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今的传世画迹只有三幅。一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潇湘竹石图》。一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雨竹》。最后一幅就是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以4.1亿人民币成交的《木石图》。
《木石图》的经历很坎坷曲折,我国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师张珩(héng)在年的日记中有提到这幅画,他曾经出价九千金向此画当时的所有者白坚夫求购,对方都拒绝。后来得知,被“日本人阿部氏以万余得去”,张珩在日记最后感叹怕是今后再无法见到此宝。
后来鉴定家徐邦达曾经组小队专程前往阿部房次郎的居所,想要亲眼目睹《木石图》真迹,但画主却说画已经因为战争焚毁了。
自此,《木石图》人间蒸发八十余载,因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各个美术史书都有记载,但记录的图像都是珂罗印刷版,非常模糊。直到去年的香港佳士得将消息放出,世人才得一睹《木石图》真容。
徐邦达苏轼是最负盛名与影响力的文人之一,其诗词文学流传千古,书法为“宋四家”之首,亦引领文人绘画及理论。
苏轼文章成为一时之风尚,其书更成为争相摹习的楷模,遗墨字迹,万金购藏,更通过刻石、刻帖等方式,广为流传。
其墨迹经北宋以来的战乱、虫蚀、气候,及四五百年沧桑,到明朝已弥足珍贵。
许多人为了一睹真迹,不惜深入穷乡僻壤,荒僻古寺,甚至冒雨前行,即便得到片纸,亦视若珍宝。
这幅图,描绘的是一株枯木,庄严屹立于形状怪异的石头旁,其后有题跋四处,从宋代米芾,元代俞希鲁,明代郭淐(chāng),再到明末清初的刘良佐。
从一般的审美角度来看,这图并不算美,让你掏钱去买,如果不说是苏轼画的恐怕你都要犹豫再三。苏轼因为在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她的“美”,而是随性而发,这在国画中有专属的名词,叫:墨戏。这就好比你情绪上来的时候看电影,吃大餐,他就喜欢画两笔。用绘画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绪,这就叫:写意画。
那这一笔一划抒发的是苏轼的什么情绪呢?年,苏轼做了一首诗,被人冤枉是讽刺朝廷,蔑视皇上,以下犯上,被扔进了监狱,差点性命不保。出狱后的苏轼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去做小官。本来志向远大的苏轼,看着自己的光明仕途因为小人谗言而支离破碎,自己有苦说不出。
他画中的这棵转头扭向一旁的树,正是象征着他的仕途,原本正常生长的树在树腰大大反转,显得畸形痛苦。苏轼在画中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希望,你把目光移到石头的左侧,石上多了几株野草,看似无关紧要,但是这是苏轼对自己人生希望的含蓄表达,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两株小草能再长成大树。
一千年前的苏轼心境真迹,加上米芾的字帖,珠联璧合,这幅图卖4亿,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