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7373.html

千年通渭一品书画

——通渭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5万人。通渭历史悠久,见证了跨越千年的华夏文明。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秦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年)置县,已有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在通渭境内蔓延88.8公里。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砖雕、脊兽、剪纸等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通渭资源丰富,构筑了魅力独特的陇中风情。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列入“全国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榜罗会议纪念馆、悦心国际书画村2个景区成功晋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西北第一泉”“陇上神泉”的通渭温泉,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通渭风力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通渭风电基地是全省第三个、陇中地区唯一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另外,通渭境内有古寨堡余座,俗称“千堡之乡”和“古寨堡的博物馆”;有着定西市面积最大、植被保护最好,全长公里、占地面积9.7万亩的华家岭林带;有我国西部面积最大最震撼人心的梯田风景;有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南屏山公园、秦嘉徐淑公园等生态旅游公园。通渭区位明显,融入了纵贯东西的经济脉络。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渭逐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国道、马云公路穿境而过,通定高速、景礼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即将建成投运,特别是年宝兰高铁建成通车,使通渭融入兰州、天水“1小时都市圈”和西宁、西安“2小时经济圈”,覆盖万消费人群,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通渭人杰地灵,孕育了世代传承的耕读文化。千百年来,厚重的黄土地,不仅孕育了通渭人“耕读、坚韧、进取”的精神品格,也铸就了一张张烫金名片。通渭历史上人才辈出,东汉时期通渭籍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无言诗开创了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开启了通渭历史文化的第一页。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开封知府王瓒等历史文化名人或以清廉为官流芳至今,或以才华横溢驰名学界。据史料记载从明万历到清末年间,通渭共出进士8人、举人人、贡生人、文童秀才数以万计,这些文化名人多以能诗善书著称于世。当代有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和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全县自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先后出博士余位。

一、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图案奇特秀美的彩陶,充分显示了古代通渭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印证了先祖们为“仰韶”“齐家”文化所做的卓越贡献。通渭境内出土的“双耳尖底彩陶瓶”等文物描绘的“变形鸟纹”“旋涡纹”线条简练、意蕴丰富,显示了通渭古人的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远古文明,为形成浓厚的耕读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书画文化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成熟。

通渭人才辈出,除秦嘉、徐淑、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历代名人之外,在通渭历史上还有过众多外地文人才子来通渭执政、从教,其中擅长书画者不少。清乾隆年间任通渭知县的山东籍冷文炜,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在通渭收藏甚多,至今在民间流传家有“冷”字不算穷的说法,可见其书法影响力之深。七十年代在通渭工作过的著名书画家李巍、王天一、高乃翁等书画名流,长期给通渭书画爱好者讲学授艺,以其高超的书画艺术水平,加快了通渭书画事业的快速发展。通渭近现代的张维垣、党黉、冯益山、张守忠等书画名人,他们都是书画艺术的佼佼者,正是他们的熏陶影响和传授带动,有力促进了通渭书画文化的传承发展,形成了通渭深厚的书画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文艺路线指引下,酷爱书画艺术的通渭人民有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

通渭地处黄土高原,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年被列为省定深度贫困县,群众生活相对艰苦,但通渭人始终铭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坚持耕读,诗书传家,孕育了“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名篇《通渭人家》中写到“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精彩地描述了通渭耕读文化;著名作家张贤亮赞誉通渭“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对通渭独特现象的精确概述。西南大学常君瑞在年的博士论文《教育主导的乡土艺术文化变迁——通渭书画热的社会成因研究》,从教育和艺术的关系上论述通渭书画热的社会成因。茅盾的《风雪华家岭》张道兴的《翰墨飘香通渭行》、彭效忠和成倬的《夜宿通渭城》、郑红伟的《从“通渭现象”看贫困地区书画艺术基本走向》和《挖掘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及李晓君、谢志娟的《翰墨飘香通渭人》等一系列文章也对通渭书画文化现象有研究,在国家和省、市各类报刊上发表,中央及省、市等新闻媒体对通渭文化一系列的报道,更进一步提高了通渭在全国的知名度。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余人,文化企业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多家,书画经纪人多人,私人书画收藏量达万件以上,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通渭书画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探索发展阶段(年——年)

