、草艺包、草扇、草瓶等。

指尖上的舞蹈从地上“舞”到了天上。作为集扎、糊、绘、放“四艺”于一体的潍坊风筝,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7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人物,他扎绘风筝近60年,将杨家埠年画、民间泥塑、布老虎玩具的装饰美和传统吉祥故事有机结合,让风筝富有文化内涵,更加生动盎然,更加灵性而飞扬。

从米长的“龙头蜈蚣”,到“巨型航母”“灭霸”“超人”,再到与游戏产品《王者荣耀》联动,借助游戏载体吸引年轻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