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严重极大冲击,因当时地方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偏差,在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四旧”运动中,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古字画被烧毁,使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很长的空白期。但因为通渭人太爱书画,很多家庭当时采取各种方法将字画等文物裹于墙体、藏于底下,才免遭洗劫保存至今的,可见通渭人对书画是何等的热衷。从年开始,通渭书画文化又开始复苏快速发展。

年4月,通渭县成立了书画家协会,同时举办了通渭县城第一次书画摄影展,当时展出作品余副,其中书画作品副,通渭书画自文化大革命后再次开始走向探索发展的道路。

年2月,通渭县在兰州五泉山“甘肃省美术家画廊”成功举办了通渭书画展,展出展品70余幅,这是通渭书画第一次走出家门,也是第一次在省城单独举办的县级书画展,在甘肃书画界引起强烈反响,从此通渭书画誉满京城。这次展出也是通渭书画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通渭书画事业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并且越走越远。

年9月6日,张维垣遗作展览在兰州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伯希在《甘肃日报》撰文《不经苦寒香不浓——张维垣遗作展览后》的文章。10月5号,梁军在《少年文史报》发表了题为《香正浓时人已去—简介简介张维垣先生及其书画》的文章。

张维垣通渭常河镇人(原文树乡)。画家、书法家。生于年,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事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诸先生。年毕业,先后任国立杭州女中、建国中学美术教师,天水农干校、农业中学等近十所学校副校长、校长,天水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年在天水因车祸英年早逝,享年61岁。张维垣是通渭历史上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走出的高材生,在艺专学习时,因其勤奋好学,才华出众而受到老师的喜爱。张维垣有幸得到了黄宾虹先生的赏识,被称为先生的“左右手”。

(二)走向成熟阶段(年——年)

从年开始,是通渭书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转折点。年12月25日,可以说是通渭县书画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通渭书画走进了首都北京,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甘肃省通渭县农民书画展”。这次进京为期7天的时间,展出作品经中国美术馆艺委会筛选,共展出68位作者的幅作品(其中书法58幅,国画43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办公室打电话表示祝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专程观看了展览,当时的书画展览活动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艺术报》等16家新闻单位报道了通渭书画的情况和展出情况。

年2月16日,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阎海旺来通渭视察工作,在听取通渭农民书画进京展情况后说:“要抓住书画这一优势,继续做好大文章”。

年5月,“通渭农民书画研究院”成立。

年12月24日,文化部在吉林长春召开的全国画乡工作会议上,通渭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县志》记载:“古城通渭,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尤以书画见著,名人书画墨迹收藏较多,一直流传着“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书画艺术更是进入千家万户,家家有“文房四宝”,乡乡有书画装裱店,农民在茶余饭后,农闲季节,临贴摹古,挥毫苦练,追求书画艺术成为通渭人的高雅情趣。“通渭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从此以后,通渭书画文化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道路,按照政府主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请进来交流、走出去办展的模式探索发展,十多年间,来通渭采风交流的全国书画文化名家达多人,留下了大量的墨宝,为通渭书画市场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相关专家调研,通渭是全国书画文化产业最早进入市场化的地区。

年,通渭书画院成立。

年11月12日,由甘肃省文化厅、定西市委、市政府主办,通渭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暨首届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开幕。这次艺术节“以书画为龙头,建设特色文化大县”为主题,主要举办了农民书画展、书画作品展、古代书画作品收藏展、民间艺术作品展、青少年学生书画展、《通渭人家》书法长卷创作展、省内外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摄影作品展、通渭县妇女刺绣针织品展,全面反映了通渭书画艺术指向的风貌。

(三)产业形成阶段(年至今)

年通渭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文旅活县战略”,将书画文化产业正式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通渭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又提出“文旅名县”战略吗,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年通渭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实施“文旅名县”战略,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把书画文化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六大特色产业之一。从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规模逐年提高,活动逐年通渭书画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书画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特色支柱产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通渭县抢抓省上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和定西打造“丝绸之路特色旅游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机遇,充分发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积极创建全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和红色圣地游、陇中风情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四大品牌”,建设通渭书画名城、马营梯田古镇、风雪华家岭、什川古城、榜罗红色小镇、常家河山楂小镇、李店金银花小镇、襄南传统古村落小镇、碧玉公主小镇、温泉康养小镇“十大景区”,持续推介书画、红色遗址、温泉、古寨堡、梯田、长城、传统古村落“七张名片”,打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组合拳”,使书画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通过连续举办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让通渭书画享誉全国,使外界对通渭的认知由“书画”替代了“贫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集群化发展,形成了“协会牵头、画廊带动”的管理模式。于年8月组建了通渭县画廊协会,有家画廊和名市书协、美协以上书画创作人员加盟,年5月挂牌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文房四宝协会和画廊联盟,注册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等13个行业协会,形成了政府、企业、画廊、协会、市场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书画产业局面。目前,全县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县级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多人,其中有中美协会员7人、中书协会员44人,甘肃省美协会员82人、甘肃省书协会员98人,前后有多位全国文化艺术界名人先后来通渭采风。全县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万件,有文化企业80多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多家,书画经纪人人,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同时,通渭籍书画经纪人在县外经营画廊余家,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兰州等地建立了联系基地,有效促进了通渭与外地的书画交流。

(二)突出市场化运作,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经营模式。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高起点编制了《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渭县全域旅游规划》等书画文化产业规划,积极引导悦心国际书画村内联画廊、外拓市场,形成了“年年有大型节会,月月有名家展览,天天有采风交流”的运营格局。

一是注重承办大型节会。年以来,县上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办会模式,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节会展览内容包含书画文化方方面面,展出层次上到国家级书画名家、下到中小学生,展出内容丰富多彩,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纪念“王羲之诞辰周年全国名家手札书法展”“全国书画名家特邀精品展”“中国梦·丝路情”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等大型展览活动,也有通渭县师生书画作品展、农民书画家作品展等本地展览。通过展览活动既增强了通渭书画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也达到“以展带训”的目的。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已被纳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被省委、省政府纳入省上举办的重点展会,有效扩大了通渭书画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块招商,逐步实施”的办法,加大投资力度,规划实施了一批书画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书画信息发布平台、书画采风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基地和通渭·中国书画名城。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逐步实施总投资36亿元的通渭平襄书画小镇,已先后高标准建成悦心国际书画村、书画文玩城和天象文化综合体等一批重大书画文化项目,逐步将通渭打造成为集创作、交流、销售为一体的书画市场平台。

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项目于年7月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创建的18个特色小镇之一,规划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亩,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目标定位,布局建设“一带五区(一带即牛谷河生态景观带,五区即书画交流区、古镇休闲区、温泉康养区、户外拓展区、配套服务区)”,一带:现已投资1.2亿元建成了牛谷河风情带,湿地公园、堤防护岸治理工程、5座翻板坝、1座跌水堰、绿化亮化等工程。书画交流区:建设世行贷款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项目通渭县翰墨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42平方米,总投资2.24亿元。项目以“五局”(庭堂院园苑)作为整体建设布局,即:庭是城市的客厅,翰墨文化广场;堂是城市的文化殿堂,翰墨文化艺术中心,该部分建筑以“主殿+四中心”的布局为主,其中主殿分为5大功能空间,分别为:藏品库(1F)、美术馆(2F)、文化科技馆(3F)、城市展览馆(4F),西南中心为文物博物馆,西北中心为图书馆,东南中心为非遗文化博物馆,东北中心为戏曲剧场;院是文化艺术中心的接待庭院,翰墨艺术中心的广场;园是城市的花园,翰墨公园;苑是城市的亭台楼榭,翰墨文化步行街,该项目正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预计于年3月开工建设。温泉康养区:已建成占地面积亩、总投资1.2亿元,能容18万立方米的引洮蓄水景区水库2座,引洮纪念公园1个,悦心有机蔬菜采摘基地1个,其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其中,悦心国际书画村于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始实施,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亩,于年8月建成书画长廊、园林度假酒店后投入运营。书画村已入驻的画廊有家,其中包括31家文化小微企业,26家全国书画名家工作室,8家省内外培训机构,具备了书画培训、书画展览、创作交流、艺术品拍卖、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多种功能。悦心美术馆于年3月开工建设,建筑面积6平方米,展线长达0米,采用晚唐徽派建筑风格设计,先后承办了全国农民书画作品展,“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世纪新风度”21世纪中国画名家学术全国巡回展、“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通渭巡展等大型活动60余场次,前来交流的中美协、中书协以上级别的书画家接近人,举办书画培训班多场次,培训书画爱好者8万多人次,接待省内外党政书画考察团0余批4万余人。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要,先后建成悦心温泉水世界、迎宾楼、悦宾楼、惠宾楼、紫悦楼、火锅城及会议楼等服务设施,按照四星级标准投资兴建,拥有装修豪华、高雅舒适的各类客房近间,现有员工人。悦心温泉水世界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0平方米,水域面积平方米,是一家定位于温泉养生、绿色康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室内恒温综合型游泳场馆,是目前定西市规模最大、功能设施完备的专业化主题场馆。截至年底,书画村已接待前来参观、交流、学习和旅游人员约多万人次。

天象文化综合体项目位于通渭县西城区,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5.48万平方米,主体高度90.3米,总层数22层,其中地上21层,配套设施有百余个车位的停车场及00平方米的主题文化广场。该项目以打造“书画中的酒店、酒店中的书画”为核心,东西裙楼全部为书画艺术交流集市,走廊建成书画博物馆,打造长达米的书画长廊,以打造“两知名一最大”(即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文房四宝交易市场西部地区最大)为主题,建设书画信息发布、书画创作交流、文房四宝交易、奇石古玩鉴赏、传统文化体验等功能区,主楼一至六层建设红色旅游展览展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休闲、地方特色餐饮等功能区,标准层是以书画为主题的住宿标准间,也是历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各类展览举办的主要场所之一。

秦嘉徐叔公园诗词文化生态公园位于通渭县城西南方的南屏山和清凉山脚下,牛谷河南侧,规划面积.3公顷(约3亩)。公园以通渭南屏山森林公园为生态环境大背景,以秦嘉、徐淑的历史事迹及诗词作品为文化主线,以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品牌和通渭县广大人民群众对书画的爱好为基础,把诗词书法和园林建筑小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碑刻的形式生动体现。同时公园将园内景点与科普教育、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相结合,突出公园特有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品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娱乐场所。另外,还相继建成了南园体育公园、通渭体育馆、书画文玩城等一大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形成了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

三是注重强化战略合作。加强与中美协、中书协以及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的交流合作与战略合作,年1月,与中美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决定每两年在通渭县举办一届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览,每年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一至二个其他重点国家级展览安排到通渭县展出,中美协资格展等一批国家级展览走进通渭,有效提升了通渭书画文化产业的内涵。同时,加强与全国书画产业发展先进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友好市县的合作,特别是与山东青州、章丘、北京宋庄、陕西户县、内蒙乌海、重庆秀山等地强强联合,建立交流互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书画产业发展格局。坚持“走出去”办展。通渭县自年第一次在省会兰州举办书画展以来,几乎每年都安排相关部门在省外举办书画展览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兰州等地举办书画展多场次,展出作品8万余件,有效扩大了通渭书画品牌的影响力。

四是注重全方位人才培养。加强书画创作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先后建成了“甘肃改琴基金会通渭县书法培训基地”“清华美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高研班通渭写生创作基地”“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创作基地中国新水墨书画研究会通渭采风创作基地”“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培训基地”等12个书画培训基地,为省内外广大书画爱好者提升书画创作水平搭建了平台,累计完成培训0余人,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书画培训基地。注重农民书画创作培训,在悦心国际书画村建成通渭工笔画、麦秆画等培训基地,完成农民书画爱好者书画装裱技能和沙画工笔画培训余名,评选“书画家庭”余户,充分挖掘和培养乡土创作人才。全面开展“墨香校园”建设,加强中小学书画艺术教育,规范书法、美术教学,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写字课,三至九年级开设书法课,在县职专建成书法“云教室”并设立工艺美术专业1个、开设教育艺术班3个,招收学生人,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书画展和现场大赛,引导青少年从小培养书画兴趣、传承传统文化。

(三)突出链条化培育,形成了“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一是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突出书画艺术的群众性、广泛性和普及性,结合举办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积极组织书画名家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每年开展书画义写、点评、培训等活动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出更加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二是着力打造书画摄影采风基地。评选出“20+36”传统村落写生摄影采风基地,常年邀请县内外书画家、美院学生、艺术爱好人士前来基地采风交流,间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持续加强农民书画创作培训,在各乡镇建设书画家庭,培养农民书画家,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办理书画装裱、书画售卖实体,扶持贫困户依托书画产业脱贫致富。三是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结合举办书画文化艺术节,连续五年举办了中国西部文房四宝展,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房四宝企业前来参展,积极扶持发展笔、墨、纸、砚等关联产业,衍生发展奇石古玩等产业,大力开发剪纸、刺绣、皮影、草编、麦秆画、烙画、雕刻等艺术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特别是书画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红色旅游、民间艺术、温泉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

(四)突出产业化带动,形成了“书画发展、群众受益”的扶贫模式。持续深入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的书画采风基地”“全国知名的文房四宝交易市场”、通渭·中国书画名城,提升书画通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借助全县现有画廊、书画装裱店、文化企业、书画培训机构及各类书画经营实体和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传统古村落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书画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线,高质量举办了“华岭雾凇冰雪”文体旅游节、马营古镇景区马莲花生态旅游节、马营古镇景区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通渭温泉露营大会暨温泉度假区文化旅游节、榜罗红色小镇文化旅游节、常家河“山楂小镇”乡村文化旅游活动、秦嘉徐淑诗词文化生态景区旅游节暨“相约书画通渭·情定秦嘉故里”集体婚礼等文化旅游活动,以节会为媒带动贫困户增收,有效发挥了书画文化产业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和增强脱贫志气的作用。二是持续实施“”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即聚焦推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一个目标”,全力搭建书画艺人培训、企业画廊就业、采风基地带动和乡村旅游增收“四个平台”,着力推进品牌变产业、收藏变收入、爱好变技能“三个转变”,建立帮扶对象、内容、措施、成效“一个清单”。组织引导书画文化相关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直接帮扶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帮助贫困群众把在书画创作、装裱等方面的爱好和民间民俗文化工艺品制作技艺变成一种致富技能;动员帮助贫困群众出售收藏的书画艺术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组织企业对贫困群众的书画作品和各类民间工艺品通过回收、举办展销或公益活动等进行销售,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助推精准脱贫攻坚。先后引导86家文化企业结对帮扶86个贫困村、家画廊结对帮扶户贫困户,直接吸纳就业人;建设20个书画摄影采风基地,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元以上,有效发挥了书画文化产业“扶智”与“扶志”相融合的作用。

三、发展的目标及定位

持续深入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坚持办好“一个节会”、建好“一个小镇”、创建“一个园区”、打造“一个基地”,力争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以上,把书画产业培育成全县主导产业。

办好“一个节会”就是举办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抢抓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省上举办的重点展会的难得机遇,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办会模式,丰富节会内容,提高办会水平和特色,增强节会的宣传效应和文化交流功能,努力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提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会。

建好“一个小镇”就是建设平襄书画小镇。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的目标定位,突出通渭书画元素,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到年形成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开放包容、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明显的全国特色小镇。

创建“一个园区”就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按照《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充分利用通渭独特的书画文化传统优势和“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打造“一个基地”就是打造全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继续深化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荣宝斋、山东青州市等机构和地区的合作,全面落实书画信息交流沟通、重大书画活动“相互参与、政府牵线、企业运作”的三项机制,做大做强书画市场。特别要打造一批以书画文化为主、多功能配套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基地和书画采风基地,积极创建全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以上就是我对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做法的一些浅谈,讲得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借此机会,我代表通渭县委、县政府向麟游的朋友们发出邀请,热情好客的通渭人民诚挚邀请麟游的朋友走进书画名城、共赏名家字画,相约红色榜罗、追忆红色足迹,体验西北第一泉、感悟康养人生,驻足通渭人家、探寻乡愁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46.html